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业务研讨】开掘文化新闻的深度


(2005-10-10 10:18:15)

黄 荆(武汉大学新闻研究生 430072)

文化新闻报道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出版、考古、演出、影视、休闲、旅游等。文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内容。随着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大众传媒中文化新闻的分量也在进一步加重。如何搞好文化报道,使文化报道对受众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文化新闻的深度在哪里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明显。呈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经济交融促进的特征。文化含量更多的渗入经济领域,从而为经济带来巨大的文化附加值。

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开始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不但已经形成一门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外贸总收入的38%。仅电影一项,1995年就实现国内外票房收入105亿美元,占全球电影票房总额的71.42%,成为其继电脑、航空、石油业之后的第四大出口支柱产业;艺术业在英国拥有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其旅游收入的27%直接来自艺术;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

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一特点,给文化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的报道上,而是应该通过“文化、经济、社会大合唱”式的视角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报道,揭示更深层次的问题。

2004年《湖北日报》推出的一系列关于江城歌厅的报道:《武汉火红的“文化夜市”》、《红火背后无形的手》、《红火映照催发生机》就是一组具有文化内涵、对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前沿思考的报道。作者抓住了社会生活中普通百姓亲身经历的但不一定能够分析出其中的文化内涵,经过记者的扫描透视,读者不仅对武汉歌厅的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对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譬如《何时有湖北映像——对云南映像热舞江城的思考》这篇报道,明显体现了作者深入探求、理性思辨的新闻采写特色和力度,一方面剖析了云南映像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反思了湖北原生态艺术的失败缘由。对照之下,文章给读者的震撼可想而知。

如何挖掘文化新闻的深度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挖掘文化新闻的深度呢?笔者以“湖北文化产业面面观”系列报道为例,认为文化新闻要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文化价值的判断也显得非常复杂,各种新思潮、新观点、新现象层出不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一个物质产品的主要标准是很明确的,即是否受消费者欢迎,能否卖的出去。但文化领域的价值判断却比物质产品复杂得多,它的价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这两种价值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呈现矛盾状态:很多媒体热炒的东西,很可能是一种文化泡沫,而媒体很少关注的对象往往深藏着文化价值和文化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文化新闻时,紧扣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牢牢把握体制转轨时期文化报道的舆论导向。

2005年三、四月份《湖北日报》连续发表了“湖北文化产业面面观”这样一组文化新闻报道,把湖北省文化发展的典型事物的现在与过去,此一事物与相关事物联系起来思考,产生深切感受,形成独到见解,让读者看到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和广阔前景。以这组系列报道中的《文化站展现新生机》为例。众所周知,曾经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乡镇文化站,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处境岌岌可危,可说是“阵地犹在,名存实亡”。但作者了解到嘉鱼县潘家湾镇文体中心却在2004年首次实现了盈利,“不但如此,中心还成立了广告装饰公司,每年创收20万元,去年还主动拿出5000元,举办了中老年人健身操比赛”。正确揭示嘉鱼县潘家湾镇文体中心如何重现生机与活力的深层次原因,不仅对于文化管理部门扭转文化站在体制改革时期暂时的特殊经济困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文化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让人们从中看到了改革的魅力,还获得了理性的体悟:困难并不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改变思路,克难求进。

第二,提炼微观和宏观的沟通点。

有些媒体对文化新闻的采写,往往要么过于宏观、抽象而流于空泛,要么过于微观、琐碎而落入肤浅的陷阱。事实上,“微观着手”与“宏观着眼”是文化新闻能够体现深度的两个辨证统一的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新闻事实,尽量挖掘出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特点,把握好能说明问题的过硬材料;另一方面,要胸怀全局,善于把具体事物放到全局中去衡量,从中判断出新闻事实在社会全局中的地位,揭示出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纵观《湖北日报》刊登的“湖北文化产业面面观”系列报道,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微观切入,着眼于宏观。微观切入是指这组文化报道精选个别、特殊、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作为报道切入口;宏观着眼则是指这组文化报道的微观事实能够代表一般、整体、全局的文化现象,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从标题可以看出,报道以文化站、影院、歌厅、书店等的现状为由头进行分析,这样就显得很具体实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另外,这组报道并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而是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层层展开,揭示这些典型文化现象蕴藏的深层内涵。

以报道中《歌厅,市场做大的蛋糕》一篇为例,文章不仅剖析了近几年歌厅红火的原因,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又如《书业:竞争促繁荣》,这篇文章没有简单地描述书业“三足鼎立”的现象,而是将目光放在地级市图书市场与武汉的差距、湖北图书市场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上面,引人深思。

整体上来看,这组报道把点与面、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局部与全面辨证地统一起来,努力找出微观事实与宏观意义本质相同或相关的沟通点,既避免了空泛地说理,又避免了“一地鸡毛”的琐碎报道,将可读性与指导性、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把握现状与趋势的契合点。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最近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的多项大型受众调查,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城市居民对于报纸价格的宽容度正在加大,二是城市居民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强调信息的有效性。对于文化新闻而言,这种趋势意味着“价格战”、“明星炒作”、“制造绯闻”、“塑造偶像”等文化报道的竞争方式可能会失去以往的“杀伤力”,而真正能够对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文化现象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深度文化报道将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

《湖北日报》刊发的“湖北文化产业面面观”系列报道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在现状与趋势的契合点上大做文章,将时代发展的未来走向与现实针对性统一起来,在准确理解文化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采访、写作,既给人以接近性很强的感觉,又使读者觉得可以从中得到关于未来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启示。

(编辑:吴三敏)#13#10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