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业务研讨】农业报道要与时俱进


(2005-10-10 10:18:14)

向 剑(京山县委办公室 431800)

翻阅一些报纸,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农业领域,许多与现实贴得很紧的问题,在新闻表现上却显得苍白无力。说明白点,就是未能近距离、直接地切入农业发展的最前沿。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农业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党的主流媒体的农业宣传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新观念,直面现实问题,引领时代潮流,才能在新形势、新阶段的农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有新作为。

一、破除旧观念,提倡新思维

随着中央关于农业改革新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其创造可谓生动活泼、异彩纷呈。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改革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在计划经济时代,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由政府主导下的行政行为来构筑和实施。像农业主要保证能力之一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组织建设。这些设施,建成之后由政府主导下的机构经营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由国家包办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已经越来越不可能。换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已经或正在转变为市场化手段的建设与管理。

社会办水利,由于一批完成一定资金积累的行业、团体和个人的进入与参与,越来越活跃和丰富:有合资租赁经营原国有集体水利设施的,有集资兴建新的水利工程的,有承包某一时段的水利经营项目的。蓬勃兴起的社会办水利,有一个最明显的选择,那就是社会办水利的出资人,以自己最优良的水利设施、最周全的社会服务、最合理的经营价格,向社会推销自己的水利服务;接受水利服务的千万个农户,以资金换取或者说购买自己需要的水利服务。可以说,这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们的媒体,对此关注并不太多,不少相关报道,还只是停留在老套的层面上。对推进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的认为政府的投入还太少,政府的行政作为还不够。事实上,当前形势下,发展与改革,已经或正在为市场化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准备了社会理解、观念更新、物质投入的条件和可能。对社会办水利的报道做得如何呢?有的接触了一些皮毛,有的连皮毛也没有接触。这是什么原因?我看,主要是旧的观念在作祟。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几十年间,许多陈旧的观念被冲击、淘汰,事例不胜枚举。如果拘泥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报道思路,囿于其间而“一叶障目”,我们的新闻报道必然落后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创造,必然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新要求。可见破除旧观念,在人民群众中的改革实践中去发现新思维、新创造,是多么重要。

二、弥补报道缺位,把握发展趋势

农业改革正在破旧立新中发生着巨变,而目前的表现是旧的领导模式失去了,新的引导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此,我们的农业报道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握改革发展的总趋势 ,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然而有些媒体在这方面是有些欠缺的。

例如,农业机械的占有形式正在改革中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集体所办的农机站、农耕队,已渐次退出人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社会出资人所拥有的农业机械经营单元,其中有希图从经营获利的农民家庭农机服务户,有城市先行富裕起来的其它经营者下乡“淘金”的农机服务企业,有政府机构改制中形成的游离于行政之外的变更性农机服务组织。

对于这一农机占有形式改革变化的报道,有些主流媒体,显得很是不足。有的报道还只是被动地作了一些应景式的反映,但与此相关的政府对于这种新的农机占有形式的认可,尤其是行政推动,我们在报道中很难找到。这里有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或者说行事原则,被一些新闻媒体所忌讳。这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推进中,政府到底该发挥什么作用?在用计划经济手段领导农业被排斥之后,政府的行政作为将以什么方式实现?

另外,当社会占有农机形式发生变化之后,农机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渠道及方式,肯定将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时下的具体表现,就是售后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对这类变化,我们的新闻报道涉及了没有?涉及的表现形式是直观的还是立体的,是就事论事的还是具有前瞻性的,是满足于表现、披露还是立足于疏导?

翻开一些报纸,很难找到社会对这类报道需求的印证。对于这方面报道的缺失,需要补救。媒体要站在改革发展的高度,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总结人民群众改革经验并上升到理论,主动为人们释疑解惑。

三、捕捉变动新态,报道改革新貌

中央农村改革新政,促使“三农”的发展走向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而面对这一新的变动与转折,有些新闻媒体准备得还很不够。

例如,作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最佳表现状态的农业生产技术,其普及与实现的方式方法现阶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在的农村,面临一个重大转折,这就是,乡镇一级的综合配套改革。作为乡镇一级七站八所之一的农技站,是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主要对象。简言之,过去依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农技站,现在已被列入国家养事不养人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人们习惯上的农技部门的铁饭碗,正在被端掉。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重大变动。一方面,农技部门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部门,要依靠自己的服务挣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急切需要农技传播的农民,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

面对这些新的变动,有的媒体还停留在呼唤国家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还在惊叹农技部门“线断、网破、人散”层面上,显然是非常不够的,或者说,未能抓住变动着的农村改革重点与实质上的表现。

事实上,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表现为许多新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近年间出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把一些重要方面的农技推广任务,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我省一些龙头企业,在每年开春,即用订单的形式,与千万个农户形成约定的合同,秋后收购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而且高出市场价格。这样的合同约定,实际上置放了对新的优良农产品的投入。企业宁可用高价收购的农产品,必然要求生产者选用优良品种,生产者要获得销售环节的高回报,必然要采用新技术达到稳产高产。这一个选用与这一个采用,即把生产者引入寻求新技术、掌握新技术之中。不少农工贸一条龙企业将生产经营的触角,伸入生产领域,在重点生产区域,免费举办种植技术培训;与有关农业生产关联组织,联手规划大面积的种植生产基地;从市场追求绿色产品的最大需求出发,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事实表明,过去由政府农技部门承担的农技推广与普及,现在,自觉不自觉的转向了拥资巨大的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已经完全挣脱了计划经济的模式,成为了全新的变动的新面孔。再来看看与之相关的一些农业新闻报道,其作为显然做得不够到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农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发展重点。媒体没有理由不创造性地进入当今的农业报道领域。农业报道的创造性既表现在广度的阔展上,更表现在深度的开掘上,对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辨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现在是到了改进的时候了。

(编辑:吴三敏)#13#10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