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业务研讨】深度报道标题的动感之妙


(2005-10-10 10:17:34)

王才忠(湖北日报特稿部 430077)

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对新闻而言,更是这样。关于新闻标题的作用、特点以及制作要领等,前人及学界多有撰述,这里不再赘言。本文旨在重点指向一个微观的领域,即在深度报道中如何将标题制作得更有动感。

一、有动感就有灵气和冲击力

要使标题有动感,首先就要多运用精准的动词。

如:2005年5月9日至16日,湖北日报“特别关注”版共推出“新职业风采”一组6篇文章:《“测”出职场千里马》、《“编”出满网新资讯》、《“理”出明天好日子》、《“析”出和谐好姻缘》、《“验”出公道与安全》、《“点”出称心佳肴来》,这一“测”、一“编”、一“理”、一“析”、一“验”、一“点”,灵动精巧,不仅富有吸引力,而且分别将人才测评师、网络编辑员、理财规划师、婚姻分析师、验车师、点菜师等新职业的职业特点,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来。

又如:2005年2月1日、4月1日的湖北日报“特别关注”版,分别刊出两篇文章,《行走在平稳的通道》、《“湖北造”纵横国际艺苑》,前者用“行走平稳”来描述我省今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既生动、形象,又富有亲和力;后者的“纵横”一词,也很有力量和富有生气。

强调标题要有动感,是不是说,不用动词就不能体现出动感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其实,一些名词、形容词,只要运用得当、合理,同样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新华社1957年2月12日播发的一篇通稿--《上海的严寒》,就是把新旧社会出现的两次严寒及其后果进行了对比,成为一篇颇有深度的消息佳作。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刊登的新闻评论《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方位”虽然只是一个名词,但其中隐含着一种指向意义,不是动词,胜似动词。

湖北日报2005年4月20日、25日在“特别关注”版分别刊登《渐趋协调的脚步》、《乡村里的价值之光》两篇文章,前一篇文章主要写湖北省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差不断缩小,标题“渐趋协调的脚步”是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恰当的比喻,对城乡消费差别不断缩小这一事实进行了概括。后一篇则是对湖北实施“农村教师支助行动计划”的一个侧记,标题里也没有动词,但价值之光的“光”,又分明在跳动闪耀。

二、有动感就有意境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所谓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说到底,其价值取向往往带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而且,人生感、历史感的深厚载体就是充分拓展的时间与空间。

作为深度报道的标题而言,越是富有动感,就越是具有弹性,这种弹性就能尽量在时空上延展一种意境。

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26日、1998年8月25日“冰点”栏目刊登的《冯骥才哭老街》、《无处停留》两篇文章。前者的一个“哭”字,分明让我们看到,在被开发商们不断蚕食的古色古香的老街面前,一位满怀忧患的文化人,长跪不起。这是因为“我真害怕,现在中国的城市正快速走向趋同化,再过30年,咱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如果中华大地变成清一色的高楼林立,霓虹灯铺天盖地,那将是多可怕的事情!”后者的《无处停留》,则展现出一个农村打工仔在城市间漂泊、苦寻工作、艰难求生的孤独身影,同时也折射出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生活状况。

湖北日报20005年4月27日、5月12日“特别关注”版分别刊登两篇文章:《蔚蓝色的向往与期待――我省船舶产业出口形势观察》、《原生态文化在呼唤》。前一篇文章的标题,意在给读者更多想像与思考的空间,蔚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又象征着一体化与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经济,这种动感作用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读者读到此稿,眼前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湛蓝辽阔的大海、船舶悠悠远行的生动意象。后一篇文章透视的是我省长阳等地区原生态艺术的生存状况:既有其野生文化充满活力、富有感染力的一面,又有因体制、经费等原因,原生态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标题用“呼唤”一词,也深含这两方面的意思。看到此文,我们也能想像出这样一幅画面:野生文化在草根间顽强地生长,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氛芳,同时,因生存环境,又十分脆弱。

三、有动感就有思想

深度报道首先必须有观点才能立得起来,然后再围绕观点进行条分缕析,仿如抽丝剥笋般,由表及里,渐次登堂入室,弄清事实背后的真相。

显然,深度报道的观点必然会体现在标题上。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大火,一直蔓延25天。中国青年报四位记者深入火灾一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分别以“火与社会”、“火与人”、“火与自然”这三个主题,写出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力作,从而挖掘出大火蔓延的社会与自然的深层次原因。三种颜色代表三个不同的主题,既形象贴切,又互相关联,层层推进,将体制弊端、生态灾难、乱砍滥伐等问题揭示出来。我们从现在的视角去审视这三篇文章的标题,仍然觉得它有意义:它早已蕴含了体制改革、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这就是思想的魅力。

还有,《冯骥才哭老街》,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给人以深深震撼:一个没有文化浸润的城市,一个野蛮对待历史文化、用钢筋混凝土堆砌起来的城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如果记者、编辑没有这种人文修养,没有这种人文自觉,是不可能拟出这样的好标题,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思想来源于何处?学习当然是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标题乃至内容的思想性,则要归结于我们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的中国,媒体的价值取向无疑应该与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目前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如何才能不辜负责任和使命?惟有在真、善、美上下足功夫,舍此别无他途。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