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8期>>本页       
 
信息集群深度剖析先声夺人--《解读·背景》版的内容冲击力


(2005-10-10 09:31:37)

澎潮(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 430077)

     从去年10月20日湖北日报《解读·背景》版第一期试验版问世,到今年5月份,这个创新的新闻品种已经“半岁”,共刊出百期。与要闻版主体新闻相配合,在这个新创建的党报新闻“集群信息”传播交流平台上,融解释性、分析性、背景性报道于一体,每期采用“解读主稿”加多侧面、多形式的配套组合报道,集中、突出地发布和传播一组组超大、超强的新闻信息,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等主体高端受众,奉献给读者一份味道鲜美、值得品味的“精神食粮”。
    
     “先声夺人” 前所未有

       这项新闻创新活动,在湖北日报报史上前所未有。其改革创新的背景,是去年9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为 “打造全国一流传媒集团”,启动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并在省直事业单位率先实行全员聘用制,以及湖北日报编辑部开始酝酿今年大刀阔斧地对新闻内容和版面设置进行重大改革、调整和创新的改革形势下进行的。“先声夺人”、主动适应新闻市场激烈竞争需求、具有党报鲜明特色、定位在主体高端读者的《解读·背景》版,就是这一轮新闻改革创新中的一场“重头戏”。

       半年多来,《解读·背景》版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等为指导思想,所关照的层面包括宏观、中观、微观,解析报道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重大政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重要法规、重大事件、重大灾难、重大民生、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建设成就和人们常见但并不深知的较普遍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以及与城乡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日”等所有新闻视野范围,符合年前在《编辑方案》中所强调的报道要求。

       伴随这个“新生儿”的茁壮成长,已经逐渐体现出该版应该具备的融思想高度、报道深度、传播力度、宣传强度和影响面广于一体的新闻影响力,初步显现了党报媒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市场竞争所应有的新闻品质、新闻品位和新闻品牌效应,体现出进入“策划竞争时代”的省级党报特点、集体智慧、团队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大多数专版内容指导性、实用性较强,不仅可学可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新闻信息传播价值和文献资料收藏价值。在部署一些重大宣传时,省有关领导还特别强调“要用解读版!”

       本报《解读·背景》版的一些试验经验,还被直接借鉴、引用到今年第一季度召开的武汉市、全省和全国“两会”宣传报道、对重大先进人物典型和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以及我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中,产生了较好、较大的影响,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等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全国“两会”新闻宣传中心、其他省新闻同行的很多好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老总们的精心策划下,前后历时一个多月,采用新型传播模式及其新型传播手段,于3月18日隆重推出的四个套彩专版《经典红安》。它为大家送上了一份激荡人心的党性教育鲜活教材,在全省上下产生了强烈反响,当天的报纸发行量增加10万多份。最近,中宣部阅评组专题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以来,编辑部和广告公司还注意用这个版逐步产生的“品牌效应”吸引广告客户。自三月份以来,《解读·背景》版半数以上在下部刊登了小部分广告。

     从各位总编辑到各业务部门的主任、记者编辑们,大家以党报新闻工作者高度的政治热情,以“社会守望者”的时代责任感,大胆掀开和勇于实践这一段新的“创业史”,是体现党报宗旨、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新闻改革、积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贯彻落实“三贴近”精神的改革创新之举和重大改革成果。
    
       坚持新闻改革创新的战略眼光

       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形势一样,新闻界的改革开放正在与时俱进。我们置身于媒体变革的时代潮流中,社会受众的眼球正在被不同媒体所吸引。默多克“新闻消费主义”正在被我国各种媒体悄悄地移植,同时也被社会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纸质媒体进入“厚报时代”、“解读时代”。在不能回避党报具有商品价值属性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对主体受众提供具有“交换价值”的新闻信息,必须认真研究什么是党报最大的“卖点”。

创办该版时确定的《编辑方案》中,有这样一些“开宗明义”的话,足以说明编辑部坚持不断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决心用新创办的《解读·背景》版来全面激活党报新闻先进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眼光:

       --2005年的改版主题词是:“深度和力度”,显著特色是“解读”。

       --这里说的“解读”,是对解释性、分析性、背景性报道的总称,是指对新闻版上主体新闻的深化报道和细化报道,是传统解释性报道在新形势下的扩充和延伸。它是读者本位、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是党报权威性、思想性的实现载体,是发挥党报优势的理性选择,是与子报区别开来的显著特征。

       --新创办的《解读·背景》版,是继2000年推出《特别关注》、2004年推出《视点》两个深度报道版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全新深度新闻版,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落实“三贴近”要求的自觉行动,是编辑部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致力增强舆论引导本领的一项具体措施。

       --解读作为某一主体新闻的辅助报道,作为主要与头版配合的链接部分,是给读者的另一种选择。它不追求所有读者都感兴趣,主要服务于对某一专题有特殊兴趣的读者。作为党报,它把各级领导干部和关心大事的高层次读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希望通过精心策划的“解读”对他们启迪思维、解答疑难、认识世界、推动工作有所帮助。

       --新推出的《解读·背景》虽然只是一个版,但由于它与中心工作密切相关,是规定动作的自选表达,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带来整个编辑部编辑思想、报道方式、采编程序、工作节奏的全面变化。可以预期,实施这一改版方案,将带来下列好处: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体现党报特色和优势;带动其他地方新闻版改进,挤出“三类苗”;彰显策划功力,按新闻规律办事,提升报纸档次;培养记者编辑的判断、捕捉能力和统筹、采写能力,转变作风,挖掘潜能,锻炼队伍。

       半年过去了,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在用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思想和行动,一步步地向这些目标迈进!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化

       湖北日报编辑部推出《解读·背景》版以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和增强了党报全方位、立体化和有效传播新闻“集群信息”的能力和实力。

       “全面、深刻、立体化”,既是新闻信息安全概念的内涵,也是提高读者认知度、打造一流媒体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作为省委机关报,过去对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充分利用是远远不够的,大量源于高层、源于社会、源于火热市场经济、源于城乡群众现实生活并具有重大传播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往往只作一简单报道后即被“废弃一边”,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尽管过去大家在常规新闻报道的思想立意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有些本体、单体新闻在报道层面上展开不够、深入不够、辐射不够、穿透不够、映衬不够、关照不够等等,直接影响到党报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高度、深度、力度、广度和强度以及新闻传播的有效性。这与党报过去长期缺乏一种有效载体以及党报长期拘泥于常规性本体、单体客观报道,只作一般性的新闻本体信息传播等直接有关。在电子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竞争面前,党报寻求自己的发展创新出路,发挥纸媒的集群优势,就必须在高度、深度、力度、广度和强度上作出创新。新推出的《解读·背景》版,实际上就是省级党报一个新闻信息包容量和承载量最大的“社会公众信息传播交流平台”,其作用是其他新闻品种所不可替代的。它向社会受众、同时也向我们办报人自己提供了一个新的、包容量和承载量非常大的信息发布、传播、交流渠道,为党报广泛、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新闻信息资源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载体和阵地。

       --提高了党报媒体在新闻市场竞争形势中的“表达呈现”创新能力。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大环境中,体现新型传播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对报道内容的表达呈现方式上不拘一格,坚持大胆创新。党报对高端受众等进行新闻集群信息的“有效传播”,并藉此提高党报的形象,必须在传播内容和传播的表达呈现方式上,不断适应传播对象的阅读需求。

       新闻理论研究者提出,在“新闻资源基本共享”、“新闻媒体基本共融”的媒体竞争中,之所以导致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效果上存在非常悬殊的差异,其中新闻报道以及总体传播效果在“独家视点”和“表达呈现”上所显示的能力差异,是两个重要原因。就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等相比较,前者则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独特视觉和心理审视优势,特别是党报当然应该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呈现”方法、方式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扬长避短,获取更大的新闻市场竞争主动权。这也正是让纸质媒体新闻工作者更加欣慰、自豪和“得以解困”之所在。

       在新闻写作、新闻报道的传统理论中,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以及新闻图片,被公认为是其基本体裁或称常规体裁。《解读·背景》版特定的丰富内涵是“纵横驰骋”的信息集群,因此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报道定式进行大胆突破,创造一种富有活力和纸质媒体特色的新型传播模式,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使之产生“注意力效益”,进而实现新闻报道升值和提高新闻传播的力度、广度和强度,即通常总称的新闻传播效率和新闻媒体影响力。

       这种新型传播模式的内核,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多种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尝试的新的新闻表达呈现形式:以有效传播效应为目的,以观点和理性统领全局,综合运用“十八般武艺”,变陈述为评述--有的是大胆交叉运用不同体裁,综合出新;有的是传承或借鉴,转化出新;有的是梳理信息,整合出新;有的是突出个性,特色出新。这些新闻报道体式,又大致分为交叉复合型、借鉴转化型、梳理整合型、明示观点型、特色侧重型等。

       新型传播模式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最不相同的是:理性观点更加明朗化了,表象新闻事实变成了为之服务的载体,从深层次和“幕后”发掘出的隐性新闻事实及其蕴藏的理性思维,更加使读者感兴趣;记者“退位”或“隐身”了,完全为受众服务的“直白”信息集群前移了,促使受众更乐于接受的信息表达呈现方式被活化了!这些“为我所用”的新型表现体式,恰恰彰显了纸质媒体的自身优势和特色。

       --增强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大局、责任意识,提高了整体策划能力,显示出团队作战的集体智慧,为党报的长远发展锻炼和培养了新闻人才。

       过去,新闻采编工作大多面对的是单条或系列报道,部主任和记者编辑们当然也要考虑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从党报整体上来把握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似乎“只是老总们的事情”。自今年元月初正式推出该版以来,在总编辑们每月、每周、每期的亲自督导下,促使部门主任和记者编辑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总揽全局、把握大局的策划意识、立体辐射意识、质量意识和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相对自主灵活处置等政治、业务能力普遍提高。

       同时,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部主任和记者编辑们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锻炼年轻记者编辑尽快成才。一般来说,新闻采编是一种个体性较强的劳动,但随着现代传媒飞速发展、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它越来越体现为一种集体性的创造。在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中,由于受个人活动范围、信息渠道和精力的局限,单个记者无论多么出色,其能力和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单兵作战”的采编方式,既不能满足受众对重大新闻事件方方面面的信息需求,更不能适应激烈新闻竞争的需要。如今的“新闻战”早已升级为团队较量、集体比拼。

       半年来,大家的新闻市场竞争意识、精品名牌意识更加强烈,对新的新闻观念、办报思路、新型传播模式及采编表达呈现形式等,都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而且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乐于听取不同意见,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钻研业务风气。各业务供稿、统筹、出版等部门对办好该版的整体理解,对“新闻议题设置”的主题、多侧面多角度组合报道的策划和操作逐渐到位,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沟通,大家共同争创“精品名牌版”的气氛越来越浓厚。至今,编辑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已经被大家公认可行的总体操作章法以及粗具雏形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
    
       经营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照改版方案,已经刊出的百期《解读·背景》版真正符合要求、上下满意的作品还不太多。该版在经营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清醒认识党报媒体的主体传播对象是“高端受众”,切实做好“三贴近”工作。

       今年正式推出《解读·背景》版以来,所报道的“三贴近”内容基本涵盖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传递重大利民政策信息、关注民生等题材不少,上面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在城乡各个主体受益群体中反响不大,比如至今收到的城乡基层群众反馈信息太少,就是因为事实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看不到党报,办报人与千家万户之间“隔了一道墙”。当然,其中也有发行等问题。

       过去,在各省只有一张党报的形势下,其新闻传播对象既包括各级党政干部,也包括城乡基层群众。但是,新时期的受众已被不同的媒体所分割。近几年,我们忽视了对党报主体受众定位及其需求的深刻研究,因此可能在实际的传播效果上与两种受众群体都有所“位移”和游离。

       湖北日报的高端主体受众,是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企业领导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他们当然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对象。但是,这往往与很多“三贴近”报道相关的城乡主体受益群众不完全对等,这是我们实践“三贴近”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所要强调的“贴近群众”,究竟是哪些读者对象?我们究竟应该为这些高端主体受众提供哪些“具有交换价值”的新闻信息?

       2.解读主题来自上层部门、部署工作类的仍然偏多,主动从社会生活和群众诉求中,从社会经济生活新出现的矛盾中,抓策划选题、干预性较强且能够引发上下共振的较少。有些专版显得工作性太强,新闻性、人文性、人情味不足,相应减弱了可读性。少数专版过多地考虑到了“领导、上级需求”,而向广大读者提供有用、实用的新闻信息量不大,导致新闻传播价值打折扣。

       3.缺乏精当的个性化新闻解析事实,层面事实解析较多,直接影响到可读性和可品性;从个性化新闻事件、新闻事实以及应该提供的社会层面背景新闻报道中,上升到社会层面或某个受众群体心理层面作深入解析的较少,直接影响到解读报道的思想深度和舆论引导力度。
       4.部分解读主稿策划欠佳,采访功夫下得不深,写作表达不太精细、过硬,有些解析报道前瞻性、预测性不足,往往局限于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而对于将来时态少有涉及。 

       5.部分一版主体新闻新闻性和时效性较差,“火候”不够。

       6.新闻图片实少虚多,多数缺乏图片新闻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有些文字说明仅为“看图说话”,没有拎出“画外”的新闻价值,个别甚至图文无关。

       7.前瞻性、预测性不足,是一个共同缺憾。这或许是受到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的报道”新闻理论的长期影响,使得解读组合报道往往局限于“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而对于“将来时态”少有涉及。时下,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新闻受众,在及时报道和获悉新闻事实之后都更加关心“还将如何”,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报道中必须对相关的“未来走向”有个交代,其前瞻性、预测性的分析报道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闻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部来说,各供稿部门之间、各个主题专版之间,在报道质量、栏目创新、统一版式风格等各个方面不太平衡,差距较大。这与能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是否熟悉火热生活和策划是否到位、思路放得开不开、采编功夫下得深不深、表达呈现的切口及手法是否具有创造性等等,都直接相关。这也是今后要多下功夫的地方。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