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0期>>本页       
 
专题探索:民生新闻的电视表述 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


(2005-10-12 10:09:20)

--以《经视直播》为例

余奇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430072)

《经视直播》制片组(湖北电视经济频道 430071)

《经视直播》是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在原先《经视新闻》的基础上改版重组而设立的一档大型民生新闻栏目,节目时长为1小时,除去广告、非新闻固定小栏目(欢乐送、吴柳说天气)和形象宣传片之外,新闻播报的实际时长约为42分钟左右(特殊情况除外)。节目的基本结构是将每天的新闻编排为四节(少数情况三节),平均每天播出新闻约22条。在研究中,笔者选取《经视直播》2005年3月8目至17日十期节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辅之以访谈和文献研究,从节目内容构成和报道形式两个维度来考察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之间的关联。

栏目定位及其弱势群体指向

《经视直播》将自己定位为一档“与武汉地区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直播的、互动的资讯类栏目”。它用平民化视角说“事”,侧重武汉地区民众关心的国事、家事,针对的受众“以年龄在18-65岁、收入在中低水平的武汉市普通百姓为主,兼顾其他人群”。

在此次选取的十期样本节目中,笔者发现,新闻报道涉及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报料人、目击者、评议者,就年龄而言,主要是中老年人。就他们显示的社会身份和职业来看,以社区居民、个体劳动者、小私营业主、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城市流动人员等居多。新闻中呈现出他们的主要居住、活动场所大多数是居民小区、偏街背巷,生活空间常给人以简陋、陈旧、拥挤、混乱的景象。他们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事由多与有困难、受损害或被忽视的问题有关,如房屋失火、窨井盖被盗,电表异常,电瓶被偷,买了假冒伪劣商品等。节目在叙述语言中频繁使用“老百姓”、“市民”、“居民”、“朋友”等指称,以此显示出节目贴近普通百姓的立场,唤起这一群体成员的心理认同,使节目表达的利益主体一再得到确认。

总体上,节目呈现的受众形象基本上属于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节目中常出现的被采访者还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前一类人群不同的是,他们往往以中青年人居多,在质监局、交通局、劳动局和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部门有一定职权,在节目中经常以解释者、调解者、决策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是这个社会享有一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强势阶层和中间阶层的形象代表。

比较而言,节目中弱势群体形象出现的时间长、频率高,常以节目报道的主体出现。处于强势或中间阶层的人群在节目中并不起眼,除了少数时政新闻,这类人群在节目中出现的时间较短,频率较低,有时甚至作为前者的对立面出现,在节目中处于被监督、被批评的位置。 从节目内容呈现的实际受众看,《经视直播》受众指向社会弱势群体,这与它的栏目定位相一致。

节目构成及其弱势群体利益取向

在对《经视直播》内容构成研究中,笔者主要分析节目的题材选择和头条设置。两者可以分别从数量上和重要性程度方面显示节目的内容取向。

(1)新闻题材选择

节目内容按题材大致分为11类,它们是交通、居住、消费(主要指衣食类消费)、家庭与健康、文化与休闲、灾难事故、时政、经济、职场、告知性信息。统计结果表明,10期节目中文化休闲、消费、家庭健康、灾难事故类的报道居多,这4项内容之和(140条)占报道总数的一半以上。

(2)新闻头条设置

新闻头条,它潜在地表明传播者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笔者根据《经视直播》多节编排的结构特点,将头条位置分为头条(第一节)、次头条(第二节)、第三节头条和第四节头条。10期节目中,在头条位置出现最多的是有关消费的报道,在次头条、第三节头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家庭与健康类报道,第四节头条居于首位的题材则是灾难事故类报道。从报道位置安排上可以看出,节目报道的重点总体上与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与利益相关。

《经视直播》题材选择和头条设置的研究结果呈现相当的一致性,消费、家庭与健康、灾难事故类报道在报道数量和编发位置上都占有明显优势。

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经视直播》相当重视批评监督报道。选取的样本节目中每天至少有3篇批评监督类报道,批评监督类报道占报道总数的四分之一强。结合访谈和新闻编辑评片的记录,笔者注意到该栏目在采编批评监督类报道时,强调报道角度贴近百姓的信息欲求,重视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批评监督报道的反馈。样本节目中出现的批评监督报道80%以上有反馈信息的报道。批评监督报道是传媒代表公众监测社会环境、表达公众意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经视直播》批评监督报道中,记者出镜穿的红色外套和系有台标的采访话筒已逐渐成为某种象征符号,它们形象化地表明该栏目采取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普通百姓代言的价值取向。

传播方式及其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

在对《经视直播》传播方式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从议程设置、倾向性解读的建构和新闻报道方式方面考察该栏目传达弱势群体利益的文本策略。

(1)议程设置

宽泛地讲,节目题材的选取、位置的安排也是一种议程设置。这里,我们仅考察《经视直播》采用的较为直接和集中的议程设置方式。

一是设置小栏目,使节目有着常规性的议题生产机制。《经视直播》设有短信调查、市民心声、关键词等小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内容,不断给出公众议题,引导观众参与。比如《短信调查》每天会提出一个调查题,题目往往与新近的社会热点、时事政策、日常生活问题等有关,如公筷使用、维权意识、个人所得税等,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参与调查,每期节目最后则会公布调查结果,并从打过热线电话和参与调查的观众电话号码中抽取幸运观众。这种短信调查的方式一方面给观众提供一个公众议题,使节目信息传播延伸到节目之外,丰富了节目内容。另一方面,及时互动和有奖参与的方式鼓励了一大批观众关注节目,参与节目传播。

二是策划组织报道,围绕某一主题或以某一新闻事件为由头组织专题报道、系列(连续)报道,以此突出一档节目或一个时期节目的重点,传达节目的传播意图。

例如3月10日《经视直播》节目中报道过梅爹爹潘婆婆家遭遇火灾一事,此后连续三天,节目中对这一事件相关方面进行跟踪报道,展现互不相识的人们纷纷向梅爹爹一家伸出援手的感人情景。再如3月15日,一组消费者维权的专题报道,报道中既有对违法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揭露,也有消费者维权过程的记录。通过组织性的专题报道,节目向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宣传日常消费知识和维权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

(2)倾向性解读的建构

新闻传播中,倾向性解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节目内容结构化的安排,暗示和强化倾向性意义的主导性地位。

《经视直播》在建构倾向性解读过程中采用了一些与传统联播式新闻不同的方法。一是主持人“说”新闻的播报方式。主持人在新闻前后的三言两语,既提炼和点评了主要新闻内容,也顺利地完成了前后新闻间的过渡,使新闻报道在“说”的过程中建立起倾向性解读。二是采用多个节目导视。《经视直播》不仅在节目开始前有总导视,而且每一节前也有节目分导视,通过导视来突出新闻中的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同时,导视也向观众传达出传者对节目内容的基本取向。三是较多地用到字幕和音乐。传统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用到音乐这一情感性元素。《经视直播》在一些软性新闻中常配有音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传者的倾向性意义。

总体上,《经视直播》节目的议程设置、倾向性解读的建构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不过与传统新闻报道采用单向的宣传模式不同,《经视直播》往往从百姓的视角寻找新闻事件的兴趣点、关注点,在议程设置与倾向性解读中努力融入亲民的传播立场,以较为含蓄的方式肯定和维护着主流意识形态。

(3)开放与互动的新闻报道方式

事实上,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传播者一方,它同时也取决于受众一方。新闻节目在形式上越是开放,则越有可能吸引受众的参与,而只有受众参与生产的新闻才可能真正“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需求与利益表达的一部分。

《经视直播》节目采制流程中,从新闻来源到节目反馈都能看到观众参与的身影。其中热线电话成为节目与受众联系的重要媒介。观众通过打热线电话提供新闻线索,请求媒体帮助,或者表达对节目内容的看法。

《经视直播》采用的新闻来源,可粗略地分为新闻热线、常规来源、通讯员来稿等三类。常规来源是指记者传统上发现新闻的途径。通讯员来稿指地方台选送的节目或个人提供的DV片。10期样本节目中由新闻热线获得的新闻来源共27条。尽管从数量上看热线电话居于新闻来源的第二位,但从分布上看,几乎每天新闻节目都有直接取自热线电话的报道。由此,不难看出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节目报道选材上对受众信息来源的依赖。

从受众介入新闻报道的深度来看,受众有的直接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直接发言人。3月10日节目第15条关于友谊路窨井盖被盗的新闻报道中,一位徐姓市民为记者提供新闻来源,并拿着一张自己画好的窨井盖缺损图和记者一道进行采访。有的则是间接表达意见,或是向记者报料,或是向记者求助,或仅仅是希望通过《经视直播》向家人、朋友、邻居捎个话。《经视节目》对这一类信息的需求也在节目中予以积极的回应。比如在节目中直接点明新闻来源的提供者,奖励报料者;记者帮观众跑腿,在节目中为观众释疑解惑;或是主持人在节目中代某位观众祝老母亲生日欢乐、替某位先生转达对妻子的歉意,等等。

通过开设热线电话、短信调查、市民心声等方式在传受双方建立起沟通与互动的桥梁,使节目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开放与互动的特质。节目在向观众敞开一方舆论空间的时候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观众信任的一个信息渠道。

结论与讨论

《经视直播》个案研究,为人们了解当前我国民生新闻现实状况及其在社会转型期中的政治意义提供一个具体的经验对象。《经视直播》及其它的民生新闻的实践显示我国传媒在传播价值观上发生的重大转变,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传媒受众分层与民生新闻的市场化取向。从社会结构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的结果。对传媒而言,选择民生新闻,选择弱势群体作为目标受众与报道主体,则是地方媒体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化竞争的一个策略。因此,从根本上说,民生新闻自诞生那天起就在身上印有“市场”两字。庞大的弱势群体及他们对信息的渴求正是吸引传媒的潜在的收视率。

二是传媒公共空间与民生新闻的政治化取向。民生新闻的出现既是市场之手安排,同时,它也切合了我国现阶段社会良性发展的要求。庞大的弱势人群,由于处于被忽视、被挤压、甚至被牺牲的位置,容易与社会其他阶层产生矛盾与对立。面向弱势人群的民生新闻将尊重与关怀目光投向这一阶层,为他们提供在媒体上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从而起到疏通社会矛盾,减缓社会压力的作用。由于民生新闻在构筑公共空间上的这种努力,使之受到了政府方面的肯定与鼓励。由此也使得社会各界对传媒公共空间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民生新闻风起云涌的发展势态中,人们或多或少地注意到民生新闻实际运作中的不足与困难。深层次地分析,民生新闻现状与它的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和政治化取向的传播观念有关。因此,加强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成为民生新闻健康成长的关键。

同时,节目也提出了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是市场化倾向容易带来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市场化的理念在新闻节目中的渗入从积极的意义看是促进了新闻节目真正实现三贴近,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但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在追求市场化的同时,媒体会忽视或丧失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为追求收视率、节目题材较多地集中于吸引观众眼球的灾难、事故、案件等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经视直播》逐步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报道车祸、自杀、弃婴等事件时注意篇幅、角度和积极的引导,同时通过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报道促成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来突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节目立场的偏颇带来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民生新闻由于过于强调自己关注弱视群体的特性,加之编辑记者的把握不当,容易使节目中缺少多元利益主体,尤其是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对话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媒体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客观真实的实效,损害媒体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比如《经视直播》内容上主要是弱势群体在发表意见、寻求帮助,但与之意见相关的阶层在节目中出现得较少,这使得弱势群体的声音有时候成为自说自话,影响实际的效果。

三是监督水平的欠缺带来传媒社会影响力的萎缩。传媒在传达弱势群体利益需求时主要是依靠信息传播、意见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但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中,记者常常混同了媒介与行政、司法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意无意地扩大媒介权力。这从长远的角度看,不仅不利于节目自身的发展,更会使媒体的报道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削弱传媒的社会影响力。

(编辑:潘宗信)#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