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0期>>本页       
 
专题探索:民生新闻的电视表述 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2005-10-12 10:09:23)

王正武(湖北电视台社教中心 430071)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制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如湖北电视台的《现在直播》、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在中国首届十大名牌栏目评选中,两档地方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的入选,再次使民生新闻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有人说,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

这就是被广泛关注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以下简称民生新闻)。

从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它关注的是寻常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有趣事,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要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民生新闻正是将镜头聚焦于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烦、所恼。可以说民生新闻正是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切合了“三贴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

虽然民生新闻关注的平凡人家的家长里短,但它的背后却蕴涵着对道德伦理的弘扬、人情风俗的展现、扶助弱小的呼吁,彰显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间关怀。发展与公正、法律与道德、理性与情感,在尽量兼顾二者的基础上,民生新闻对后者予以了更多的倾斜,从而使之具有生活的质感,与中国乡土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旋律合拍。这种回归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尽到了电视媒介应负的社会责任。

民生新闻不仅在内容上提出“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选题标准,在形式上,也极力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持人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并有一个叫得很响的口号或者说是栏目的宗旨,如《成都全接触》的“《成都全距离》,记录成都每一天”,《南京零距离》的“《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等。

民生新闻非常重视百姓话语的利用,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在南京和成都地区几档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在这些节目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同期声被大量运用,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市井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零距离的贴近。市民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也促使民生新闻在解说语言上带来了变化。简洁的口语取代了咬文嚼字的书面语言,主持人的评说更接近邻家大叔大婶的家常话。它适应了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之外,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发展趋势,满足了普通大众知情权、话语权的需求。

民生新闻在把话语权交给观众的同时,也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几乎所有的民生新闻栏目都通过热线电话、短信、自拍DV等途径,让广大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广泛的参与,让新闻源的专业化与单一性逐步被公民化与多元性的方式所取代。民生新闻反映的问题发生在市民身边,事关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空前高涨,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市民站在自己立场维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纷纷主动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讨论和传播过程中。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颠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媒体由于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将自认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时刻注意用正确的成熟的政治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媒介本位的思想使媒体不屑关注市井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而民生新闻正是这样正式地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可以说民生新闻其回归新闻本位、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使其重新焕发新闻魅力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民生新闻的热潮一步步的升温,各地同样的栏目一窝蜂地上马,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比如“唯民众化”、“娱乐化”倾向。“唯民众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民众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只要是关乎民众的事情,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都详加报道,结果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媒体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事件当中,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对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置之不理。而且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还会误导百姓,让他们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应当地得到报道,于是张三的儿子上学难报道后,李四的女儿上学难也要见报,媒体对同类事件的重复报道层出不穷。娱乐化则表现出一味地在新闻外包装上下工夫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整合,利用形式上的非理性化吸引观众,致使民生新闻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虽然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报道形式可在短期内提高收视率,但却背离了新闻自身的规律,应该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