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技改百余项神六超神五

(2005-10-12 16:27:50) 北京青年报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以神舟五号为基础,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

  神六飞行承上启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在神六发射前夕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神六飞行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开篇之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飞行任务具有创造性。

  王永志说,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都有一些改进和完善。神六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各系统性能的作用,这是为确保将来神舟七号、八号的成功做准备。

  突破

  空间科学试验

  首次有人参与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载人航天活动。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院士胡文瑞说,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胡文瑞把人类目前的空间科学活动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对宇宙天体进行探测,另一类是科学试验。在空间科学试验中,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无人试验每次只能完成比较单一的目标,在发射航天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人的参与能有效利用资源。人可以进行试验样品的更换,使试验有一定的连续性,试验效率成几何倍数提高。”胡文瑞说。

  人的参与还可以使试验设备具有可维修性。总之,胡文瑞说,人在太空中能够解决机器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正是人类发展载人航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的载人航天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在载人航天的后续工程中,我国将有可能把专门的载荷专家,甚至是科学家送上太空做试验。

  人才

  神六七大系统“两总”

  比神五平均年轻5岁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立下汗马功劳的火箭专家黄春平在退居幕后之前,把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的接力棒交到了比自己小24岁的一位同样属虎的年轻人手中,他叫刘宇。

  尚志、张柏楠、陈善广……在神六飞行任务各系统的“老总”中间,记者发现了不少像刘宇一样年轻的新面孔。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神舟六号则降为48.7岁,其中最年轻的尚志年仅42岁。

  据悉,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人已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

  67岁的黄春平在他的新书《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管理实践》中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火箭的设计师平均年龄年轻了18岁。

  技术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下一页>>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背景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的飞船。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神舟四号:低温发射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的低温严寒条件下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五号:历史突破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电下一页>>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以神舟五号为基础,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

  神六飞行承上启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在神六发射前夕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神六飞行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开篇之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飞行任务具有创造性。

  王永志说,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都有一些改进和完善。神六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各系统性能的作用,这是为确保将来神舟七号、八号的成功做准备。

  突破

  空间科学试验

  首次有人参与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载人航天活动。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院士胡文瑞说,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胡文瑞把人类目前的空间科学活动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对宇宙天体进行探测,另一类是科学试验。在空间科学试验中,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无人试验每次只能完成比较单一的目标,在发射航天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人的参与能有效利用资源。人可以进行试验样品的更换,使试验有一定的连续性,试验效率成几何倍数提高。”胡文瑞说。

  人的参与还可以使试验设备具有可维修性。总之,胡文瑞说,人在太空中能够解决机器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正是人类发展载人航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的载人航天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在载人航天的后续工程中,我国将有可能把专门的载荷专家,甚至是科学家送上太空做试验。

  人才

  神六七大系统“两总”

  比神五平均年轻5岁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立下汗马功劳的火箭专家黄春平在退居幕后之前,把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的接力棒交到了比自己小24岁的一位同样属虎的年轻人手中,他叫刘宇。

  尚志、张柏楠、陈善广……在神六飞行任务各系统的“老总”中间,记者发现了不少像刘宇一样年轻的新面孔。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神舟六号则降为48.7岁,其中最年轻的尚志年仅42岁。

  据悉,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人已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

  67岁的黄春平在他的新书《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管理实践》中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火箭的设计师平均年龄年轻了18岁。

  技术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背景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的飞船。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神舟四号:低温发射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的低温严寒条件下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五号:历史突破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电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