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谢斌 采写:记者 赵莉 郭会桥
今年,武汉市出台新规:在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花朵”)取得“市民待遇”,省级示范高中(含重点高中)也首次面向“流动花朵”敞开大门。9月份,一批品学兼优的“流动花朵”得以进入这些为众人所羡慕的重点中学就读。如今,他们的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困扰着他们?今后,他们的高考之路该如何走?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加油、加油……”在武汉市十四中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瘦高瘦高的晓苹,她正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老师安排大家做竞争训练。晓苹高声为自己的小组呐喊助威,显然,她已经融入了这个集体,成了班上活跃的一员。
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每次上完体育课后,晓苹都不会跟大伙一起去小卖部买瓶饮料喝。她总是转到洗手池旁,喝上几口自来水。晓苹的老家在河南,她悄悄告诉记者,同学和老师都不知道她没有武汉市户口,她希望大家这三年里都不要知道。
汉阳近80%“流动花朵”升入普高
今年秋季入学,武汉市进城务工子女数突破14万人,比去年多3000余人。那么,到底有多少“流动花朵”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中?对此,武汉市教育部门表示:“未作这方面的专门统计,估计录取比例不会很低。”
汉阳区是武汉市“流动花朵”最为集中的城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中考时,该区共有700余名“流动花朵”参加了武汉市统一的中考招生。近80%的学生达到了普高线,这一数据颇引人注目。
拥有较多“流动花朵”的德才中学副校长陈宏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参加中考的20余名“流动花朵”全部上了普高线,其中有5人还达到了省示范高中录取资格线,在学校,这是不少城里伢所不及的。另一所对“流动花朵”敞开大门的武汉市七十五中,全校共有14名学生考入省级示范高中,其中9名是农民工子女。
另据东湖开发区教育局统计,该区农民工子女中考升学率超过85%,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入省、市示范高中。
每天睡觉时间只有6小时
凌晨四五时起床,深夜十一二时睡觉,加上中午午休时间,一天的睡觉时间也就6个小时……晓苹是家中的长女,底下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在胭脂路上做早点生意。从来到武汉的第一天起,晓苹就格外懂得体谅父母,父母凌晨4时多出摊,她也就跟着起床,背着书包和父母一起到早点摊,开炉子做生意。父母在一旁烫面,她就一边包馄饨,一边背英语。七时多了,她再去学校上课。
回家后,晓苹做完家务,接下来的学习就是她最快乐的事,每天她都会学到晚上十一二时。在武汉的4年里,晓苹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晓苹伸出的手与同龄人不一样,还留有冬天冻过后的浮肿。今年中考,她以高出十四中录取分数线近10分的成绩被录取。“我没让爸妈为我多交一分钱。”晓苹说,这是让她最高兴的事。
据德才中学副校长陈宏介绍,“流动花朵”的父母在武汉多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应了这句话,大都非常懂事,深知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
据了解,考上重点中学的“流动花朵”们,可以说都是那些刻苦的孩子,他们的刻苦努力是不少城里孩子赶不上的。
此外,考上重点中学的“流动花朵”们几乎个个都是做家务的好手,不少孩子也练就了一门手艺。家里是卖米粉的,自己也会张罗着煮汤、烫粉、调味;家里是卖菜的,自己也清楚进菜、择菜、卖菜、看秤的各个环节;父母是做门窗的,自己也能焊、能镀、能漆,一手活儿做得挺漂亮。
进入省重点,喜忧参半
能够进省示范高中学习,是不少中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而这些没有武汉市户口的孩子也能与本地的孩子一样,进入重点中学,享受优质教育,这在以前的“流动花朵”看来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现在这已经是现实了。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这些争气的孩子们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在重点高中学习,感觉很幸福”
就读于武汉市三中的卢同学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走进学校时,就深深地被学校的美景打动了,气派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还有实验器材齐全的实验室;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不少教师博学多才,上他们的课让人很受启发。“我做梦都想到这样的学校来学习,现在终于做到了。”小卢说,自己以前的初中只有两栋灰色的教学楼,没有塑胶跑道。
另几名考入该校的学生表示,能进到省示范高中学习,不光给他们自己赢得了高起点,也给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脸上争了光。“爸妈都说能进这所学校,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下去。”学生们说,每每遇到人问自己在哪读书时,父母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省重点,伢争气,自己考进去的。”这时,旁人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这往往让父母一天的辛劳都烟消云散。
“别告诉同学我来自乡下”
晓苹和小卢都告诉记者,自己进校后在学习上很快就适应了,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跟得上,但两个月下来,他们发现自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城里的学生不太好打交道,他们瞧不起乡下人。”晓苹和小卢说,武汉市本地的学生有点欺生,虽然许多同学并不知道他们来自乡下,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遇到乡下打扮的人或老师,同学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嘲笑一番,这让晓苹和小卢感到压抑。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少省重点高中的“流动花朵”不愿以真实姓名接受采访的原因。
由于这些“流动花朵”大多不善言辞,他们的朋友并不算多。所以到校时,他们就渴望早早上课,而下课时分,他们则伏在课桌上看书、学习。
“我们虽然凭实力考进学校,但我们内心还是蛮自卑的。”采访中有学生坦承,自卑的心绪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上的问题,如看到同学们有足够的零用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互相请客,虽然看到同学们花钱像流水,花得让人心疼,但还是打心眼里羡慕的。“上高中后,我找家里要的钱的确多了,但要钱不是买吃的喝的,主要还是买书去了。”小卢说,上了高中,就不那么好拉下面子去借别人的参考书抄了。
对于孩子们的苦恼,“流动花朵”的父母却显得并不理解,他们总是重复着一句:“孩子只要肯学,我们再辛苦一点也无妨。”
“城里伢蛮娇气”
“他们的习惯非常好,很会学习。”晓苹说,身边的城里学生都很会学习,比如会问问题,会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也喜欢讨论,而这是自己最不擅长的;另外,城里的学生很会与人打交道,原本是陌生的人,没几句话就融在了一起,与老师也容易混得熟,而这又是自己远远不及之处。
但在“流动花朵”的眼中,城里的孩子不能吃苦。“军训时,他们站个10分钟就开始叫苦连天,但我觉得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小卢说,一些学生军训时晒黑了,就怨声载道;一些学生嫌军训伙食不好,干脆倒掉不吃,偷偷溜出去下餐馆。小卢说,自己的好多同学从没洗过衣服,没做过家务事。每次班级大扫除,这些“流动花朵”们就会主动承担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能者多劳”。
“流动花朵”面临三大问题
经济条件差仍是主要问题
“你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受访的“流动花朵”给了记者一个同样的答案:经济比较困难。据了解,这些学生的家长都是在武汉市打工,要么做小生意,一个家庭每月的收入不足1500元,加之家中人口多,还要供一个高中生读书,其经济就显得更加拮据了。
相比其他考入示范高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受到的奖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父母为他们添置一双新鞋就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
过了调节或三限线,却只能放弃
据记者了解,不少上省示范高中的“流动花朵”都是凭着自己的成绩考上的,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考上的只是一类高中的调节线或是三限线,但由于交不起“择校费”,最终来到二类高中就读。
小梁现就读于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今年中考,他考了503分,要上该区的一所省重点还要交笔不小数目的钱。小梁的父母在玫瑰园附近做小生意,懂事的他主动放弃了读三中的想法。他的母亲显得颇为无奈,“这孩子真的懂事,我们一下子哪里拿得出几万元钱?”上高中后,小梁得横穿汉阳区去上学,车费、午餐费等各项开支也随之增加,小梁的父母为此心甘情愿,“以后每天再早起一点,多卖几碗粉、面。”
在洪山高中就读的小雨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她在中考时过了洪山高中的调节线,为了凑齐9000元的调节费,父母急白了头发。“因为我的志愿没填好,如果不读洪山高中,很可能我就只能读三类高中了。”小雨说,父母为了凑她的学费而四处借钱,能借的都借遍了,老家的伯伯还把耕牛给卖了,才让她进入这所省示范高中学习。在学校住读,小雨也总是尽量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费,每日她的吃喝不超过5元钱。
高考之路如何走
小邹户口在四川,但他5岁时就转到武汉求学,小学、初中一直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今年,他又凭着实力考上了重点高中。但小邹的户口一直没迁到武汉,这意味着3年后,他不得不回到四川参加高考,但两者的高考题型、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异。
与小邹一样,面对3年后的高考,户口在广西、现就读于武汉某重点高中的杨伟也是一筹莫展:他不知道将来在哪里参加高考,那时会不会遇上高考移民取消高考录取资格的尴尬。而且广西的高考模式与湖北省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也是不少外省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最为担忧的事。
据老师反映,现在,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花上几十万元在武汉购买了商品房,把孩子的户口迁到了武汉。但这对多数“流动花朵”家庭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此外,有的家长则通过武汉的亲戚、朋友等,把孩子的户口尽量“弄”到武汉,毕竟孩子能考上武汉的重点高中很不容易。
让“流动花朵”享公平
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武汉,该市各所省级示范高中将出现更多的“流动花朵”的身影。对此,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明确表示,对符合条件的“流动花朵”,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做到与城里孩子同等待遇,不允许在规定之外,再另设条件。
此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加入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允许单独编班、不准搞歧视。此外,武汉市教育局还要求各区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花朵”完成三年的高中学业。
(因可理解原因,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