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四维
古藤,老巷。
一路清风吹过两弯俏眉。
这样的景色曾经在我脑海中这么热切的浮现。而且,以它为蓝本的想象并不是小桥流水的村落,也不是幽幽深寂的山野,而是我认为一个文化古城所应该具有的超然物外的景象。
引起我有这样的憧憬的是高中毕业以后关于求学的打算,分数出来我就选择了几个颇具有文化气质的城市做为我填报志愿的对象,然后再选学校。之所以这样,那是一个少年对于未来的一种现实的美的希冀与渴求。我承认,那个时候,想象给予了我太多的完美的憧憬,以至现实永远承受不住它。
我来到武汉以前,我完全沉醉在一个美好的偶遇的意象中:春天,两个人,或是晴空,或是微雨,偶然相遇,不经意对视。我想:这既是对爱情的憧憬,也是对城市的一种感觉。
武汉显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这让我失落了一个秋天,随之还有一大堆书本中好象夹着一种好奇的压抑的书签似的感觉。
这种感觉直到我这个九月去了东湖以后才有所改变。
世上闻西湖者多,闻东湖者鲜是有种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西湖的文化沉淀远比东湖厚重得多。
我没去过西湖,见过的风景也仅限于照片。通常认为,照片通常是用一个人的视角和思想去解读自然景色,就把摄影者自己的潜意识的美感带了进去,于是他照片的美就成了加工的美,如果想自己体验一种原始自然的美,亲身经历是不可避免的。
到东湖边的时候已是下午四点了,心情有点烦躁,出来办事并未成功。只好在打道回府的时候路过东湖,九月金秋也还是是烈阳高照,湖面波光粼粼,湖边青柳依依,如果不是远山上的那一点红,和热浪自背后建筑袭来感觉到沉沉的压抑感,这样的景色是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授衣的季节的。
东湖不仅一个湖泊,它中间几道堤坝把其分为了很多部分,但透过迎风而展的堤树,还是可以很好的看到整个东湖是一个整体的,它能分离的只是微波荡漾,其实在观察者的眼里还是能体会到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着,并且也一定能感觉到各个部分的水的暗涌与交流。
我打南方走来,依堤而行,左边是现代化建筑,右边是烟波浩淼的碧水蓝天,绿色的公路灌木依路而向前伸展,青草坪在脚底延伸着。对对情侣或盘膝而坐;或相拥而抱。入眼帘之景,是由人和自然构成的,这并不纯自然的景色,还被湖面上的赛艇队加入了更多的人的成分。这个地方根本就为脱离城市,汽笛声会时时提醒你是在一个城市里,而不是在山野小林,但正是因为加入了人和科技的成分,在现代的东湖显示了它的真实性的一面。他是人和自然两种状态的过渡。
对了,环湖的公路只是人由工业社会步入自然的一个过渡,它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在纯自然的角色里面,顺堤而行,渐进蘑山,才是对自然的一种真正的接触。
面对千顷湖水,心中的气魄就长了几分,带着这份刚刚涨起的胸襟和气魄,步入东湖鸟语林,就犹如一个豪气干云、志向万里的英雄突然进入了一个隐者的私地;也象是一个因为久浸尘世的驴者而来洗静心尘的感受。此时,被人久已遗忘的自然之情就会被人重新拾起而倍加珍藏。
听过鸟语风声,穿过绿林碧障,在狭长的公路的开口处,迎来了湖的另一面,豁然开朗的眼界,在金色的波光里面感觉自然的神奇。几个碧湖垂钓者,几行山色旅行人,更是把东湖的气质和人文很好的结合起来,兼之湖风阵阵吹过树的长梢,吹过山的胸膛,山花浅浅盈笑,青树稍稍点头,秋天景色的极至便蕴于其中了。
这份情致,这份景色,使我想到如果我有足够大的胸襟和气魄,我一定把它装满东湖水,这样在东湖水夜半的风吹浪打浪的纹理中便有我胸中泛起的涟漪和情思了,如果我用足够的勇气,我一定要让东湖在我心中沉眠,我一定让他安静得想一个沉睡的小孩,让它在周边的苍山高林的怀抱里慢慢的温存着,让它在身边的梅林的安慰里缱绻着。
走过山林小道,走过绿水小堤,走过小桥流水,走过东湖,走过九月。我突然发现我把东湖做为一个憧憬的代替而走过了在武汉四年的求学日子。
红日渐落,东湖的水天终于相接,渐渐接近了我那点遗留在湖面和时间上的淡淡的青春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