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随笔艺林>>本页       
 
张爱玲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


(2005-10-31 12:40:56)

    “张爱玲热”的兴起与深入

  张爱玲成名是在1943到1945年的抗战时期。这一时期她的小说先后在《紫罗兰》、《天地》、《万象》和《春秋》等刊物上发表,她那横溢的才华和睿智的文笔风靡了当时已成为孤岛的上海。接着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出版,这为名家纷纷他去后十分荒芜的上海文坛,注入了一丝亮色。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正是沦陷区上海给了张爱玲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可惜只是那么点时间,但足够了,抗战以后局势又处于“新的崩溃之中”。等到全国解放后,她更不适合时代,最后出走香港,定居美国。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

  解放后差不多三十年时间,张爱玲的作品在大陆销声匿迹,名字亦不见于任何文学史著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张爱玲如同“出土文物”般浮出历史地表,不过那还不是重新“走红”,而只是静悄悄地受到“专业阅读”的关注。真正对张爱玲有公开的评论,是1981年以后的事。当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不过当时的反响并不算太大,容易被读者视为一段文坛忆旧。对有关张爱玲的研究产生大的推动的,还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此时中文版已传入大陆,港台一些评论张的文字,内地也陆续可以看到,这就促成了文学界普遍的“读张”的兴趣,张爱玲也就“正式”进入了一些文学史家和评论家的视野。1985年出版的钱理群等四人所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使张爱玲第一次被列入大陆文学史排行榜。

  大陆读者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发现了这位年过六旬的“新”作家,1985年后,她的小说散文迅速地被多家出版社推出并备受欢迎。而学术界对张爱玲的兴趣,与夏志清小说史中译本的传入关系极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从1987年起,张爱玲研究论文明显增多。研究日渐细致深入,范围更加广泛。既有综合探讨其小说艺术之作,亦有单篇分析;既研究其早期,亦注意其出国后的创作;既讨论其小说,亦评析其散文;既评价作品,亦剖析其人的思想并探讨文学史地位。1987年至今,大陆学界发表了近百篇张爱玲研究文章,其涉及面之广是此前的海内外研究不能比拟的,1992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出版界推出了四部张爱玲传。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史家已经充分论证完张爱玲的“经典性”,张爱玲越来越为社会所知,就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并和商业操作日益结合,成为时代特别显眼的一种精神现象。

  “读张”热潮中的出版

  80年代中期,作家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同时在《读书》和《收获》杂志刊载,《收获》还重新发表了《倾城之恋》,这是文革后张爱玲作品首次在内地露面。随后,张爱玲就以其独有的魅力从专业研究领域辐射到大众阅读生活,造就了无数的“张迷”。

  在这场热潮中,出版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安徽文艺社、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艺社、台海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川文艺、三联等都出版过张爱玲图书,总数超过50种。这些图书有张爱玲作品,如安徽文艺出版有《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台海出版有《红玫瑰白玫瑰》(梁因编)等;还有有关张爱玲的人生传奇,如山东画报出版的《才女奇情·张爱玲》(于青)、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天才奇女——张爱玲》(于青)、陕西人民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上海文艺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司马新);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罗玛)。在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各种作品的销售更是达到了高峰,《张爱玲文集》成为大学校园的必读书。在内地的张爱玲出版中,除了张爱玲作品外,还出版有更多的有关她传奇、婚恋、人生小品、情语等作品,并或多或少附有张爱玲的照片,并有像《张爱玲画传》那样整本的相册出版,与港台的相关出版物相比,这是内地张爱玲热出版的突出特点。

  同时关于张爱玲作品的版权,也一度迷雾重重、众说纷纭。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拟订了自己的“最终遗嘱”,遗嘱中写道:一旦弃世,所有财产将赠予宋淇先生夫妇。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在美国洛杉矶一家公寓里去世。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律师的帮助下,将所有的遗物、存款转交给居住在香港的宋淇夫妇。张爱玲的作品版权成为遗产的一部分,也被宋淇夫妇继承。1996年1月1日,在张爱玲去世近四个月后,宋淇与邝文美夫妇又联名签署了一份《委任授权书》。《委任授权书》中写道:“本人兹委任台湾皇冠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独家代理有关本人所拥有之张爱玲女士著作权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之一切版权事宜,包括任何出版授权及其他以任何形式、任何媒介之一切改作和衍生授权。”

  2003年3月,皇冠文化出版公司授权给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张爱玲作品集》。7月,哈尔滨出版社在《中国图书商报》上发表独家版权声明。随后不久即有媒体刊文对哈尔滨出版社自称拥有了张爱玲作品版权一事提出质疑。9月,皇冠文化出版公司社长平鑫涛发表《版权声明》,指出除哈尔滨出版社外,“所有未经授权或授权早已期满之张爱玲著作版本均属非法之盗印版”。事实上,据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主管版权的负责人透露,1996年皇冠得到宋淇夫妇授权代理张爱玲作品版权后,曾先后授权给花城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张爱玲的作品,授权期为两年。此后“皇冠”虽然多次接到内地出版社的申请,希望购买张爱玲作品版权,但“皇冠”没有授权,原因是张爱玲作品在内地被大量盗版。

  据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介绍,在内地出版的总数超过50种的张爱玲作品集中间,除了由皇冠授权的《张爱玲文集》(花城出版社)和《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外,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散文全编》、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畸情小说》,都是由在上海的张爱玲姑姑张茂渊授权的。

  从文学视野走进文化符号

  熟悉了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之后的读者开始了对张爱玲的生活、情感,甚至吃喝玩乐的枝枝节节的追随,这些人就是我们所熟识的小资。提到张爱玲,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华丽”和“苍凉”这一类的词藻,精致生活的情调和怀旧的贵族气质,是张作为文化符号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形式,对张爱玲的阅读再一次拓展开来了。2003年一本叫做《张爱玲地图》的书热卖,作者寻访到了张爱玲作品中所提到的老房子、爱丁顿公寓等等的确切地址和细节重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胡兰成的删节版《今生今世》悄然爬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而愿意买这本书的人毫无疑问也是要借此窥探胡与张之间的风月情事。而其他杂七杂八的如《情迷张爱玲》、《张爱玲的上海舞台》、《张爱玲的广告世界》等等也都摆上了书店的显眼位置。像这本《张爱玲的广告世界》,完全就是借着张的名头的上海物质生活模本,里面的内容是到每一间咖啡馆和西饼屋细细验证张爱玲当年吃喝过的东西。

  张爱玲日益为读者接受,当然在于其文本的丰富性,足以为读者的阐释提供多种可能;而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所提供的文学想象与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深化,精神领域却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状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起,价值标准日趋多元化。同时,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突然坠入低谷,人们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关注世俗的个人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张爱玲作品中摹写的表象往往成为一幅幅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画卷,引人怀旧,诱人体味省察。张爱玲越来越为社会所知,就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并和商业操作日益结合,成为特别显眼的一种精神现象。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个人主义姿态也是张爱玲成为文化符号的一个因素。从文学作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模本的重现,已经故去多年的张爱玲的魅力不断被挖掘出新的可能性。

  结 语

  无论是作为“纯文学”视野中的作家,抑或是“大众文化”的符号,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地位已经获得了某种共识。宛如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张爱玲热”从上个世纪末蜿蜒到今天,没有“余热”的匆忙与无力,相反,她的“华丽和苍凉”被更多的人们愈加爱惜和仰望。她的小说再度搬上银幕,被不同的人演绎和观赏着;她的传记一本本层出不穷,被不同的人解读和叙述着。“张爱玲”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将被这个时代所解构。


(王丽琼 搜狐-中国图书商报)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闲坐小窗读诗书
·
生命的意义
·
家长会
·
写字不易
·
瞧俺这眼力
更多
读书札记
·
《她死在QQ上》:谁的恐怖游戏
·
夕阳下的诉说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