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卓慧(黄冈日报社 438000)
国家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之后,人们的休闲时间更充裕了,许多媒体适应这一变化,推出了休闲周刊--“周末”。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末”是社会安定,民情祥和的伴生物。不少报纸的“周末”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周末”创造了报纸媒体的繁荣。但有的“周末”却难以为继,干脆停办或转作其它“周刊”。其主要原因是在出版质量与数量上竞争不过各种早报、晚报、都市报。这样讲来,是不是说地市报“周末”就毫无竞争力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地市报“周末”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地市报作为当地主流媒体,一个星期七天当中有六天刊登的都是党务和政务等“非常严肃”的工作性报道;订阅对象大都是党政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中需要从报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大量的党务和政务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但在“周末”休闲时,他们同样有从报上获得精神轻松、愉悦的需求,而作为工薪一族,地市报“周末”办得好,可以为读者节减一笔开支,使其“学习”和“休闲”一举两得;对地市报来说,既可稳定和扩大发行,又满足了订户的需求,同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充分说明地市报的“周末”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大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其次,地市报“周末”有存在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在现行体制下,地市报发行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渠道,相对其它报纸而言,发行网络强大,订阅对象比较稳定。据了解,办得好的“周末”在订阅者中是很受欢迎的。还应看到地市报的正常版与“周末”版的互补性,统一性、共生性和完整性,以及二者优势结合共存共振的巨大效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力量,加强策划,把“周末”作为办好一张“王牌”拿在手上,切实把她办好,让这颗“掌上明珠”熠熠生辉,成为牢牢抓住订阅者眼球的一盏闪亮“明灯”。
面对各类小报激烈“挤、压”的竞争实际,地市报“周末”要求得生存与发展,既要发挥自身优势,也要克服存在的不足。需要克服的突出问题是:一为办报思想老化,编辑记者的思想放不开,视野打不开,采编理念存旧,内容无新意,可读性差;二为办报思想偏激,在版面上过度地报道“烧、杀、奸、抢”,一味地猎艳猎奇,低级庸俗;这样,不仅失去了风格,也失去了品位,令读者厌烦腻味。三为子虚乌有,许多稿件东抄西摘,改头换面,假地名,假人名,假时间,假故事,令读者不可信。四为贴近性差,反映本地的东西少,不着边际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涯海角”的东西多,读者看“周末”,感到离自己太远,八竿子打不着,看了等于白看。五为人情稿、关系稿上了“周末”版,使其办得不伦不类,没有质量,失去特色。
重振地市报“周末”版,应从这样几个方面下大力改进:
要全面更新办好地市报“周末”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严格按照“周末”的规律特点,根据读者需求,选择、编辑、采写稿件,编排版面;使读者真正从“周末”中得到放松、愉悦,得到知识和娱乐,从而离不开“周末”。
要在“真、活、高、重、特”上下硬功夫、苦功夫。“真”,就是每一篇稿件都必须真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到亲近可信。“活”,就是增强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其人其事。文字要尽可能地朴实优美,使读者在阅读时心灵上享受到文字给他们带来的轻松愉悦。“高”,就是文章品位要高,不要媚俗,不要低级趣味,要让人在轻松快乐之中,精神得到放松,思想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重”,就是每期每版都要有体现“周末”风格的重头稿件,重点栏目。这种“重”,不是文章的“长”度,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质量和份量,也就是说文章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观点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切忌假、大、空。“特”,就是要突出本地特色,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增强贴近性和亲和力。
要在服务性上多动脑筋,多做文章,做好文章。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时、准确、高质量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保健、娱乐、旅游、安居、饮食等方面的信息。总而言之,就是要与时俱进,办出“周末”特色,牢牢地抓住读者。
(编辑:吴三敏)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