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1期>>本页       
 
业务研讨 晚报健康保健版的编辑思路


(2005-11-02 10:02:46)

吴慧莉(武汉晚报 430015)

一、围绕防病选稿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依照“治未病”的理论,比照“亚健康很难用仪器检查出”的特征,我给《养生》专版做了以下的定位:一是防患于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告诉人们怎样摄生、怎样保健,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常设以下专栏:“科学生活”、“营养茶坊”、“衣食之道”、“疾病自查”、“我的养生经”、“名人养生经等”。二是病后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常设的专栏为:“医生指导”、“寻医问药”、“专家门诊”、“医生手记”等。

通过近几年的耕耘,这一编辑方针有提纲挈领之效,因为对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的人来说,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健康知识,犹如雪中送炭以一当十;对那些已患病的人来说,让他们知道病起何因,应如何治疗也是最好的指导。因此,力求所编的稿件融科普性、专业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当收到读者的信息反馈,说是通过阅读文章,改善了虚弱的体质,或是通过传递的信息,治好了某些疾病时,我们由衷地快慰。

二、做足养生文章

  国家“九五”攻关的一个项目研究证明,投资1块钱在预防上,就可以节省8块5毛钱的医疗费,还能节省100块钱的抢救费。现在普通老百姓流行一句话,叫做:“不生病就是赚大钱”。我想我们办健康专刊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不生病或少生病。其实,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如果大家多懂点健康知识,有很强的预防保健意识,就不容易得病了。

近年来,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先生的养生讲座在全国掀起热潮。他用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讲解,普及和宣传医学常识和保健知识。一时间,他演讲的手抄本、复印本四处流传。洪昭光现象,使我感到“通俗易懂”这四个字的魅力,也感到人们对健康科普知识的渴求。

比照他的演讲方式,我们也调整了编辑策略,尽量让文章通俗平实,生动活泼;也尽量让文章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我们与市中医院内科教授张觉人先生联手采写的“怎样活过100岁”的系列文章,本着“治未病”的原则给读者以纲领性提示:如养生不能与四季的节气相对抗,应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保健不是老年人的事,而应该是“中年再筑根基”。我们采编的文章如“探求《论语》中的养生精华”、“40岁,麻烦不请自来”、“素食——绿色养生法”、“让少食成为终生习惯”、“E时代的副产品——早衰”等均受到读者的好评和喜爱,不少文章还在网上广为传播。

三、引导读者“调神”

关于“调神”,传统中医认为,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的,精、气、神被中医学称为人体“三宝”。中医养生学的精髓可以总结为“聚精、养气、调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即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智与行为的科学,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心理活动的外显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大脑指挥身体,思想总在行动之前”。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心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心开朗了,天都变蓝了。”这一说法与祖国传统中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如一辙,其理论基础完全相同。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并指导读者具体操作,我们编辑了“在松静中行拳——体验太极拳的养生之妙”等稿。在稿件中作者这样写道:“我认为打拳是中老年选择的最佳活动,因为太极拳最大的优点是松柔、圆和、轻灵、舒缓,在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全身神经、气息、肌肉得到充分调整。有人会说,舞蹈也松,也能进和全身锻炼。不假,这里必须说明,舞蹈的松与太极拳的松有着本质的差别。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抒发人的情感,动作时而强劲,时而松柔,松后力懈力散;情绪也变化多样,不能始终以平和心态惯之。而太极是在动静协调的转换中高度体现阴阳之道,松中有柔,柔中有劲,刚柔相济,阴阳协调;而且还配合深度的有氧呼吸,始终保持一种宁静、平稳的状态。在不知不觉的松柔修炼中,使你的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调合,消化功能得到提高,心跳缓慢而有力,提高心脏功能,增大了肺活量,使五脏六腑各器官得到按摩作用。相比之下,太极的健身、养生的作用更胜一筹。”此稿一刊出,使许多人爱上了太极拳,直接开始学习锻炼。接着许多读者也来稿,谈自己或练拳、或练瑜珈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心得体会,给我们栏目增色不少。

再如,《体验老子的养生之妙》,主要谈的是“守中”的问题。作者认为《皇帝内经》中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非一句空话。精神内守时,人体的阴阳自然地平和,所有的不适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如此这般可以体会到道家所提倡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文章引起了许多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兴趣,并以此为准则,不断追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高妙境界。

(编辑:肖曜)#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