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1期>>本页       
 
业务研讨 提问的三种形式


(2005-11-02 10:02:41)

张 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生 430072)

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的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二)启发引导

是针对采访对象口才性格等原因卡壳时进行启发诱导的方式,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例如,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平日里滔滔不绝,而一旦接受记者采访就变得吞吞吐吐。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

(三)激将法

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常用于外事采访中记者要问出对方不愿意说的内容时。激将法提问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选择和时机的选择。

例如著名记者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第一句话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一句话把霍梅尼气的半天说不出话来,马上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法拉奇在对方的辩解与表白中得到了大量生动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此和访谈对象谈点采访前准备的幽默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每个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而了解兴趣是需要在采访前就事先准备好的。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力争以内行的身份进行采访。有时记者发觉对方对你是否懂他那一行持怀疑态度,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显示你的准备工作。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进行。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作好准备。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但是,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实际上,采访中对问题的准备,贯穿于采访的全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样才能步步深入,把事情彻底搞清楚。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随机应变,还要注意抓住每一个反复求证细节的对话契机,刨根问底。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易通俗勿艰涩。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对记者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我没听明白”,同时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如此,回来写稿时,常常感到这个材料不足,那个材料欠缺,不得不重新采访。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要根据事先准备的方案,结合被采访对象和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引导对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将对话向前推进。作为记者,我们的话题一是要有目的性,二是要有逻辑性性,还有一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具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样,只会让被访问者感到无所适从。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否则,对方的回答肯定也是套话、空话和废话,结果可能是本上记了一大堆,等到写作时,却又觉得没有多大价值。

(四)要回顾核实情节

记者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确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体温中核实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和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验证。

(编辑:肖曜)

警防新闻侵害名誉权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据最近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法官协会联办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研讨会透露,目前在名誉权案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案约占20%。众多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被卷入诉讼,不仅给被侵权人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影响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这种案件已引起了新闻界与司法界的广泛关注。#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