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1期>>本页       
 
视听天地 避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2005-11-02 10:02:44)

王 猛(湖北电视台 430071)

当下,在《南京零距离》等成功“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省市电视台掀起了大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热潮,似乎这是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媒体、香港媒体对主流新闻和国际新闻统治力加大的情况下,与之对抗,寻找出路的良方。无疑,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立足本地,盘活地方新闻资源,的确是当前省市电视台实现战略突围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纵观目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现实表现,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一、片面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

以为“民生新闻”就老百姓身边的琐事、趣事,或者是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新闻报道一味的求“软”。其实,“民生新闻”主要的是社会新闻,但是在选材上,强调与老百姓的关联程度和老百姓的关心程度。实际上,某些涉及政治经济领域的时政新闻,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事件,老百姓也十分关心,也应该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南京零距离》的内容以社会事件的报道为主体,追求内容“平民化”,追求报道贴近性,但是它在时政题材、政府活动的报道中也不“缺席”,而是充分运用强势的传播平台,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如人大选举、城市建设、抗击非典等等)。

二、低估观众的欣赏品位

以为“民生新闻”的服务对象都是开三轮麻木的、当小商小贩的,而且认为这些人看新闻,只是图个热闹、只能看懂简单、直白的东西,缺乏辨别、判断的能力。如是有的“民生新闻”节目,十分热衷于报道“马路新闻”,诸如车祸、水管漏水、窨井盖被盗等等,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认为这样的新闻现场感强,“有看头”。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这类新闻如果真有新闻性,可以成为报道的内容,但是,这类新闻不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民生新闻”节目要真正为民服务,必须真正了解观众的真实需求和状态,而观众的欣赏水平、辨别判断能力,事实上已经是越来越高。老百姓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事,也更加关注对自己生存、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大事,对于那些很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老百姓希望媒体能够促使有关部门迅速解决,但是,对于那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更希望得到关注,老百姓更加有话要说。“民生新闻”节目体现了媒体的一种新的观念和立场,但是,并不是要新闻抛弃专业和深度,而走向低俗、低级趣味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认识和重视,那么,所谓的“民生新闻”最终也会让广大观众失望和抛弃。

三、职能错位,一相情愿包打天下

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姿态,是“民生新闻”电视节目赢得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作为新闻媒体对民生的关注,得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责,不能又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本质上,“民生新闻”首先必须是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要为民服务,是通过新闻采访报道来实现的,它的职责在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正确地引导舆论。

有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十分强调“记者跑腿”之类的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记者到相关部门去“跑腿”,甚至简单地以能不能马上解决问题来衡量新闻的价值,问题得到解决了,也轻率地把功劳归于自己,以为这样才是“民生新闻”节目应有的形象。其实,这是对“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公共职能形象定位上的一种错位。“民生新闻”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但是,不能事无巨细地去关注,应该有所选择,讲究典型性,讲究新闻价值。“民生新闻”当然也要追求报道效果,但是,报道的效果是要靠改进我们的报道方式,提升播出的影响力来实现,有些社会问题报道了,没有马上得到解决,也并不能就简单的认为没有报道价值。如果仅仅靠 “记者跑腿”,一跑了之,甚至越俎代庖,一相情愿地去承担本来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做多了,政府职能部门不会理解,观众也会觉得新闻单位是在没事找事,“民生新闻”节目的公众形象也会受损。

四、把短、平、快当成是“民生新闻”的固定风格

短、平、快的新闻报道风格,摆脱了传统时政新闻刻板生硬、宣传味极浓的窠臼,但这种报道方式并不是“民生新闻”的本质品格。对民生的关注,不应该简单停留在快速反映民情、信息量大等方面,而是要真正满足观众多方面的需求。“民生新闻”也可以向纵深拓展,开辟引导观众理性思考的空间,这也是民生的现实需求。其实,除了现在很多省市级电视台办的“民生新闻”节目以外,中央电视台也在这方面做了长期的探索,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姓故事》、《本周》等等都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而《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等栏目的舆论监督节目,也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另外,象《小崔说事》之类的节目,难道就不能说是在“民生新闻”的理念下的一种创造?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将是“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

五、错把“民生”当市民

从概念上理解,“民生新闻”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但是,许多“民生新闻”电视节目中的“民”是有局限性的,所谓的“民生新闻”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市民新闻”,因为报道服务的对象往往限于所在的城市,甚至还是城市中的一部分人,这是众多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现实的背景,但是,“民生新闻”如果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将被更加地“弱势化、边缘化”,而“民生新闻”所遗忘的农民,恰恰是最庞大而且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民生新闻”中的缺席与我们所倡导的“三个贴近”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这也会使媒体津津乐道的平民视角、人文关怀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这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缺失,造成的社会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伴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着力打造“亲民政府”的形象,增强透明度、信息公开化、充当社会“减压阀”,将是电视新闻媒体推进新闻报道改革的目标。这样的政策环境,也将为“民生新闻” 电视节目营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尽量避免对“民生新闻”理解上的一些误区,“民生新闻” 电视节目在未来一定的时期之内是大有可为的。

  (编辑:潘宗信)#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