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1期>>本页       
 
实践与思考 让“师傅带徒弟”理性起来


(2005-11-02 10:03:05)

――组织学生远征采访引发的思考

朱学诗(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 430074)

在大学新闻教育界,有人提出应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此论甫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各执一端,各自有理。我走“中间路线”。我的做法是把“师傅带徒弟”提升到理性高度。也就是说,既要在新闻理论教学时体现鲜明的实践特点,又要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进行新闻理论知识的渗透。

此文拟以本人带领学生赴宁夏进行新闻实践的个案为例,谈谈我做“理性师傅”的几点感受。

一、 精心选择实践的对象

2004年9月29日至10月6日,我按照系里安排的实践教学计划,带领由新闻专业学生组成的新闻采访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一次远征式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实践。

带领学生记者团进行远征式新闻实践,是新闻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方式。它是多层面、多形式地构架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一环。与校内实践和进入媒体实践相比,组团远征采访是一种更开放、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挑战性,也更加接近“实战”、更加富有成效的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具有十分强烈的示范、导向作用,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学生新闻实践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所采写的新闻稿件被媒体采用。因此,采访实践行动之前,首先要寻找适合的采访对象:题材重大、人物显赫、影响深远,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

于是,我和学生们重温关于新闻策划的理论知识,一起进行新闻线索的搜索。最后聚焦于一位人物:刘文豹。

刘文豹原是闻名全国的湖北省襄樊市 “种粮大王”,1989年因贡献突出,被国务院领导请进中南海过春节。但是,由于襄樊市某些人的排挤,被迫于2001年背井离乡,辗转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黄河岸边,创办了一家“湖北农场”。时任湖北日报记者的我以《“湖北粮王”远走宁夏》为题做了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

今天的刘文豹怎么样了?黄河岸边的“湖北农场”怎么样了?师生们对照新闻教科书关于“采访前准备”的理论知识,通过上网查阅有关刘文豹的大量资料,又同当年采访刘文豹的其他记者进行交谈,确定了采访选题。接着,采访团将报道选题向湖北日报、荆楚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新报、襄樊晚报等媒体作了汇报,得到众家媒体的认同,表示愿意采用采访团的稿件,并分别聘采访团成员为其“特约记者”。

二、注重实践中的精神培养

为了节约开支,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体味新闻采访学中所述的新闻采访的“艰辛性”,采访团选择火车作为往返的交通工具。在出发前,老师还特别向同学们重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两段佳话——

1935年7月,年方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历时一年的徒步采访,引起巨大反响,并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典之作。

1984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背起行装,从江西瑞金出发,重走长征路。历时368天,行程二万五千里,发稿320篇,完成了新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壮举。

尽管范长江、罗开富精神鼓舞了采访团学生们的士气,同学们作了一定的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但是由武汉至西安连续15小时旅途劳顿,就给了同学们一个“下马威”,尤其是进入午夜,一个个都难以支撑,有的靠在椅背上“迷糊”,有的趴在座位上打盹;男同学让出位子让女同学躺一躺;带队的同学关切地对我说:“您六十多了,坐卧铺吧。”我强打精神:“我骨头比你们硬!”有位叫彭宾红的同学实在困得不行了,顾不上体面与卫生,在车厢连接处摊上废报纸和衣躺下,呼呼酣睡。

望着令人发笑的种种睡相,醒着的同学苦涩地笑道:“什么叫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看看他们就略知一二。”

三、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的关键点

10月1日,采访团到达采访目的地——银川市兴庆区“刘文豹农场”。一下车,采访团向采访对象赠送一面慰问锦旗,上面写着“刘文豹先生全家及全体农工同志:湖北的记者看望您们来啦!”还向他们赠送了一批图书。眼见受赠者激动的神情,听着他们连连的“感谢”话语,同学们知道,采访学中所说的“同采访对象进行感情沟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是日以继夜紧张采访的三天,也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时机。在这种实践场合,不允许老师正正规规地去讲书本知识,而需要在关键时刻点拨得“恰到好处”。

一是采访要广。既采访主角刘文豹,又采访他的家人,当地的干部、农民,还采访他的上级、上级的上级。这种采访在于勾画主人公和他的农庄的发展脉络及全貌。我们的采访行动,还牵动了新华社宁夏分社、宁夏电视台和农民日报,他们也派记者加入我们的采访行列。老师抓住机会安排同学们对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采访,既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新闻单位记者对同一采访对象的不同采访角度,又丰富了自己的采访思路,补充了新闻素材。

二是采访要深。刘文豹为什么一次次承包种田一次次失败而不气馁,从湖北远征西北?既往的报道大都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层面上,此次采访希望进行深层次挖掘。如何深?在广泛采访之后,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以往被记者遗忘了的人物——刘文豹的妻子和儿子。他儿子刘彬说,他爸爸对种田有感情,所以他华农大毕业后就来到了父亲的农场;他妻子说,老刘一天都离不开土地,他迷上了种庄稼。同学们再追问刘文豹:尽管您痴迷土地,但您却一次次从您热爱的土地上被赶走,您不觉得失望吗?刘文豹回答:纵然我失败了,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同学们感慨:主人公追求的决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一个农民的历史使命。

三是采访要到现场。从武汉奔波1000多公里到达黄河岸边的“湖北农场”,能说到了现场吗?能,又不能。我告诉同学们,到了农场,如果仅仅和采访对象坐在房子里谈,不行。于是,大家在玉米地边采访刘文豹,在水稻田埂上采访农民工,在采摘油葵的联合收割机上拍摄照片。

作记者如何适应采访环境,也是现场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为了迎接家乡记者的采访,刘文豹尽其所能地做了准备,但对于过惯了大学生活的学生来说,还是难以适应。两位女学生合睡一张床,男同学三四人挤在一个冷炕上;厕所修在房后,晚上起夜不方便,大家就尽量少喝水;早晨刷牙,从水龙头里接了水,等把牙膏挤好,杯子里的水已经结冰,敲破冰层继续刷――为的是节约厨房里的热水。

这些“小事”都在记者团“每日小结”时给以表扬,因为这是关乎一名合格记者素质养成的不可缺失的内容。

四、“预料之外”的机会也不放过

10月4日,学生们依依难舍地告别了刘文豹一家,赶到银川市等候火车。这时,宁夏电视台的一位湖北籍记者提议我们去游览西部影视城,并称有可能见到影视城董事长、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我觉得这是一次“交叉采访”实践的好机会,当然不可错过。

这是一次事前缺乏准备的、临时动议性的、突击性的采访活动。为了弥补不足,师生们把游览景点的过程当作认识张贤亮的过程,看得仔细、认真,而且想方设法梳理出同张贤亮的联系。游览“影视图书城”一景时,发现了张贤亮的一套最新作品集,采访团成员一本不失地购入囊中。

虽然是“急救”性的采访前准备,也依然产生了效用。同张贤亮一见面,大家纷纷亮出张贤亮选集,请他签名。这一着很起作用,触动了他的情感,采访气氛亲切起来。张贤亮以真情还真情――“我和你们湖北结有不解之缘啊!”张贤亮说,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长江提督,驻守湖北黄石,逝世后在黄石西塞山安葬……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很大程度上填平了 “代沟”、化解了隔阂,采访中学生们不惧名家大胆提问,尽管有些问题免不了幼稚,张贤亮也并不介意。采访结束前,采访团还特意向张贤亮引见了刘文豹。一位“种粮大王”,一位“文化大王”,两人见面、交谈,为这次交叉采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用学生的“典范”教育学生

对于时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来说,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各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采访与写作实在难以分割,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两个环节。采访过程中,就需要构架后期写作的整体思路;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思路要逐步成熟;采访结束时,就应该基本形成一篇“腹稿”。

我把上述新闻理念贯穿在整个采访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们宣示。实践证明,学生们接受并贯彻了这一理念。

10月5日早上7时,经过一下午、一整夜的旅行,火车到达西安车站。我还在迷盹之中,有同学告诉我:“欧阳毅在火车上已经写好了一篇关于刘文豹的主稿——至少有三千字!”欧阳毅补充说,女生张曦也写了一篇人物专访。

我顿时振奋起来。考虑到旅途困顿和书写不便,我并没有要求同学们在颠簸的火车上写稿。但是,对于一名敬业的新闻记者来说,旅途写稿是经常发生的,这是考验记者时效观念强弱的最佳时刻、关键时刻。

在西安候车的时候,采访团在火车站的一间地下小旅舍安顿下来。我把“车上写稿”的事向同学们作了通报,并提示: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新闻记者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我们的两位同学做到了!车上写稿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时效意识,实际上还是一种竞争意识。受车上写稿精神的启发,另一位同学也在阴暗、闷郁的小旅舍奋笔疾书,当上街购物的同学归来时,他为广播电台撰写的消息《湖北粮王宁夏再创业》已经完稿。

六、亮出“新闻传播系”的集体名片

10月6日返回武汉,师生门顾不上休息,立即紧张地进入写稿、发稿程序。集体讨论、独立撰稿、相互修改之后,采访团成员分别以最快的速度向各自承诺的媒体发送文字和图片稿件。

荆楚网、《农村新报》、《襄樊晚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的总编辑对采访团的稿件质量、发稿时效给以赞扬,发稿时在各自的编者按语中特别点明“此稿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学生采访团采写”。

10月8日,《襄樊晚报》以整版篇幅发表采访团采写的长篇报道《刘文豹宁夏创新业》,并配发采访团拍摄的3幅照片;

10月9日,《农村新报》刊登采访团采写的长篇报道《塞外江南“掘金”记》,并配发了照片;

10月9日,《荆楚网》刊发采访团采写、拍摄的图文报道《黄河岸边走访“湖北农庄”》;

10月10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在早7点黄金时段头条播发采访团采制的录音报道《湖北粮王宁夏再创业》。

此次远征式新闻采访,使我系新闻实践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大学新闻教育同新闻媒体建立紧密联系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我系新闻专业学生面向社会的一次集体亮相。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