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5新闻前哨>>11期>>本页       
 
铲除虚假新闻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与假新闻的产生


(2005-11-02 10:02:45)

海 冰 王 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430074)

一、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中的重要概念。学界侯迎忠认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环境中媒介调整其与政党、公众、经济利益团体间复杂关系的权杖。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介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功能、媒介属性及因此而衍生的诸多操作层面的话语体系的解读,构成新闻专业主义一系列的新闻制作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①

中国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对我国当前新闻职业理念建构的参照意义的关注,近年来逐渐增多,但对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目标是服务于全体公众,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以此获得公众信任。②

侯迎忠等则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③

可以说,传媒的职业精神在学术上即“新闻专业主义”,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力对传媒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传媒的要求,而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判标准。它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譬如,2002年揭露广西南丹矿难的记者群体,可以说是中国传媒业界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他们意识到了记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并将它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的一些“受贿无闻”的记者,则是丧失基本的记者职业意识的典型案例。

二、新闻人才的专业主义

传媒产业是一个经营影响力的产业。这缘自传媒是否如实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并为社会实践中的人们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显然,新闻人才的选择标准就是为经营好传媒的影响力提供配置及其规则方面的保证。那么,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人才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学者喻国明对此作出如下阐释:④

1.新闻人的人格要求: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传媒的社会形象是新闻人的人格化的体现,因此,优秀新闻人的第一特质是境界,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追求。新闻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现实,并试图揭开时代进程中的问题,深刻反映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和成果。这才是具备专业主义的新闻人所应追求的。

2.新闻人的专业自觉:“话语权”的使用。因职业和岗位的关系,新闻人具有更多的社会表达的话语权,但作为新闻人应清醒地意识到,话语权不是特权,应将拥有的话语权用来更好地记录社会变迁、为公众谋利,在终极关怀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新闻人专业主义的基本风格:理性、建设性。一个有责任的、信奉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人,应该持有的基本风格是理性观察、建设性的出发点。它意味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

三、以一则假新闻的产生为例谈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影响

假新闻产生跟客体有关。事实上,假新闻的产生与假新闻涉及事件的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模糊程度、新闻媒介识别和批判能力有关。若一个事件的新闻价值、模糊度均为零,那么就不会产生假新闻;如果一个事件新闻价值、模糊度都不为零,但是新闻媒介批判能力强,能够识别假象,那也不可能产生假新闻。例如,一则“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被暗杀”的假消息,就符合显著性因素,而当部分网络媒体将电话打到了微软中国,在未得到肯定答复之后,立即作出“微软中国一直没有联系上美国总部”的报道。可见,证据的模糊性也为假新闻产生添了把力。

但从假新闻产生的主体(造假或传假者)来看,假新闻之所以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是当事新闻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以下将以获2004年十大假新闻之“最假新闻奖”的报道《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为例说明之。

2004年11月7日,《重庆商报》、《现代快报》等媒体刊发该报道后,国内不少媒体转载,一些评论也随之出现,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但稍加留意,一个即使不具备新闻常识的社会人,也能推敲出许多漏洞。

首先,能够出“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的人,对儿子定是娇惯有加,但报道中却写到:“宇宇吃着吃着,便拿着玩具跑出去玩。十几分钟后,宇宇哭着跑了进来”。既然是如此“富贵”人家的孩子,不太可能独自跑出去10几分钟,且是在大街旁熙熙攘攘的快餐店里。其次,一个4岁的孩子用什么样的玩具能把宝马760划伤?如果有这样的玩具,大人能让他拿着玩吗?就算是他自己拿着玩,孩子又不是大力士,那宝马760是也不是纸糊的,不禁让人起疑。第三,就算司机再嚣张,似乎也没有打一名4岁孩子一耳光的可能。穷孩子和富孩子是有区别的,替大款开车的司机,难道这一点都分辨不出?另外,那位富爸爸就算再富,要在10多分钟内调集6辆奔驰600到现场,似乎也不可能。

笔者查阅到,这则漏洞百出的报道一经在bbs上露相,就被不少网友怀疑此新闻的真实性,并被骂为“无聊”,甚至有人骂记者“无耻”。随后的11月8日,《法制晚报》发表一则评论:这是一条假新闻!从新闻报道的各要素分析,它都是一条假新闻。原来,这是被挂在各大网站的BBS“国内新闻”栏里“一个古老的新故事”而已。从8、9月份开始,在BBS里就很“火”地流传过类似的故事,不过,报纸的报道把就what、why、where、who确凿化而已。最搞笑的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吧,报纸把when改成“11月6日下午”这样精确的时间。

当然,媒体的新闻人不会连这点判断力也没有。有报道称,出现这则假新闻,完全是蓄意造假所致。

蓄意造假者无非是受利益趋使。首先,从政治层面看,可能是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制作或报道虚假新闻;还有一种动机,那就是善于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为追逐个人的名誉地位或为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刻意地去制造典型、搞虚假报道。其次,从经济层面看,造假者无非是为满足经济利益,才编造新闻。近年来,新闻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上各行各业想出名、想赚钱、想捞政治资本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这就诱惑一些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放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不惜编造假新闻。 第三,新闻业竞争日益激烈,媒体为抢第一时间发新闻或不甘人后,迫使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查采访,也不愿做认真深入的分析思考,而是满足于道听途说,习惯于捕风捉影,这样就难免会制造或传播假新闻。如果说2004年十大假新闻之“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事件是捕风捉影,那么“‘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与“百万美金义还失主”则是空穴来风,纯属造谣。

对于这样蓄意造假的记者,再谈什么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似乎已有损新闻人的形象。但如此大胆地造假,不能不说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极大讽刺。究其深层原因,正是新闻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

学者展江对新闻专业主义两个主要特征概括为: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也就是说,在商业社会环境中,媒体可以是独立于政府、独立于市场的,用专业的价值观和力量加强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将专业的规定内化为自我约束,成为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⑤可见,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和加强自我职业形象的心理需求一旦丧失,对新闻事实把关时,就不可能做到中立,而对事实的反映也不可能客观。长此以往,什么样的报道都可能在其手下“诞生”,而最终受害的除了广大读者,还有媒介的公信力。

注释:

①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引自《当代传播》2003年第7期

②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引自《中国经济时报》

③《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005-05-12),转引自《传媒学术网》学术焦点

④喻国明:《新闻人才专业主义的“标准像”》

⑤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引自《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