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解放大道,从循礼门往二桥方向行进,视野中会出现一尊毛主席雕像,以及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气派地伫立着。刚来武汉的人不明就里,也许会以为那是武汉市政府的所在,但武汉人会笑着告诉他:那是武汉剧院,老百姓看演出的地方。
历史,修饰在细节中
“都快50年了,中间又历经变革,人老了,很多资料也找不到了。”面对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询问,武汉剧院的工作人员只能报以无奈地微笑。虽然他们努力地回忆着自己到这工作的十几年,但吐露出的依然只是片段的光阴。
2000年的一次大整修让剧院整饬一新,如今,只有在一些余留的细节中,我们才得以回溯当年的历史。
对于武汉剧院,老武汉胡榴明曾经著文回忆说:“6根华表型立柱(改良罗马立柱)支撑起高而阔的门廊,门廊上方露台状廊顶塑有6只中国宫灯型柱栏——远远望去,灰色方正的房体在大片绿地上气派地耸立着。”现在的武汉剧院和文章中的回忆没有两样,虽然经过整修,但无论大局还是细节都还完好无损。
冷灰色的石头立柱、雕花的吊顶、镏金的花纹边饰、高悬的铜质吊灯,还有红漆剥落的杉木地板,一个个西洋风味浓郁的细节,让这座苏俄模式的“欧洲新古典”建筑呈现出阳刚之美;而耸立的毛主席像、五角星和中式宫灯的装饰又在暗示着这座建筑的中国特色。
曾经辉煌一时
“开灯!”随着工作人员的声音在剧场内回旋,灯光次第亮起来,柔和的橘色光泽回旋在剧院中,空荡荡的剧场里一下子有了那种众声喧哗的热闹感觉。1459个座位静静地面向22米顶高的舞台———46年来,这个空间中,曾经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戏梦人生?
“1964年,《东方红》在这里是追着北京上演的”,这段历史让接待我们的张姓工作人员很是自豪。他回忆说:“武汉剧院也有过演出很火爆的时候,我来这里上班的时候,戏剧、歌舞、电影都比较多。印象特别深的是那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从早上9:00开始放,要放一整天,还场场爆满!”
“因为抢手,所以那时候的票价也分三个等级,跟现在相比只是少了一个贵宾席而已。”
黄金地段的落寞身影
我们走出剧院的时候,一列轻轨正从剧院身后的京汉大道呼啸而过;而面前,顺着毛主席像挥手所指的方向,武汉最高的建筑———民生银行大厦遥遥在目。
1992年,武汉剧院开出了后门,和京汉大道相连通;2004年,剧院凭临的解放大道修整一新,成为武汉流金淌银的财富新动脉。武汉剧院的周边已经翻天覆地,但这个伫立于黄金地段的身影此时却显得有几分落寞。
“现在演出市场不是太景气,真正愿意掏钱看演出的观众并不多。”对于演出市场的黯淡,以演出场地出租为主的剧院感触最深。
“不过政府一直很重视剧院的发展。规划中,以后这里会有一个大广场,把剧院主体突显出来;而且随着各方面的重视,演出也会越来越多的!”剧院的一位负责人说。
[链接]武汉剧院大事记
■1959年10月,武汉剧院建成正式使用,成为武汉市党政等重要会议和群众集会的主要场所,也是武汉市接待国内外著名表演团体进行文艺交流演出的重要场所。
■1964年10月,周恩来、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88年5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亲临剧院观赏文艺演出。
■40多年来,剧院接待了原苏联国家芭蕾舞团、德国交响乐团、东方歌舞团、中央乐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许多国内外知名艺术表演团。
[行走侧记]
武汉剧院的大门口有一排圆形的护栏,本已损毁,2000年时因为找到了以前的图纸,剧院又将它复原了。让我们遗憾的是,这样的幸运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那些已经被遗忘,无法复原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之所以逐渐逸散,淡出人们的记忆,和话剧、戏剧、交响乐这些艺术在武汉的落寞有着一脉相承的原因。作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武汉高雅艺术的舞台,武汉剧院像一个守望者,落寞虽然落寞,却并未在城市的沧海桑田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