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博文生活>>本页       
 
[象形字书话之二]在泥板上压出来的文字


(2005-11-10 09:23:07)

李方清

早在5500年前,西亚两河流域就出现了成熟文字。从此,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录的文明时代。

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叫丁头字(也叫楔形字)。它是用木棍、骨头、草根等作笔,以软泥板为纸。右手握笔斜压,离手的一端压痕粗,近手的一端压痕细。这一头粗一头细,便现出丁头形状。压在泥板上的文字内容无所不有,包括宗教、神话、巫术、科学、天文、法律、历史等。亚述时代建造的图书馆,藏有大量泥板图书。18世纪出土后,其中两万件泥板图书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丁头字的起源地是现在伊拉克。古代,这里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历史上,周围各个民族你来我往,轮流上演火与血的话剧。同时也创造出人类早期文明:兴耕种、开沟渠、做帆船、纺毛麻、制陶器、建城堡、造文字……苏美尔人曾在这里建立了城市国家。第三王朝的国王乌尔那模还制定了法典,并用丁头字刻写予以公布。

丁头字早期为图形体,后演变成丁头体。前者和甲骨文相仿,后者相当于汉字的楷书。早期丁头字的造字方法与汉字差不多,也是象形、指事、会事、形声、转注、假借,如“头”“足”两字为象形,头画作头的样子,足则绘成足的形状。如果在口、足的图形上加上线条,表示嘴巴的位置和足的动作,就是“头”字和“行”字了。“口”字和“行”字便是指事实。

辉煌了3500年的丁头字被历史沙尘湮没了。最后一块泥板文字是公元75年的遗物。此后,逐渐不被人知晓。直到19世纪,才有人开始研究并释读丁头字,其中两位业余爱好者成绩突出。一位是德国中学教师戈罗特分得,他凭着聪明加上努力,释读德国学者尼布尔从波斯带回的碑铭,结果13个符号,他猜对了9个。贡献最大的要算英国人罗林森,他是军人,服役于东印度公司。1851年,他全文翻译了“比希屯拨司丁头字铭文”,接着又有著作《巴伦和亚述丁头字铭

文论释》问世,人们称他是丁头字释读之父。丁头字的发现和释读,开辟了一门丁头字的考古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业余爱好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别让电视忽悠你
·
文凭的荒诞(杂文)
·
闲坐小窗读诗书
·
生命的意义
·
家长会
更多
读书札记
·
《红楼梦》不是某些人的“独立王国”(图)
·
“红学”为什么这样红?(图)
·
《她死在QQ上》:谁的恐怖游戏
·
夕阳下的诉说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