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的水南八号墩
湖北日报记者雷刚 陈剑文 周芳 翟志清 通讯员汪勇

复杂的地质结构让先进的机械设备使不上劲,百米深的桩基只能靠人工来完成。本报记者杨平摄
工程建设要做动物实验,闻所未闻吧。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南特大桥的建设者就碰上了,他们得准备一批猫和狗做活体实验,确保施工安全。
“你看看,一捏就碎。”10月8日,在水南特大桥八号墩施工现场,沪蓉西高速公路指挥部副指挥长白山云抓起一把刚刚从地下挖出来的黑岩,稍稍用力一捏,块状黑岩变成了碎粒。“这样的地质,桥桩怎么生根?”他皱紧眉头。
水南特大桥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是沪蓉西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的八号墩共需要人工开挖四根3米直径的桩,只是它们都不是普通的人工桩,而要掘地98米,相当于往地下开挖33层楼那么深。
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桩井,径直朝下看,有些眩晕。桩井里灯光闪烁,才挖了30多米深,已经辨不清井底工人的身影了。这时,卷扬机拉着吊渣桶慢慢升起,吊起一桶黑岩和两个浑身漆黑的工人,他们就像刚从煤矿里摸爬滚打过的。“在底下真要胆大。”工人师傅呵了口气,他们也是第一次钻到30多米深的地下挖桩。
这到底是怎样的桥桩?非得冒着巨大的风险掘地98米?
“八号墩原设计不是人工桩,而是6根2.4米直径、深42米的钻孔桩,但碰上恶劣地质条件,桩基无法生根,只好变更设计。”负责水南特大桥施工的中铁五局二公司项目经理文庭亚,讲述了那段让他食不甘味的日子。
去年6月,意气风发的建设者进行八号桩施工时第一次感觉到“不妙”:他们用钻机试探性钻孔,到地下60米深处时,全傻眼了。400立方米的泥浆几分钟就流失了,钻了6次,次次如此。
后经地质详勘发现,原来,八号墩地域是古岩溶漏斗与断裂带复合处,两种不良地质交织到了一起。要到地下98米,才能进入稳定岩层,桥桩才能在地里“站稳”。因此,修改原设计为四根3米直径、深98米的人工桩。
98米!中国目前最深的桥桩。
怎么施工?怎么确保人员安全?怎么对付地下百米范围内,那些随时可能碰到的突泥、突水、暗河、裂隙、瓦斯、不明有害气体?
去年7月,围绕四根难啃的桩,一个特殊的专家研讨会紧张召开。会议请来的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可专家们谁也没见过如此复杂的地质状况。
重新勘测,重新设计,组织专家评审。来来回回一个多月,方案终于敲定。试验,不成功,再试验,反反复复,停工近10个月后,今年9月,八号桩终于恢复作业。
在八号桩人工开挖现场,专门搭起了防雨施工大棚,项目部一名副经理坐镇指挥。瓦斯监测仪、防护面具、氧气袋、鼓风机、对讲机,所有能想到的防护设备,建设者全用上了;检查卷扬机,检查吊桶,使用抗搅特制钢丝绳,所有能注意的细节,施工方和监理方一一审视。
干了一辈子工程,什么风浪没见过,可这一次,文庭亚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挖到50米深时,我们准备用动物活体先实验,确保挖桩人员安全。”他说。
眼下,四根桩中两根挖到了36米,另外两根分别挖到了30米、32米。“每天最多挖0.9米,越往下,越慢。”文庭亚说。也许是老天要考验这位坚强的汉子,他所承担的沪蓉西17标段,全是难啃的骨头:四根百米深桩已经让他寝食难安;修200米路基,偏又遇上滑坡体,今年3月到5月被迫停工治滑坡;承建的野三关公路隧道遭遇意外塌方,当时27名工人被困,幸亏抢救及时,没有人员伤亡。
“即使最难啃的骨头我们也要啃完,即使最难攻克的堡垒我们也要攻下。”面对施工的艰险,文庭亚和他的同事们没有退缩,一生之中能遇上沪蓉西这样宏大的工程,他们不想留下遗憾。
入夜,群山抱着弯月睡了。晚上7时多,当我们披着星光离开时,水南特大桥工地依旧灯火闪亮,等待他们的又是一个挑灯夜战的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