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暗河
湖北日报记者雷刚 陈剑文 周芳 刘长松 翟志清 通讯员陈永康

施工人员正在五爪观隧道暗河上架设排水管道本报记者杨平摄
“将来坐火车走宜万的旅客,真该给铁路建设者磕头致敬才是啊!”
越野车在悬崖边颠来倒去,经过9个回头弯,垂直落差达170米,在报社开了一辈子车的张再旺师傅禁不住连连感叹。这是他跑过的最陡最险的山路了。
10月18日,我们仅仅只是顺着窄窄的施工便道去宜万铁路的五爪观隧道、白云山隧道踏访,实在难以想象,那些运着钢筋水泥的载重货车,如何日复一日在如此艰险的路上前行。
在这条便道上颠了40分钟,越野车终于在半山腰的悬崖边小心停靠。
位于长阳县贺家坪镇境内的宜万铁路五爪观隧道,是一座开凿在峭壁上的隧道。
站在隧道进口,眺望脚下幽深幽深的峡谷,有恐高症的人肯定会腿脚发软。
施工条件恶劣姑且不说,暗河、溶洞、滑坡、崩塌、断层破碎带,犹如一个个变幻莫测的陷阱,这些地质教科书上所讲的不良地质,五爪观隧道全遇上了。“五爪观隧道的施工难度,在世界铁路史上也是罕见的。”中铁三局宜万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冯连文感慨。
这不,全长3531米的隧道,掘进到350米时就遇到了“拦路虎”。超前地质钻探探明,前方70多米处,有一条暗河在隧道拱顶1米多的上方通过,最大涌水量一天89万立方米,相当于300多个武汉英东游泳池的水量。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鏖战,稍有不慎,暗河的水就可能冲垮隧道,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驯服暗河,首先要弄清暗河的情况,然后揭示暗河,处理暗河。
方文武,中铁三局铁科公司宜万项目部总工,一个不服输的小伙子。他带着14名同事身绑绳索,从峭壁上慢慢往下滑。他们想找到探索暗河的洞口。
脚下是万丈深渊,有人浑身打颤,收起绳索时,整个人瘫在地上。后面的人,呷了口酒定神,继续往下滑。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终于在陡峭的绝壁上找到了一个旱洞进口。
寂寞的蝙蝠第一次接待了人间来客,沉睡万年的岩溶洞穴第一次迎来了观者。但黑暗陌生的世界还是让堂堂男儿们感觉了一丝阴森恐怖。他们曾听当地百姓传说,洞里有巨蟒,所以至今没人敢进洞。“抓紧时间测量!”来不及恐惧,他们为自己鼓劲,因为这里随时可能发生涨水、坠落等危险。可惜,第一次经验不足,手电筒的电池很快用完了,一行人只得互相搀扶着,摸索出溶洞。“后来,我们又进去了7次,终于测出了暗河的具体位置和流向。”方文武说。
接下来,他们斥资120多万元,掘了一个近300米的暗河横洞,机械设备才能够进入暗河溶洞。“这个暗河大厅够大的吧!”冯连文带记者一行走进已经支护好了的溶洞。
哎哟!一进洞,我们惊叹声一片。这个5000多平方米的溶洞,有48米高,能装进一座16层的高楼。
据介绍,建设者运用各类施工机械从洞里清出了11万立方米的堆积体后,才理出暗河水路。我们踏访时,溶洞内已作混凝土防渗处理2800平方米,哗哗的暗河水也按着人工开挖好的导流槽流走,不再威胁隧道正洞施工。
然而,就为了引走这一股水,建设者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
走出溶洞,险峰耸峙,暗河之险已抛入深深山谷。山风轻拂,冯连文和他的同事们仍是从容淡定的笑容。他们深知,暗河是淌过了,前面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险,“没险就不是宜万线了”。
在与五爪观隧道相去不远的白云山隧道出口工地,负责该隧道施工的中铁十八局宜万项目部副指挥长范家炎提供的一组数据再次让我们深深震撼。
通向白云山隧道的施工便道达14公里,大部分路段是在悬崖边一点点抠出来,光修便道足足修了3个月。
在这条路上,项目部11台奔驰、沃尔沃载重车一个月要跑爆七八十条轮胎,耗资近20万元,项目部有6名汽车维修工专事汽车养护维修。
为了保护当地环境,白云山隧道出口的50多万方渣土不能随意倾倒,要通过汽车运到高差170米的山顶弃土场,需要运送10万车次。“过些日子,天冷了,刮风下雪,这山路就更难走了。”隧洞外,值班的老师傅眼里流露出深深地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