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别吵了回家的宝贝
湖北日报记者雷刚 陈剑文 周芳 小明 翟志清 通讯员陈永康

每年都向长江投放大量人工繁育的幼鲟。湖北日报记者杨平摄
还有哪种鱼儿如它们这般眷念故土?
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踏上浪漫而艰辛的回乡之旅。次年秋天,它们终于游回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产卵繁育后代。
上世纪,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修建阻断了中华鲟回家的路。幸运的是,这群宝贝终于在葛洲坝下游江段找到了一处天然产卵场。“就在11、12、13号桥墩附近。”烟雨濛濛中,中铁大桥局宜昌长江铁路大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黄诗强眺望江心。
那里,3个伟岸挺拔的桥墩已经耸立江心。那里,正是中华鲟洄游产卵区———胭脂坝。
矛盾,交织在建设者心里,交织在每一个深爱这群可爱鱼儿的人心底。专家们说,这处产卵场也许是维系中华鲟野生物种生存的唯一希望。
一条恋家的鱼,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成功繁育后代?没人说得清。
一个古老的鱼种,已走过漫漫1.4亿年,能否陪我们走过今天走向明天,人们深深忧虑。
根据宜万铁路最初规划,这里原准备修建过江隧道。“修隧道要进行水底爆破,将来通火车还会有巨大的噪声,势必威胁中华鲟的繁殖生存。”承担设计任务的铁四院专家胡子平说,大家一致同意改隧建桥。因为这一修改,设计单位重新进行了3次勘测。
去年2月,宜昌长江铁路大桥正式施工,这是宜万铁路东起点的咽喉工程。
怕轰隆隆的钻机声侵扰了鱼儿,怕哐啷啷的敲击声搅乱了江的安宁,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铁大桥局的建设者尽量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如果中华鲟一直处于超标噪声环境里,会伤害它们的听力。”鱼儿的处境,令黄诗强心疼。为此,他们进行钻孔桩施工时特意选用噪声小的旋转钻机。
11号桥墩是宜昌长江大桥的3个水中主墩之一,但水下施工遇到了难题。
河床没有覆盖层,倾斜起伏,最大高差达两米多,如果采取水下爆破的方法开挖水槽,降低河床高度,难度要小得多。但简便的方法立即被否决,他们害怕巨大的爆破声吓坏了宝贝鱼儿。
经专家反复研究,大桥局建设者采用了从未尝试过的施工方法:特制双壁钢围堰下沉,在围堰双壁间布置钻孔桩,像铆钉一样将围堰与河床锚固定,然后在围堰双壁间水封混凝土,代替传统的围堰封底,达到止水、挡水、封闭施工的目的。正是在这个特制的钢围堰里,11号桥墩的承台浇筑顺利完成,不曾侵扰百米之内的中华鲟。
新工艺意味着大风险,为了珍爱的中华鲟,建设者们没有丝毫抱怨。
每年9月至11月是中华鲟洄游产卵的季节。在去年鱼儿回家的3个月,尽管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尽管工期紧张,11、12、13号主桥墩全部停止钻孔施工,让江心宁静如初。“2004年9月1日零时起暂停大桥基础水下施工。”铁四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处的环境监理李自力保留的一份文件,见证着这份可贵的人鱼之情。
据介绍,大桥建设者专门准备了船只,把桥梁施工中的弃渣运上岸。黄诗强说,是麻烦了一点,但能减少对长江的污染,减少对中华鲟的伤害,值啊。
在中华鲟洄游产卵区建设铁路大桥,这些回家的宝贝,注定成为工程设计者、建设者们心头的牵挂。将来通车后,火车驶过的轰鸣声会影响鱼儿吗?大桥的震动会打搅鱼儿吗?这些问题,他们都超前想到了。
为了减轻震动,宜昌长江铁路大桥首次采用了隔震支座。全桥安装153个这样的支座,在意大利生产、台湾组装,飞机空运过来,耗资472万元。
不仅如此,宜万铁路建设方还耗资380万元,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引入了专门的环境监理,监督建设者保护环境,珍爱环境。“施工期内没有发现珍稀鱼类被误伤或者击毙的情况,大桥施工未直接损伤中华鲟等珍稀鱼类。2004年,长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能够继续进行,并可以正常孵化出苗。”环境监理的评价,给惦念这些宝贝的人们带来一丝宽慰。
人们期待,飞跃崇山峻岭的钢铁巨龙,也是一条环保长龙、绿色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