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视听周刊>>本页       
 
[艺论]“低龄化”谋杀音乐市场?

(2005-11-20 07:57:49)

爱天人

近来,各路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纷纷杀入音乐行业。在资本积极入市、3G手机等新的媒体即将开通、版权保护意识和法律走向完善的时候,中国的音乐产业可谓走到了最好的年头。但是事不凑巧,这恰恰也成为最为尴尬的一个年头:唱片公司不能拿出让人掏钱的产品。

祸魁之一是向来擅长短见和跟风的大多数唱片公司,将其整套的营销起点定位于18岁以下的人群,也即我们所谓的低龄化。这里所说的低龄化不是指艺人年龄的降低,而是指唱片公司目标受众群体的低龄现状和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国际唱片市场,低龄化看起来也成了近年来不争的主流。在美国,这几年最红的人物依次是布兰妮、艾米纳姆、亚瑟小子,在日本、韩国、香港也是如此,而买票看他们演唱会的人,你不会看到一个三十岁以上的“老梆子”。

好,大家看到了繁荣,便蜂拥而至。但是,繁荣的背面还有一种东西叫死亡。

华语唱片市场有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就是粤语歌曲。这几年,粤语歌曲变得很不济,现在的香港已经没有几个歌手敢只唱粤语歌曲了,因为很难混。而十几年前甚至

更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那时候有《上海滩》、有《一生何求》、有《海阔天空》;有罗文、有陈百强、有黄家驹。自从上世纪90年代粤语歌坛刮起低龄化妖风,这些人退役或者殁去,少女和靓仔主宰了舞台,他们擅长摇头晃脑,听众也跟着摇头晃脑,于是粤语歌曲的辉煌就这么摇到历史记载中去了。剩下的人改唱国语歌,继续低龄,因为还有祖国内地的青少年可以糊弄。

其实这三年也是对低龄化定位颠覆的三年。最鲜活的例子就是前当红歌星刀郎。一张超低成本制作的、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只配受一鼻之嗤的唱片如何能够在盗版横行的中国卖出300万张?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我们成年人、我们上了岁数的人、我们这些经历过“生活”的人,很长时间没有音乐可以听。到李宗盛、周华健、齐豫这代人为止,华语唱片市场便基本不再生产给老梆子们听的音乐,理由是这些人不会掏钱买唱片,也不会去看演唱会。

《老鼠爱大米》和《丁香花》等网络歌曲近年来非常红火,问问身边随便十个人,喜欢这些歌和下载这些歌做铃声的都是多大年纪的人?低龄虽是流行,但流行不等同于“商业”,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才是永远的商业。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