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捉刀有人掺水 谁在用名人糟蹋博客?
|
(2005-11-23 10:44:08)
| ■多数名人博客,都不是由其本人完成的
■很多名人把博客当成推销自己的小卖部
■博客名人胡续冬:名人博客违背了博客精神
■作家陈村:半年之内,这些名人博客都要黄掉
名人博客,大闹门户网站
新浪和搜狐两大门户先后卷入了对博客市场的争夺,草根写作,显示出此前从未有过的商业价值。9月26日新浪联手多家媒体共同主办的首届博客大赛正式启动。
搜狐紧随其后,推出了“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高姿态地强调不限制博客把“家”安在哪里,和新浪的博客大赛只能是新浪的博客不一样。
同为门户网站的搜狐举办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虽然没有新浪“名人博客”的耀眼创意,但大赛评委也够得上全明星阵容。
名人与草根、评论和跟帖、指责和叫好眨眼间尘土飞扬,不管博客大赛的结果如何,至少博客自打诞生以来,就数现在最为风光了。
但这还不算完,此后的一个月里,各种机构操持的各种博客大赛纷纷露头,“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2005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等等名目繁多,光看名字就知道来头个个不小。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博客的网民,对博客的第一记忆显然是和“名人”、“大赛”联系在一起的。此起彼伏的热浪,大约也给了博客鼓吹者方兴东博士深刻的印象:“(新浪博客大赛)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推动博客主流化,对过去大众对于博客印象有了极大提升。”
反对的声音并不缺乏,身为博客的网络评论家“顺风”干脆认为博客大赛本身是反博客的:“那么多的行业、领域,浩瀚如大海的思考者、丰富无比的人生,能够评出高下吗?存在即合理,因此博客是不需要评比的。”这句话也许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根据体重或血压来评判厨师、医生和司机的高下,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掺水博客,到底掺些什么
名人博客到底搏的是名气还是其他?我们一起来看看。
敷衍了事型——张靓颖的BLOG
又是好几天没上来了,这两天好忙哦。发两张照片交差吧,嘻嘻。一张是在北京,就是慕容洲帖子里的那顿饭,一张是在白云机场和广州凉粉们在一起。(2005-11-0602:22:32)
昨天江苏的歌友会正式成立了,听说活动搞得特别好,媒体也报道了,江苏的凉粉你们辛苦啦!谢谢大家的支持,南京演唱会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2005-11-0100:22:50)
点评:挂张图交差,能扛多久?
广告发布型——范冰冰的BLOG
11月及12月的部分通告安排
11月21日个人首张专辑《刚刚开始》全亚洲发行,首发仪式11月23日《情颠大圣》上海宣传活动,地点:上海影城,时间:下午1点30开始11月25日音乐圣典,地点:上海,我会唱歌给大家听
12月14日《情颠大圣》广州首映仪式
12月18日、19日《情颠大圣》北京首映仪式
12月20日、21日《情颠大圣》香港首映仪式(2005-11-1717:04:11)
点评:像冰冰这样把行程公诸于众,倒也不乏可读性,问题是,这些消息可靠吗?
装傻充愣型——郭敬明的BLOG
昨天在BLOG上说了句,今年十七岁了,明年就十八岁了,这日子过得真快呀。结果当我怀着KUSO而哈皮地心情发出了这句搞笑的话之后,今天回来看留言,竟然发现好多朋友都信了,于是突然有点扶墙,难道没有看出来我是深邃而KUSO地搞着笑么?实不相瞒说时迟那是快!老夫今年已经22了!o(>_<(2005-11-1102:49:09)
点评:该博客的主要特点是,错别字太多,外加看过之后让人哭笑不得。
报刊转载型——李大双李小双的BLOG
标题:双生子之间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篇从遗传学角度介绍双生子的科普文章,2000多字的文章中和这两兄弟有关的只有这一句:“在体坛有不少著名的双生子运动员……例如……我国体操国手李大双、李小双”(2005-11-0918:46:36)李小双、刘璇、杨晨宣传奥运精神
深圳沙头角倚山花园园林会所,雅典奥运刚完成,各界正期待四年后北京奥运,而“第一届新世界细运会”就在深圳沙头角新世界倚山花园抢先登场,获得多枚奥运金牌体操名将的李小双、足球明星杨晨、中国雅典奥运大使刘璇、陈文媛、中国十佳模特儿王海珍、陈苑淇携手燃亮“细”运光芒展现奥运精神。(2005-11-0919:06:26)
点评:原来的博客上居然连“本报记者”的署名也没删,原文照登,很“率真”啊。
名人太忙,哪有工夫去博
毫无疑问,名人效应是博客大赛吸引眼球的最大卖点。媒体渲染的“新浪以名人效应圈地博客,2个月100万人进驻”,也正是新浪所津津乐道的战果。
然而名人博客并非像一些博客倡导者主张的“是个人在网上的生存,情感的记录、交流”,更没有实现博客所谓“互动你我,沟通你我”的理想——名人们对于博客中的留言和评论回答者寥寥。名人都太忙了,对和众多“粉丝”交流这样繁重的任务显然力不从心。
随便翻看新浪上的名人博客,名人们对博客好像心不在焉。余华的博客上多为《活着》的英、日、韩等外文版本和几篇散文;余秋雨的博客是新书序言、聊天实录;刘震云的博客是大段大段的《温故一九四二》;点击率很高的徐静蕾的博客有几张她的生活照、她的女友以及女友送给她的马鞭照片、为奶奶写的小文章等;韩寒的博客是近两天的赛车照片以及比赛心情;海岩的博客完全成了他的新作、新剧的宣传阵地,新剧男女演员的照片,还有自己养的宠物的照片……
放眼望去,很难不产生名人博客是应付交差的印象。而以新浪这样访问流量巨大的网站,名人在此占据的一席之地,很自然地成为名人推销存货的小卖部。名人在新浪上开博客,是名人起码不会亏本的一笔生意。
非常有启发价值的是李湘的博客。李湘的个人博客开张几天访问量居高不下,跟帖评论不计其数,只不过博客的主人们对评论回复者寥寥。名人都太忙了,对和众多“粉丝”交流这样繁重的任务显然力不从心。
权威发话:违反博客精神
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喜爱这种心照不宣的游戏,新浪博客大赛的评委同时又是搜狐博客大赛候选人胡续冬的表白足以让很多人伤心:“我觉得名人博客是违背博客精神的。博客精神,最大的意义是平等地为每个人展示你的不可替代性。博客既是半私密的,又是半公开的、平民化的个人媒体。而名人博客的内容填写,图片的选择等很大成分都不是由名人来完成的。”
从这个观点来看,或许博客本来是家庭DV,最多是小剧场实验话剧,现在有人把它包装成贺岁大片叫卖,那么就未免有点走样了。
名人的任何鸡毛蒜皮都可能成为媒体娱乐版的头条,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可以和全国人民分享,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博客这种倾诉方式的需要本身就是疑问。而繁忙的事务也使名人几乎不可能有时间来进行这种“半私密”的表达,这也是知名作家陈村对名人博客不看好的理由:“半年之内,这些名人博客都要黄掉,尽管网站殷勤维护,但名人的时间和精力不济是关键!”身为名人,他很清楚名人和博客之间的鸿沟在哪里。
对于博客的这种所谓“草根”特质,新浪博客副总编侯小强不能认同:“博客到底是什么?没有定论。是社区?工具?还是网络日记?很难做认定。任何人都可以开博客,名人为什么不可以?很多人用草根给博客定性,实际是固步自封,摈弃了很多人的正常权益。”
确实,不管有时间没时间,名人当然也有权利玩博客。那么,商业网站自然也可以玩博客。因此网站们也许没什么不对,他们只是做了商人该做的事情,博客在这里仅仅是一个作秀的T型台,名人在前台玩自己,网站在后台玩名人。你可以说它是博客,也可以不承认它是博客。甚至真正的博客们都不必去争辩:名人既然清风不识字,那就不必乱翻书了。博客大赛的热闹过后,名人还是名人,博客也依然是博客。 (图书资讯网-华夏时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