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训练一个月后,我感觉自己恢复到了七八成的功力。正在这时,张练问我:“能不能参加4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全运会预赛?”
作为我来说,当然不想参加这个比赛。成都曾给我太多不愉快的回忆,多年前我曾经像个皮球一样被踢回了家,如今在我发生了那么多波折后,把自己的第一次亮相放在成都,会不会兆头不好?更主要的在于我是一个力求完美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比赛都能拿出全部的实力。我不愿意别人看到我状态还没完全恢复的样子。作为获得那么多荣誉的老将来说,一个国内赛预赛的分量太轻;就算拿了冠军,也不会在我的人生履历上增添什么。
但陕西队需要我参加比赛,因为在国家队的队友秦凯受伤,不能参赛;如果原定不出场的我改变主意,队伍的全运会外卡名额就会节约下来,全运会时的排兵布阵会更有利。在衡量了所有的因素之后,我决定参赛,男子双人10米台。
这是我自从奥运会后的第一次比赛,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国家队队友,我也很兴奋。不过,在对待我的第一场比赛上,媒体比我更兴奋,他们开始炒作起“亮晶晶”相会成都的文章来。从抵达双流机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企图从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一些情绪细节。对此,我觉得又可气又可笑。既然都是跳水运动员,参加同一个比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成都,陕西队和国家队的训练时间不同,驻地也不同,碰面的机会不多。我可以忍受各种批评和责怪,但不希望自己不经意的举动,让别人受到牵连。我曾经为了兑现奥运会时欠下的饭局,邀请师妹吴敏霞吃饭,结果被某些记者编造假新闻。我想,我还是少说话,专注于比赛吧。
这次比赛,我的搭档是国家队队员、年仅16岁的陕西小将赵巍。在之前的欧洲站比赛中,赵巍获得了一个冠军三个亚军,显示了良好的上升潜力。但由于我和他只有短短一天的训练时间,往往是他在国家队训练完,再匆匆赶到陕西队来练习双人,同步性基本没办法保证。我只能在被压缩的这段时间里,将自己多年来在双人比赛中的感受、应该注意的问题,都告诉给他。更重要的是,为了迁就他,我必须降低难度,重新使用多年不练的“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动作。比赛中能发挥成什么样子,我心中一点谱都没有,不过我相信进入前12,拿到决赛门票应该没问题。
上帝保佑,在20日的比赛中,我们发挥得相当好,前几轮排在第一。只是最后两个动作,赵巍出现了一点儿小失误,我们最终排在第四位,顺利完成了入选全运会决赛圈的任务。
赛后,全场观众的掌声如潮,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毕竟这是在我久违的成都,久违的比赛场地!大家没有忘记我,成都也不再是我的伤心之地。我觉得自己还很强!
6月15日,我结束了在清华三个月的借训生活,和队友、教练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飞机。英国跳水协会邀请我们陕西队进行为期两周的训练和比赛,目的是“放松、调整”,纯属访问做客。说起这次英国之行,我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这是我征战多年来第一次“友情客串”国外比赛,也是我2005年的第二场比赛,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次表演,因为我的对手不是英国选手,而是我自己。
明日请看:和英国同行相比,国内的训练条件简直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