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北日报>>经济新闻>>本页       
鄂州:一个生机勃发的城市

(2006-04-11 06:45:4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过去的5年,鄂州市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0.07亿美元。其间引进的武钢球团矿厂项目,一期工程投资额13亿元,已于今年初建成试生产。从这个项目引进一波三折的过程,可以感受到鄂州人抓招商求发展的精神与谋略——

财政收入连创新高

高平 张增月

鄂州市财政收入增长迅猛,质量提高。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3.3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6.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93亿元,比2000年增长89.1%,年均增长13.6%。国地两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1.3%,比200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鄂州市实现财政收入4.268亿元,同比增长19.1%。

新型工业化助推工业强市

陈传根 胡祥修

鄂州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近年实施“三二三”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三二三”工程,即培植3个税收过亿元的龙头工业企业,2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重点工业企业,30个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后劲项目。

3个龙头工业企业:鄂城钢铁公司2005年上交税金3.74亿元,鄂州电厂连续两年上交税金过亿元。武钢球团矿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初试生产,预计年创税过亿元。

20家重点工业企业:2005年共计上交税收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吴城钢铁等5家企业已实现税收过千万元。

30个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后劲项目,已有23个建成投产。

今年,鄂州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0个,年度计划投资57亿元。年内确保鄂钢冷轧板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努力实现武钢球团厂二期、鄂钢中厚板、华工生物医药园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鄂州电厂二期、鄂钢大转炉改造等10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力争实现开工。

国企两改催生民企千余家

胡战军 赵毅

据鄂州市国企改革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到2005年底,在列入市级“两改”工作计划的131家企业、46409名职工中,已批复改制的企业有130家,协议安置职工46033人,分别占计划的99.24%和99.19%;其中,已基本改制到位的企业109家,安置到位职工40556人,分别占计划总数的83.2%和87.4%。

鄂州市国企“两改”是于2001年初启动的,“两改”即改产权国有为民有或混全所有,改职工固定身份为社会人身份。

通过改制,多佳、武昌鱼两家上市公司和吴城钢铁公司、凤凰山庄、大通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了民有民营。全市国有中小企业基本民营化。一批困难企业重现生机和活力。国企“两改”的成功,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市拥有民营企业2263家,比2000年增加1318家,五年来平均每年增加264家。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的生产总值、上缴的税收在全市总量中分别占58.1%和55.6%。

财政工作全省摘冠

高平 张增月

2005年,在全省财政改革与管理工作百分量化考核中,鄂州市取得了99.8分的高分,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市州第一。

近年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四项制度改革。去年,市直72个部门193家单位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达100%;市直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的单位达177家,其中一级预算单位实现了100%集中收付;市直单位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达100%;政府采购不断完善,积极探索和试行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和街办财政体制改革。

鄂州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四做”目标,加大支持经济发展、重点支出保障、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监督管理力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地税工作再上台阶

詹祖武 夏鸿敏 胡祥修

去年,鄂州市地税部门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圆满完成收入任务。共组织各项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15.68%。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67亿元,同比增长16.78%;社保费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13.84%。

鄂州地税强化依法治税。全年累计稽查纳税户168家,查补税费3096万元。开展了对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和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的清理整顿。全市房地产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的税收平均增长93%。全市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9.22%。

国税创下4个之最

孟世双 邱良民 胡祥修

2005年,鄂州市国税工作创下4个“历史之最”:增收总额历史最多,全年全市国税增收接近2个亿,其中超收1个亿;收入进度历史最快,去年11月上旬即完成全年收入计划;宏观税负率历史最高,国税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收入质量历史最佳,税收入库率达98.1%,为历史最好水平。

2005年全年累计入库国税86818万元,超计划10818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增收20305万元。

今年,市国税局将以开展“管理巩固年”活动为主线,确保全市国税收入突破10亿元,力争10.5亿元。

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胡祥修 陈华新 方绪武

鄂州市发挥襟江(长江)、带湖(洋澜湖)、枕名山(西山、莲花山)的资源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

五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9.6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98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净增6平方公里;鄂黄大桥、凤凰广场、南浦虹桥、鄂州高中、广电大楼、迎宾大道、沿江大道等标志性工程为城市增添了新的亮点。洋澜湖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水体恶化得到有效遏制,破堤还湖效果明显,湖面面积由整治前的2300亩恢复到6009亩。城区新增绿地面积6000亩,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12%,绿地率达35.58%。

鄂州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城市。去年获得了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今年鄂州市计划将2.1亿元资金投入市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胡祥修 周长庆

鄂州市统计局3月27日发布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2005年年末,该市总人口为106.01万,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9.52个百分点,达到5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鄂州市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大举措,鄂州市4年前就取消了城市户口指标控制,大大降低了农民在城区和集镇落户的“门槛”。对符合进镇入户条件的居民,不再收取城镇增容费。并成立专班集中时间解决“城中村”、“镇中村”问题。

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

胡祥修 陈卫兵 周启江

“十五”时期,鄂州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总规模10.4亿元,比“九五”多7.8亿元。完成新改建一、二级公路144.4公里,县乡公路改造161公里,新铺农村公路三、四级水泥路面1011公里。鄂黄大桥一级公路连接线、316国道改造、梁子湖码头及航道疏浚等重大工程相继竣工。被列为全省公路建设示范市。

目前,全市每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35.69公里、在册公路中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8.85%、农村公路通行政村普及率达到100%,三项指标均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据鄂州市交通局长干光星介绍,“十一五”期间,鄂州计划投资26.4亿元建设大交通,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公路现代化。

旅游产业已成气候

胡祥修 张毅

“十五”期间,鄂州市实现旅游收入36.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1.5%。目前,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8000余人,提供间接就业岗位4万余个。旅游业已成为鄂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元月,鄂州成功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鄂州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初作出了大力培植旅游支柱产业的部署,编制了旅游发展整体规划,确立了“打吴王古都牌、兴山水园林城、建生态旅游市”旅游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建设、开发,鄂州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旅游功能日趋完善。

“鱼尾巴”摆活百湖

刘国安 邱丹 赵毅

日前,国家级渔业项目、全省首家内陆渔港——长岭渔港破土动工,这标志着鄂州市水产业又将跃上新的台阶。

鄂州有“百湖之市”之称,水域面积6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近年来该市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水产业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水产业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50%。全市总量达到18.52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68.36公斤,高居全省第一位。

为推动50万亩无公害水产板块建设,市政府从涉农资金中每年安排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水产业给予扶持。市政府还拨出专款20万元,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武昌鱼原产地标志”。

鄂州大力推动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由15家增加到252家,其中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有28家,分别开发出豆豉武昌鱼等11个干鲜食品系列、鱼香肠等7个鱼糜食品系列、龙虾等3个冷冻水产品系列。2005年,全市水产品加工量达19255吨,实现产值4917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7%。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王昕 赵毅

鄂州市重招商更重安商,全力营造良好环境,让投资者安居乐业。建立了“企业宁静日”制度,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

2003年5月出台的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1日至24日,所有单位不经批准,不得进入企业检查、收费。还规定,处罚企业时,必须由执法部门的一把手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执法错误的,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市政府设立了企业“宁静日”督察办公室。

外来投资者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审批繁、收费多。鄂州于2003年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26个职能部门集中在这里,为企业和社会投资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项目由申报的1063项审减到310项,确认许可收费项目37项,审减了362项。

去年6月,鄂州市又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由市纪委直接领导。

13亿元大项目落户鄂州的背后

胡祥修 梁云 谢华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鄂州市新庙镇茅草村地界,平地崛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武钢500万吨球团矿厂。其生产线为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球团生产线之一。这也是迄今亚洲地区最大的铁矿球团工程。

鄂州是如何引进这个大项目的呢?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当初,这个项目信息的获得却是来自于一次朋友间的聊天。

鄂城区区长陈华志回忆说:“我们抓项目信息就像刺探军事情报一样,当我们和朋友聊天时得知武钢准备建设一个比较大的球团矿项目的时候,我们马上赶到武钢,证实了这一消息,而且得知这个项目一期投资在十亿元以上,我们非常兴奋,马上给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做了汇报。”鄂州市委立即召开常委会,决定由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具体来抓这项工作,并且抽调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的工作班子。同时研究了争取这个项目的优惠政策。

鄂州市规划局局长于学谦:“规划局是最早接触这个项目的单位之一,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们沿着鄂州80多公里长的长江岸线进行了现场勘探。我们提出了两个选址方案,并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供了这两个选址方案的地形图、地质资料及相关的交通、环境、用地情况的分析。武钢集团比较满意。”

这个“满意”是双方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但就在鄂州市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个项目铆足了劲继续做准备的时候,传来一个意外的消息。当时有几个地方竞争这个项目。武钢方面比较后,认为鄂州市存在码头问题,码头水深不够。

鄂州市交通局局长干光星:“码头属我们交通管。当我们得知这个情况就急了,可不能在我们这个环节让这个项目‘黄’了。我们连夜和海事局的同志一起到省港航局寻找资料。查找了30年的河势分析资料。请专家进行论证。最后河道专家认为鄂州港是一个天然良港,完全符合球团矿厂的需要。”

同时,鄂州市还承诺将为球团矿厂修建一条专用铁路。这项交通问题的解决使得鄂州顺利进入到了项目竞标的最终阶段。

鄂州市政府组织了全市20多个部门80多人,用7天时间赶制出了标书。在编制过程中,他们始终站在企业的角度,以投资方来考虑,这个标书也相当于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武钢鄂州球团矿厂项目负责人陈荣华:“我们拿到鄂州的标书以后,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个标书非常规范,仔细审查以后觉得这个标书几乎达到了我们所有的要求。”

2002年12月31日,鄂州市和武钢集团签下了这个鄂州市历史上最大的引进项目。

鄂州市政府对球团矿项目建设作出了9项承诺。这9项承诺的落实应该说件件都难,但最难的还是拆迁,涉及4个小组426户村民。武钢方要求鄂州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完成拆迁。

接到任务后,新庙镇干部日夜上门做群众工作,把群众的心统一到市政府的决定上来。结果仅仅用了45天时间就完成了426户的拆迁任务,比规定时间提前了15天。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