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第五届网上看河南>>本网聚焦>>本页
站内检索:
新农村遇到老观念 老屋冲的故事发人深省(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熊家余 王溥 龙滢 吴志远 通讯员李自南

老板反哺心激荡小山村——老屋冲的故事之一

在老板们的资助下,一条新修水泥路通向老屋冲。

老屋冲农民经过改造后的新房。

老农民甘佑均诉说村里的新变化。

人称三月好,春在枝头闹。

黄陂区王家河镇党委书记万立云的心头,却闹腾着一道难题:从该镇卧虎村老屋冲走出去的一群老板,去年主动集资,建设家乡。可当武汉市政府将该村纳入“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并拨资帮助改造后,这些老板们的激情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这是为什么?带着同样的困惑,3月8日,记者来到老屋冲。在卧虎村村委会前,沿着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驱车前行,一座小石桥出现在尽头。桥边两塘池水微微泛绿,几栋徽派风格的民居突兀眼前。

望着这里的变化,53岁的甘家明喃喃自语:一年前这里只有泥巴路、臭水沟——这位修路改塘牵头人,一下子就走进了记忆。

老屋冲是卧虎村的一个自然村,现有37户人家。近二十年来,从村里到武汉城区谋生的人不下三百,其中有60多人在汉口清芬路当上了销售五金电料的老板。

村里有个传统:每年正月十五,外出的人都要回乡玩花灯。

去年正月十五,由甘家明打头,一行人浩浩荡荡回乡来。但是,车开到村委会就“卡”住了——到老屋冲的1.3公里土路,宽度不到2米,而且凸凹不平。

40多辆小轿车,就这么“趴”在路边。老板们走在回乡的土路上,直觉得心里堵得慌。

晚上,花灯闹罢,老板们聚在一起,甘家明挑开了话头:我们在外发了,但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还是老样子,大伙能不能出点资,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点事呢?

此话一出,百十号人积极响应。说干就干,以甘家明、甘人泰、甘人刚、甘安心四人为首,马上联系施工队,把2米宽的路基拓宽至4米。

清明节,60多人回乡,小车顺顺当当开到了家门口。

一种成就感,油然升腾在老板们心头。趁热打铁,他们进一步谋划:建公厕、修堰塘、整村容……

钱从哪里来?老板们慷慨解囊。甘家明、甘人刚各自出资1万元;甘人泰、甘安心出5000元;其他人你出1000元,我出500元,一下凑了10余万元。

村头那口30多年未挖过塘泥的堰塘,已壅积成一条小沟。老板们请来施工队,挖出一车车塘泥,运到后山脚下,然后到山头炸下1000多车石块,垒成齐齐整整的坡沿。一番打理,两口深5-6米、宽20多米、长300多米的堰塘,重又荡起了清波。

村头,两座粉红色的公厕也立起来了。面对环抱山村的满目葱茏,面对乡亲们渴望致富的眼神,一幅更宏伟的图景在老板们心中萌生:全面改造村落环境,建一家宾馆,利用村子背后的一座水库,把老屋冲建成依山畔水的生态旅游景区。

王家河镇党委书记万立云了解到老屋冲发生的变化,主动请来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对老屋冲改造进行整体规划。按此规划,所有房屋都将改造成为徽派风格的民居。

甘家明说,他们先后两次集资超过20万元。要完成老屋冲的整体改造,这些钱远远不够。

就在此时,事情出现了意外的转机。

一项小计划引出大计划——老屋冲的故事之二

记者熊家余 王溥 龙滢 吴志远 通讯员李自南

王家河镇卧虎村位于黄陂区中部,属丘陵地带,是武汉“整村推进”的边远贫困村。

三年来,武汉城市社区建设“883计划”的成功实施,使武汉变大了,变高了,变亮了,变绿了,大街小巷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当人们步入郊区,看到的却是脏、乱、差,反差十分明显。

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政府该干什么、怎么干?从2004年底开始,武汉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走访村落,征求农民意见,初步确定将“883计划”搬到农村。

去年春天,武汉市农业局局长吴福增(现任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在乡村调研,意外获悉老板们自发集资改造老屋冲的故事,顿时产生了兴趣。

详细了解情况后,吴福增颇受启发:老板们的行动,和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不正好说明这件事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吗!

吴福增一五一十向市长李宪生、副市长张学忙汇报了在老屋冲湾的收获。李宪生和张学忙听后,也很感兴趣,并率有关人员到卧虎村调研。

一个事关全局的大计划,就这样被催生出来。计划的名称,有人提议叫“农村883计划”;也有人说武汉有2087个村,可叫“2087计划”;几经商榷,最终敲定,叫“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有四句关键词: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其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推进“四通四改一化”,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和绿化。

去年5月20日,“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武汉市正式启动。全市2087个村中,110个村被列为试点。作为“启蒙”地,卧虎村理所当然进了“笼子”。

由于进了政府的“笼子”,老屋冲获得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下拨的部分资金,并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经征求村民意见,并到江西婺源和安徽宏村考察,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拿出一份详尽的老屋冲规划设计图。李宪生市长看过规划图后,非常高兴,希望能把该村建设成为武汉第一村。

看到规划设计中的美好图景,村民是非常高兴的。记者在老屋冲村头采访时,75岁的村民甘佑均指着村里前排的房子说:路修好了,房子也漂亮了,等到清明过后,对面卧虎岭上的山花开得漫山遍野,还有绿黝黝的树林,真是好看哟。

上有政府支持,下有百姓拥护,外有老板援助,一幅美好的发展画卷,似乎就要徐徐舒展开来。

然而,令万立云始料不及的是,老屋冲湾的家园建设行动却由此悄然停歇了。

这是怎么回事?

四改一硬化回应不一样——老屋冲的故事之三

记者熊家余 王溥 龙滢 吴志远 通讯员李自南

    看起来蛮理想的一幅蓝图,实施中,老百姓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异。

老屋冲的改造,概括起来,叫做“四改一硬化”。

1.3公里的进村公路,拓宽至4米,水泥硬化到村头。竣工那天,全村老小像过年,高兴的劲儿没法说。

村民原来用的是自压式水井。按规划,在村前的山腰里建了一座水塔,水管通到各家各户。记者到村民甘小发家里,水龙头一拧,甜滋滋的清泉水哗哗流淌。这件事,甘小发说,百姓个个都润心得很!

其余的几项改造,在村民的意愿中,可就大打折扣了。

武汉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在村里调查后,提出现存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村内建筑乱搭乱盖十分普遍,宅前屋后随处可见废弃堆场和牲畜草棚,极大地影响了村湾的卫生环境面貌。”

于是,按照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统一要求,规划中明确了改厕、改垃圾、改圈的具体方案。

先说改厕吧。村子里,各家的厕所原来都建在房前屋后,露天式的。规划中是建3座公厕、2个沼气池、室内配置卫生间。实施的结果是,公厕建起来了,沼气池还没个影,室内卫生间更不用说。村民的反应是:拉屎撒尿,自古以来都是房前屋后解决问题,哪有那多讲究?这一改,可说是基本“泡汤”。其间,虽说没什么冲突,但干部们的感觉是一头扎在了“软钉子”上。改垃圾堆放,形式上也可以说是改了。在村里,记者确实看到了几个像模像样的垃圾堆放池,红砖砌墙,水泥糊面。但很奇怪,垃圾池里“干净”得很;老百姓的房屋前后,照样是垃圾遍地,有的甚至粪水横流。这一改,实际上流于形式,你改你的,我倒我的。

还有一改,对象是牛栏猪圈。规划中写道:根据村湾牲畜圈养实际情况,在村湾的东南侧建三位一体的牲畜饲养棚,面积80平方米。

这一改,村干部碰到“硬钉子”了。干部们耐心说服:改圈,是为你们着想,改善卫生环境,少闻点臭气,还不是想提高大伙的生活质量嘛!

村民不领情,蹦出来的话儿冲耳朵——“要臭臭我自己,你们瞎操什么心?”“集中饲养,猪、牛被偷了,找哪个赔去?”“现在猪圈在门口,煮好猪食倒进槽,连鞋都不用湿。你搬那么远,下雨下雪么办?”

僵持,说服;再僵持,再说服。现在,村东侧的猪圈牛栏倒是建起来了,但多数村民房前屋后的猪圈牛栏也还留着,猪崽儿也还照样在房子四周拱着地皮。

村干部觉得挺为难的。武汉市“家园建设计划”,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是有评分标准的。其中,改厕30分,改圈30分,改垃圾堆放形式35分。达不到标准,对上不好交代。

村干部同时觉得挺委屈的。这些事,桩桩件件,哪一项不是为百姓着想。政府掏钱,老板出资,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可为什么做好事反而不落好呢?

本是一把号为何不同调——老屋冲的故事之四

记者熊家余 王溥 龙滢 吴志远 通讯员李自南

老屋冲的改造,本是老板们一把火点燃起来的,可这把火烧起来以后,老板们的激情怎么消退了呢?

3月7日晚,记者和甘家明、甘人泰、甘安心聊了起来。

甘家明介绍,当初,参与集资建设的老板,共有20人。虽说出资多少不等,但回报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自打进了政府的“笼子”,我们这些人的心思便有了变化。一个普遍的心态是:既然是政府工程,我一个平头百姓,跟着瞎掺乎干啥。

“政府工程,你政府就得像模像样地搞”,甘人泰快人快语,“现在好多事都不透明,比如说,政府到底拿出多少钱,搞哪几个项目,资金缺口有多大,不清楚。”“不是我们不愿意出钱,但哪些归政府搞,哪些我们搞,总要说个清楚明白呀!”他强调。

他举例:村湾公路,本来是政府该搞的事,现在,工程队是我们请的,账该谁结,还是个悬案。

老板们不满意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村民“不配合”。

甘家明讲了个例子。修牛栏猪圈,每一间由政府补700元,另需400元,本该村民自筹。老板们豪爽,“贴”了。汽车把砖运到村头,后来要挪个百把米重建,可这千把块砖挪个窝的事,就是没人伸个手。没有办法,老板们又叫来一辆拖拉机,就是砖头搬上搬下,举手之劳,楞是没人动。

甘安心打了个比方,“现在,给村民做好事,你不仅要把‘一碗饭’递到他手上,而且要一口一口喂到他嘴里。”

民居改造,规划中的点睛之笔,是把山墙及建筑入口的墙垛,加入由徽派马头墙演变而来的“垛子”。甘人刚、甘人泰、甘安心以身作则,把自家老屋改建成“示范房”,但往下就很难推动了。有的人家,当面说得好好的,过段时间回来看,一动也没动。

村民怎么想呢?记者调查,大伙对来自政府和老板们的帮助,是真心感激的。

村民甘小发说,“出门有好路走,进门有好水喝,这是政府的恩情,也是老板们积德。”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指着自家新改的4个墙垛子说,“你看,这都是老板出的钱。甘人刚,好人呐!”

但是,如果要他们掏钱、或者出力,可就不是十分情愿了,“政府该搞的事,当然要由政府搞。”“你要拆我的猪圈,当然要建好新的还我。”“想做好事,你就把好事做到底嘛!”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么,干部们有什么说法呢?在卧虎村村委会,支部书记余良顺解释,家园建设计划,2005年政府补贴到村的资金,总盘子大约是110万元,老屋冲只是卧虎村的11个自然村之一,这是一笔账。补贴资金是按项目、按进度、按达标水平分拨下来的,目前到位的大概有70多万元,这是第二笔账。每个项目,光靠政府的补贴不行,不足部分,按要求是要村民自筹的,这是第三笔账。三笔账一算,政府拿的钱显然不足以完成老屋冲宏伟的改造计划。

不过,干部们心里也嘀咕:当初,政府没拿钱,老板们自发地干,干得有声有色;如今,政府支持,老板们怎么反而没劲了呢?

王家河镇党委书记万立云说,“老屋冲早在家园计划前,就自发搞新村建设,本来走在前面的,现在却搞得上不上、下不下,我非常不满意。”

说到这件事,大家都认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一本刚刚翻开的画册,“搁”在那儿了。

甘家明希望,能和镇领导好好沟通一下,重新启动老屋冲的新村计划。

万立云表示,要和老板们及村民好好谈谈,破解目前的困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