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6>>第五届网上看河南>>本网聚焦>>本页
站内检索:
[新农村建设]围绕山的实际做出新的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 王国斌

在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要不断围绕“山”的实际,做好“新”字文章,壮大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建立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尚。

壮大新产业,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核心在于找准增长点,其关键在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要壮大产业基础,形成特色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区农村经济落后根源在于农业没有特色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摆脱贫穷,加快发展,必须不断壮大产业基础,充分体现区域特色。要以特色促竞争,以竞争上规模,以规模求效益,逐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份额。

第二,要用现代手段经营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要转变生产方式,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一是大力推动农机革命,用铁牛代替耕牛。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三是突出发展重点产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中介销售组织,完善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新村镇,加快山区农村新貌建设步伐

只有建好新村镇,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依托和载体。

第一,树立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理念。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坚持以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和小康环境建设为重点,从事关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安居工程入手,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动力。

第二,科学规划中心村建设。以新房舍、新设施、社会环境建设为重点,严格按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把农村人口引向中心村镇,逐步向“农村社区化”过渡,使杂乱无章成为井然有序,道路四通八达,居住环境绿化、美化。

第三,抢抓机遇,高效利用资源。抓好国家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土地整治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生态能源项目等政策机遇,捆绑使用好各类资金,以节约利用土地为前提,真正把康居新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结合起来。建立新机制,全面调动农民建设激情建设山区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

一是构建农村公共财政投入逐年递增的长效机制。“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到农村”,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过去集中到城镇的非农产业不断扩散到农村,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真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是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机制。切实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设,加大对协会的引导、完善、规范、投入,充分发挥协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销售农副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探索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服务中心、水利服务中心、兽医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促进中心有效与产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与农民对接。

三是构建农村弱势群体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健全农村“五保户”、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特别要下决心从政策、机制上着手,逐步解决好当前农村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塑造新风尚,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进程

一是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理念。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增收步伐,改变农村面貌,归根结底依靠广大农民自己。要在全社会营造勤劳致富、自强自立、民主合作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农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和朴实,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小康生活,建设新农村。

二是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彻底改变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物质文化丰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风尚。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保障。要使每一个村都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战斗力强、凝聚力深的党员干部队伍。坚持依法治村,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倡导用村规民约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