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试验田 今朝新农村

(2006-04-22 12:49:43) 河南报业网讯

  河南报业网讯   作者:杨秀峰 姬先锋

  一个个现代化的企业坐落在这块土地上,一排排别墅式的农房掩映在浓绿之中,充满朝气的人群在忙碌着。2005年,这里的税收达到1亿元,成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

  七里营名片

  人口:41个行政村共7.5万人

  第一产业:粮棉生产、养殖业

  第二、三产业:旅游业 、医药、造纸、机械

  主要荣誉:“中州名镇”“全国首批小康示范镇”“全国首批乡镇投资环境100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全国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河南省科技示范镇”“河南省科普示范镇”“河南省学教活动先进乡镇”。

  毛主席称赞

  “人民公社好”

  七里营龙泉村69岁的村民梁志海告诉记者,七里营作为毛泽东视察过的第一个人民公社而闻名全国。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七里营村的那座土院子门前,看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微笑着说:“人民公社好”。当晚,七里营公社举行了群众大会,社员们纷纷表决心,苦战10天,把全社的运输工具实现滚珠轴承化;苦战5昼夜,沤绿肥48万担,保证麦田施底肥2.5万公斤,来报答毛主席的关怀。

  “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费尽心机为联社起的名字,后来影响了中国20多年。”七里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1958年7月,拥有43个生产大队、3.1万多名社员和9.1万亩土地的新乡县七里营乡的5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组成一个大的集体联社。联社的名字商量来商量去,先后取了好几个。有的说叫“七里营集体农庄”,有的说叫“共产主义公社”,最后定为了“七里营人民公社”。

  毛泽东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消息,很快被记者报道,人民公社的名字从此传扬开来。七里营也因此出了名。

  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快在全国进入高潮。据有关资料记载,短短3个月,74万个合作社并成了2.36万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民成为公社社员。这场人民公社化运动助长了本来就很激烈的农村“大跃进”狂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七里营刘庄村支书史来贺的做法引导下,七里营的干部带领群众淤地治碱、平沙造田,硬是把盐碱洼地改造成了“一麦一稻”的旱涝保收田。到上世纪80年代,七里营就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造就了‘人民公社’的七里营没有被‘历史’所束缚,而是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七里营镇党委书记梁常运谈起今天七里营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头时说。

  从麦棉间作,菜棉、瓜棉套种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解决了农民温饱之后开始必须发展工业。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七里营就开始了办工业的尝试。

  奶牛场、造纸厂、生物制药厂……七里营的工业不断地滚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造纸、机械为主的多产业互补的工业体系,造就了刘庄华星制药、新亚龙泉造纸、四达振动、花洋漆包线等骨干企业。

  发展不是埋头苦干,而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梁常运说:“七里营先进典型多、劳动模范多,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这是七里营镇独特的政治优势。我们采取开展先进村帮助后进村的方式,走共同富裕道路。如刘庄村带七里营五村、南新庄带曹庄、西阳兴村。龙泉村优质羊基地带动周围500多户农民通过养羊走上富裕路。”

  江苏金谷集团老板说:“我们来这里投资,最看重的就是‘七里营’这个品牌和众多先进、模范营造出来的独有环境。”

  “2005年10月底,七里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分别达到36.2亿元、10.9亿元和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9%、72.6%和85.7%,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首位。其中财政收入全市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全市第一……”梁常运用数字和排名证实了七里营经济发展的实力。

  如今步入七里营,村村柏油路相通,家家用上自来水,住宅宽敞明亮,楼房鳞次栉比,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洋溢着积极、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气象。

  富裕后的七里营镇加大了科教、卫生、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贫困者衣食无缺的总体目标。记者看到,在这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在节日、休闲时节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没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人们讲文明、讲礼貌,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去年视察七里营镇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新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把七里营镇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梁常运告诉记者。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碧水蓝天

  七里营镇的农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粮棉双高产而闻名;如今七里营镇的农业,更是一派勃勃生机。

  “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信息进万家、节水灌溉工程、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这些词不时从七里营人的嘴里迸出来。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泉高效农业观光园区、肉牛饲养园区为主的3大园区;以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为主的3大基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子产业化基地、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基地……这是七里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成果。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生产发展,更要环境优美,七里营人站得高。

  造纸、制药这些产业在为七里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在一些村庄,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为保护家园,七里营在河南首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口号,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并把治污的“利剑”直指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先后关停不合格的造纸厂39家,减轻了造纸废水的污染压力;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镇有33个村完成了新村规划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全镇公路里程达到100多公里,形成三横五纵、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 title="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发旅游建设,形成以刘庄、毛主席视察田、龙泉“三点一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线路。”七里营将继续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

  七里营大事记

  1982年,七里营人民公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1月7日,挂了25年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悄悄地被摘下,静静地放入了历史浩卷里,七里营撤社建乡。

  1984年,全乡基本实现了土地承包到户。

  1996年2月18日,经济的发展使七里营更上一层楼,撤乡建镇。

  点评

  坚持经济发展

  是七里营的主旋律

  农村“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理想化了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延续了25年,农村的“一大二公三纯”式的穷过渡也搞了20多年……作为“人民公社”滥觞之地的“七里营”,在曲折中,本能地对冒进的“人民公社”机制进行了“修正”, “按劳分配”,“生活资料永远归社员所有”,允许社员私人养殖家禽家畜……20多年里仍在七里营潜行:畜牧业在发展,兴修水利平沙治碱、粮棉以双高产而闻名于全国,农机化在进步,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今日的七里营更是一派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近50年的历史,七里营里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强音。

  七里营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发展首先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从七里营的经验来看,至少在三方面是先进的。一是坚持以工兴农。七里营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七里营又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5%,到2005年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七里营与科研单位联合,在新科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用新科技成果培育了多个品种的高产作物,连年获得农业丰收。三是生产组织化,先进的生产组织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又一个要求,七里营坚持推进产业化经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工作才能有发展的基础。□王鸿善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