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记者杨平 张磊 通讯员刘紫荣

重病的郑邦清在病床上坚持创作建东花鼓戏。

郑邦清的病房里堆着厚厚的书稿。
“下乡的官人来歇脚,进城的客人来喂马……”眼睛微闭,头随节律轻摇,瘦削的脸上泛起一丝陶醉的笑容。5日,秭归县第二医院的一间病房,重病的民俗专家郑邦清在病床上坚持创作建东花鼓戏。“郑老师,实在是没办法打了,换一只手吧。”护士一阵为难。“再用热水焐焐看。”郑邦清坚持着说。自肝硬化入院以来,郑邦清每天打点滴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左手背上,针眼一个又一个。“他就是犟,左手都打烂了,就是不让换手打。”老伴王合菊心疼地说。正说着,郑邦清身子一侧,拿起纸笔,记下刚刚酝酿好的唱词。他吃力地直起上身,落笔时,颤颤巍巍。为了坚持创作建东花鼓戏,郑邦清从来不让医生打右手。两只截然不同的手放在一起,看得让人心酸。
一沓沓厚厚的书稿在病房随处可见,儿子郑承志正在校对打印出的书稿。“已经是三校了,估计近期就可以出版。”郑承志说,“《三峡秭归风俗》(下卷)共16万字,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父亲在病床上整理的。”
与这位63岁的退休教师接触中,他说的最多的话是:“不敢停啊,我现在是在跟时间,跟生命赛跑!”
郑邦清自小痴迷于民俗文化,几十年来,他竭力收集民俗故事、花鼓剧本等,或者挨家挨户地串门打听,或者和乡亲们一起劳动体会。在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发黄的老剧本和早期的手抄本。
63年的人生历程里,郑邦清将民俗文化融入到生命之中。他不辞劳苦地工作,将鲜活精彩又不为外人知的秭归民俗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几十年的心血汇聚,郑邦清整理和创作了《西陵峡明珠——香溪》、《陈天皇覆灭记》、《三峡秭归风物传说》、《三峡秭归风俗》(上卷)、《秭归建东花鼓戏》等多部民俗著作。目前,郑邦清最大的心愿就是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大全——秭归卷》。
有人说,是郑邦清“复活”了秭归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了秭归。郑邦清却说,是秭归文化“复活”了我,让我有了一个无限的诗意的生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