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7月>>本页       
【研究与交流】新闻调控的灵敏信号灯 ………………………陈永和 徐蟾桂


(2006-08-02 15:24:48)

  --析《总编辑评报》  
陈永和 徐蟾桂(新闻前哨编辑部 武汉 430077)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是新闻调控的灵敏“信号灯”:采编人员看到“绿灯”,会从中发现值得花功夫的报道题材和方向;面对“黄灯”,会对同质化、价值小的报道刹车;如果看到的是“红灯”,则知道这是令行禁止的。依据“信号灯”发出的不同信号,采编人员及时进退,调整思路,把握轻重缓急,生产出合格的、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一、《评报》源于四大需要
     《评报》自2005年9月起,至今年5月底,已发38篇,平均每周1篇。见解新颖,文笔简约。
     传媒界有个共识:报业集团的总编辑是所属全部媒体新闻生产与传播一线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总调度,肩负着“首席责任”。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认为,《评报》问世源于四大需要。
     (一)参与新闻实践的需要。
     媒体职能赋予总编辑手握两支笔,一支是“红笔”,用来删改作品,对传播内容进行总把关,确保舆论导向始终沿着健康轨道运行;另一支是“蓝笔”,用来参与新闻实践,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新闻专业的科学眼光对新闻进行评点”。空口说不行,付诸文字的《评报》就管用。这叫做“记者亮作品,总编亮观点”,相互“碰撞”,闪耀火花,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总编辑的“红笔”是令人服气的,几乎天天见其功力。此仅举一例:2005年9月22日,江作苏总编辑在《标题应该有新鲜点和情感点》一文中说:“今日一版见报稿件中有三条是经我改了标题的:头版头条,见报题为《科技功臣喜获嘉奖 俞正声罗清泉等颁奖祝贺》,原题为《我省隆重召开科技奖励大会 俞正声出席 罗清泉讲话》;一版中头,见报题为《代表你们向老师鞠个躬》(通讯),原题为《向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园丁致谢 俞正声罗清泉等看望慰问教师》(消息)……”
     为何要改标题呢?江总说:“出发点就是,新闻标题应该有新鲜点和情感点。头条原题是直接采用会议名称,把新闻点湮没在了普通的会议之中,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原题也太冷淡,没有情感。改后的标题,把‘科技功臣喜获嘉奖’这一核心内容提炼了出来,突出表达,而且用了褒义词‘功臣’,用了带有情感的词组‘喜获’,标题的感染力也就强了。”
     总编辑用“蓝笔”更多,38篇《评报》占有七成,意在以一种较超脱的方式参与 新闻实践、指导新闻实践。2005年9月22日,《评报》刊出《大力培养记者判断能力》,文章说:9月7日湖北日报一版头条《创造世界水利建设移民纪录 三峡库区搬迁安置移民突破百万》,这是本报独家发表的消息。消息的价值要靠各媒体记者自己去判断。这就要求记者“出入其里”、“幻化其外”、“拿捏准确”。这12个字,不正是文章所蕴含的要义之所在吗?
     (二)评点新闻作品的需要。
     新闻生产是典型的动态生产,随机性很强,不可预见性很多,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报纸每天遇到的事物也是新的。这就需要用新鲜意见对报纸每天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随机进行评点,《评报》正好适应之。而所有评点,皆是看报抒臆,有感而论,是对新闻规律从不太明晰的感悟到较为准确把握的升华。
     2006年5月19日《评报》刊出《正义的压力应该有》,是“用新鲜意见评点新闻,把握新闻规律”的范例。文章说,5月9日采前会上报了一条线索,武汉当天要查处用剥皮猪肉经化学原料加工的冒牌卤牛肉。虽然当天版面紧张,湖北日报还是下决心发在一版。为何?媒体理所应当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必须用好合法性压力,形成道义上和舆论上对非正义行为的压力。没有压力,正义不彰,公信难立。当然,要提高运用压力的本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宜。
     总编辑喜新求新,普通记者、编辑、部主任才喜新求新,报纸也才谈得上出新。浏览38篇《评报》,几乎篇篇见新,这是对创新的无声引导。
     (三)聚合思维成果的需要。
     记者采写作品,通常是以分散的个别劳动为特征的,这就需要有一种“粘合剂”来聚合新闻,《评报》正好是一种新闻“粘合剂”。它可以对个别思维劳动的成果从媒体聚合角度进行再认识,把握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让个别实践与群体意志、个人收获与报纸需求实现最大化。
     党报如何借鉴市民报重视民生新闻的长处,又避免过于零碎杂乱之不足?新闻聚合就是从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两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年春节期间,湖北日报首次开设“春节记者返乡手记”专栏,2006年2月5日《评报》以《亲民是报纸的切入点》为发端,及时把“记者的个别劳动,通过新闻版面聚合,形成节日新闻报道新亮点”这一新理念传导给新闻同仁。之后,这种用“粘合剂”聚合而成的新闻,时常闪现于读者的视野之中。
     (四)提供快捷服务的需要。
     媒体的总编辑肩负着两种职责:新闻生产一线的总指挥;全体编辑记者的服务员。那么,服务员的职责如何体现呢?江作苏总编辑认为,除了调查研究、多出主意、个别交谈等传统服务方式之外,还需要创新出低成本、高效率、运作便利的方式提供服务,借此将总编辑们的所思所想所言,及时传递给每个采编人员,融入他们的思维和行动之中。以《评报》形式出现的“走廊文化”,正合总编辑们为记者编辑服务之意。它又好比“新闻快餐”,既能解饥解渴,又可增添新闻能量。
     平心而论,总编辑们不可能经常一对一面对面地与每个编辑、记者切磋新闻话题,但《评报》却好比是每个人的良师益友,你我他都可以在心里与其交谈,亦可以阅后与同仁探讨,更可以在实践中尝试。如2006年5月9日《评报》中的《报纸要提供动态画卷》,可以说是不见面的教学服务。总编辑以湖北日报当日一版头条《武汉开发区展现动态画卷》为引子,启发大家如何把握好报纸的时态功能和表述功能,并鲜明指出:我们有时自觉不自觉地把文件的时态和表述功能直接移植到新闻稿,使新闻稿充满一种暮气。社会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单位庆祝自己的生日,或举行某种纪念活动……但作为媒体,则不能简单地站在当事者立场,把“祝寿”作为新闻稿的角度。须知,读者想知道的是动态新闻,而不是“祝寿式”的颂词。
     关于新闻业务、新闻学术、新闻理论等,《评报》均有涉猎,是典型的新闻业内的短评,适宜新闻快节奏、高速度运转的职业特点。《评报》张贴于评报栏,匆匆间阅看,分分钟读完,篇篇留印象 。
    
     二、《评报》的四大特色
     《评报》大体上为集团的“新闻周评”,具备四大鲜明特色:针对性强、启示性强、切磋性强、理论性强。
     (一)针对性强,绝无空谈。
     总编辑们每天摄取海量的信息,怎么能不引发许多感想、思考,或者是抑制不住的兴奋,甚至包括焦虑呢?因此,每篇《评报》都是站在全局高度评价作品、人物、事情、现象、问题,全是有的放矢,绝无空谈。
     2006年5月19日的《湖北日报》,只见一版当日新闻荟萃,如:《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 19日凌晨4时开始浇筑》、《“东风天龙”重卡诞生》等。为此,同日《评报》刊出《一版有7条当日新闻,好》。文章说,“敢于把‘昨日’标在稿件的开头,这是记者的真本事,也是值班总编辑精心追求时效的结果……时效要‘提速’,快采、快写、快发,这三快必须环环相扣,本身就是一种质量,是新闻品质保鲜的需求,是纸面媒体必须自觉做好的大事”。
     (二) 启示性强,阅必受益。
     新闻思维的差异是与不同新闻人所处的不同位置相关联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认识规律。记者与编辑、记者与主任、主任与总编辑,因为所担负职责不同,所处角度不同,必然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新闻的认识有所不同,这是完全正常的。认识论的一般规律还告诉我们,思维平台高低通常决定人们的认识高低。具体而言,因为总编辑们站在媒体平台的最高处,居高声远,视野开阔,所以他们的思考多数情况下是胜人一筹的。
     只要你细心品读每篇《评报》,你会觉得篇篇有新意,篇篇给人以启示,再比对实践,必有收获。
     请看2006年5月19日《评报》刊出的《把材料还原为事实》。文章说,哪怕记者再有本领,他本人目击到的新闻毕竟是少数,采访的大量是材料。这符合“间接知识多于直接知识”的认识规律。那么记者如何多写事件呢?文章支的高招是,要善于把材料还原为事件,办法是: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粗为细、化冷为热、化淡为浓、化无情为有情,等等。只要动动脑子,这七条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化远为近”为例。2005年10月4日《评报》刊出《越接近越好》,是很能启发人的。9月28日湖北日报报道《全国首次个税听证会响起“湖北声音”》。新闻发生在北京,是个全国性的新闻题材,省报如何拉近距离?记者在消息中写了这么一句:“下午5时,记者与许建军连线,他感慨颇深……”原来,许建军是全国人大听证会上湖北惟一的代表,聪明的记者打个电话采访,就把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与我们身边的湖北紧紧连在了一起。“远新闻”不就化为“近新闻”了吗?
     (三)切磋性强,平等商榷。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不少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非红即黑、非对即错,而是相互交融、难分伯仲、尚未定论,所以《评报》时常本着研讨、切磋、商榷的目的,就某些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以平等态度,进行学术性点评,以期引起大家关注,逐步统一认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2006年4月18日《评报》:《副刊完全可以离生活更近些》,进行了有较强学术性的研讨点评。文章说,“今天报纸开了一个先例——文学副刊《东湖》与一版联动——一版发了消息《两位泰斗60年缔就杏林佳话》,10版发了报告文学《两位医学泰斗的师生情》,把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裘法祖与‘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医学家吴孟超之间延续60年的深厚师生情谊,以平实的笔调,丰富的细节,非常感人地表现出来”。总编辑的观点是:“副刊的时效性本来较弱,但不等于不要时效……今天副刊刊登的报告文学,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思路。生活非常丰富,生活中的人物非常感人,我们完全可以用文学形式加以反映,既可扩大视野,也为读者提供审美快感和阅读的愉悦感。”
     (四)理论性强,指导实践。
     业内人士认为,不重视新闻理论研究的总编辑不是高明的总编辑。笔者认真阅读了全部《评报》后发现,其中60%以上的文章具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
     如:2006年5月19日《正义的压力应该有》,论述了“必须用好合法性压力,这是新闻学者研究媒体特性得出的一个结论”;2006年5月11日《报纸要提供动态画卷》,告诫我们要牢记早年周恩来提倡的“为公益传讯”,而不能充当部门传声筒的新闻理念;2006年3月22日《不拘一格选头条》,提出了“人民生活的天地有多宽阔,我们选择头条的思路就应该有多宽阔”的见解;2006年3月8日《细节体现责任》,对编辑的匠心作了细腻的阐述:“乾坤之大与草芥之细,都精心运作到位”,“一针之乱会导致一绣之毁”;2006年2月5日《大气和细节不矛盾》,则端出了党报既可以“保持大气磅礴的气势,更要注重细节打理”的竞争策略。如此等等,确实是很精彩的论文选题,同时,对新闻实践也会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