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7月>>本页       
【新闻奖评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媒介拓展……………………曹 芬 谌达军


(2006-08-02 15:20:37)


    
曹 芬 谌达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生 430074)
    
     一、国家应加强对农村大众媒介设施的投入
     农村媒介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政府应以国家财政投资加强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频道资源,让广大农民兄弟收听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居民已经在经济上落后了,不能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再贫困了。不然,“知识鸿沟”的存在会更进一步拉开他们与城市居民的多层面差距,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村村通”工程就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媒介设施投入项目。1998年—2000年的三年间,各级政府共投资16.2亿元,在10万余个通电的行政村接通了广播电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传播环境,使7000余万农村居民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早闻鸡叫,晚闻狗咬,无事睡觉”的生活习惯。①
     “村村通”在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致富门路、高新科技、先进文化知识,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心头,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激发起他们创造新生活的热情。浙江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认为“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政府应该将公共服务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贴身服务于‘三农’。”②经过一个多月的考查,他提出了“十张网”服务“新农村”的策略,其中第三条就是构筑信息网,即通过升级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搞好城乡广播电视网和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让农民得到与城市同样的信息服务。
    
     二、媒体要多听农民意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看到,最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关于农村、农业的报道明显增多,算得上“报纸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但本来应该是“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大都发自城市,很少有来自农村基层的声音。2月21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七、二十八条规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由此看来,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农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是农村受众的一致呼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要知道中国有8亿农民,就有8亿个“脑库”,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摸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传媒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
    
     三、农村受众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传媒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就巨大,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客观实际同样影响了新闻媒介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美国科技评估署发现,“能够策略地运用信息和传播设施的群体,与不能这样做的群体之问,差距将会加大。甚至,最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人,恰恰是那些传播新科技被认为能改善他们生存境遇的人:穷人,教育程度低的人,与技术隔绝的人,以及挣扎着生存的小企业”。③
     加强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使农村受众学会从大众传媒获取有用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重视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对无论是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众传媒在现代农村中的作用都是极其显著的。
    
     四、转换报道视角展现全新的农民形象
     稍稍留意会发现,农民在传媒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这时他们多是被批评的对象。他们的愚昧,他们的顽固,经常成为报道批评的焦点。很多娱乐节目也拿他们“开涮”,例如今年春晚中的小品《跟着媳妇当保姆》和《说事儿》,前者将农民演绎成狡黠自私、心胸狭窄的“愚民”,后者则将企图写书的农村老太太嘲弄成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知道有多少城里人为此笑痛了肚子,满足了优越感,然而,却是狠狠将农民“涮了一把”。二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在以往的“三农”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或场景,农民工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被无理克扣,有关部门帮他们讨回了血汗钱,他们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向有关部门送锦旗、感谢信”……这些报道跟工作报道没有区别,主体还是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的甚至只是拿农民当“噱头”,农民工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要实现媒体与农村建设的共谋,媒体首先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转换报道视角,摘掉有色眼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缺点和不足,但在他们身上所能见到的更多的是朴实、诚恳、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新农村报道要采取平民视角,应该全面展现农民形象,赞美农民的优良品质,展现他们身上那些超出一般人经验系统的坚韧、善良和正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媒介生态环境是一个借喻,借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来比喻传播媒介与社会系统的关系。”④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大众传媒也为农村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市场信息、技术知识、文化娱乐等,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文化进步,最终实现大众传媒与农村发展的共谋。
     注释:
     ①2002年7月8日新华网报道
     ②《经济日报》,2006年3月9日
     ③[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05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④胡正荣主编:《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29页
     (编辑:陈永和)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