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7月>>本页       
【视听天地】电视新闻现场采访艺术………………………周 杰 傅静琴


(2006-08-07 10:26:45)

周 杰 傅静琴(武汉电视台 430010)

现场采访是电视现场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现场报道又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特色和优势的节目形态。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手持话筒,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现场报道不仅让观众通过荧屏看到新闻事件现场的图像,而且让观众听到现场的音响和采访对象的心声,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这就是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特殊魅力。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通过提问的方式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从而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挖掘出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事实材料。记者要报道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总是需要和人打交道,而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访问,即便是以观察为主的目击式新闻,通常也离不开访问活动。

现场采访传达的信息是多样的,一方面通过采访对象的回答,满足了新闻报道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的举止神情,起到了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的作用。当我们看到报道中的临时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躲躲闪闪、支支吾吾,有的甚至还不知是替哪个单位打工的,有的想了一会儿才说了个大概……其情其景令人叹息,更令人深思。

一、现场采访的原则

现场采访的关键在提问。记者在采访时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首要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一)问什么——提问内容与问题设计。在新闻采访中,对有些记者来说,感到最难的是不知道向现场的采访对象问什么问题,因此,在突发新闻事件现场往往问一些“你是怎么想的”之类大而空的问题。一般来说,应根据新闻报道内容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来设置问题,围绕验证“何事”、探问“何因”、寻求“何法”、了解“何议”的思路来选择提出具体的问题。

(二)怎么问——提问方式及提问原则。关于提问原则,一般在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上都有较为详细地论述,如问题要具体、问题要简明,问题要适宜,问题要问到关键点,这些原则都适用于电视现场采访。

1.问题要具体,因为现场采访时间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信息,就必须提出具体的能使采访对象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回答的问题,最忌讳提那些大而抽象的问题。

2.问题要简明,要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一下子就能听明白。有时我们在新闻记者招待会或新闻直播中,看到个别记者的提问像是一大段个人的演讲辞,不知道他究竟要问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提问太长,对方不明意图,还可能听了后头忘前头,回答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在抢险救灾、重大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现场,由于气氛紧张、人员忙乱,提问更需要一步到位,让对象一听就能随口答出来。

3.问题要适宜,就是提问要恰当得体。为此,记者必须事先做好提问准备,尽可能多地了解新闻事件及采访对象的背景,拟出一些针对性强、为群众所关心的问题。问题要适宜的含义还包括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以不同的话语方式提出合适的问题。如在一条新闻中,记者问一个老乡:“为什么这个县的水利恢复工作赶前了一步呢?”老乡哑然。对这样一个带全局性的只有领导才能回答得了的问题,要一个普通农民回答,显然是不合宜的。在一般情况下,还要注意尽量不提别人仅仅以“是”或“不”就能回答的问题。要善于设计、提出一些复合型的问题,即问题中既包含了对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又解答了“怎么样”的问题。

4.问到关键点,指提问要问到要害处。就是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验证事实、说明观点、表明态度、凸现主题必不可少的关键。特别是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往往是避重就轻,迂回躲闪,甚至答非所问,这对记者是一个严峻考验,智慧的较量。试看《焦点访谈·“罚”要依法》这期节目,其精彩的现场采访可以说为电视采访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二、现场采访的方式

现场采访主要是通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来完成的,优秀的记者无不是善于提问的高手,他们往往精通提问技巧,善于在一问一答间捕捉到主要新闻事实,完成新闻报道。

现场采访时,记者应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不同的采访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合适的问题,诸如正问法、反问法、侧问法;单刀直入式、追述提问式、移情采访式、虚心求教式,等等。

(一)单刀直入式,实际上单刀直入式与正问法是一种方式的不同称谓而己,本质上都主张应直接向采访对象正面提问。在现场采访中,只要记者拿起话筒进入镜头,事实上的新闻报道就已经开始,时间不允许你徐徐道来。报道一开始就要单刀直入,把要采访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这是采访实践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追述提问式,是指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发现了某些重要事实,但对方谈得比较笼统,这时记者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报道所需要了解的事实材料。有时候,采访对象又吐露出新内容,或对某些关键问题支支吾吾,遮遮掩掩,甚至转移话题,而这些内容又是十分有价值的,此时就应该穷追不舍,“捞”得越多越好,为深化报道奠定基础。

(三)激将反问式,即对某些一定要对方回答,而对方又不愿作答的问题,记者可采用心理刺激的方法,如故意错问、故意反问、明知故问,等等,以激发对方情绪,迫使对方不得不开口,或解释、或反驳、或答辩,这样就有助于采访对象回答出记者想要获知的信息。一个精典案例是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1972年采访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时,要他谈谈越南问题,基辛格不愿意谈。法拉奇便激将他:“很多人认为您和尼克松接受那个协议实际上是对河内的投降,对此您也不愿谈论吗?”此时,基辛格如要不反驳就等于承认了“投降”这一事实。出于无奈,他只好把对越南问题的看法和盘托出。可见激发式提问,可从另一角度把事实弄清楚。

(四)迂回提问式,指访问中出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提问时,就要放弃下面提问,也不能采用激将反问法,而要采取迂回式提问法,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这种提问方法西方有人叫“漂近法”,即先提出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敏感问题。因为有了这种过渡,访问对象会逐渐熟悉记者、解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搁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回答出记者欲知的敏感性问题。有时访问对象可能会认为自己步步设防,滴水不漏,不曾想正是因为其自负而落入了记者迂回提问的“套子”。

常说“文无定式”,其实“问亦无定式”。不要以为下面的话是“弯弯绕”,即怎样问能获取最多新闻事实就怎样问,怎样能调动采访对象就怎样问。一言以蔽之,只要能达到采访目的,且又不出格不悖理,都可以大胆尝试。比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一向以质疑风格著称,他在谈话中把质疑强化了。只有带着疑问进入,才能避免信息的单边化,使节目的内容更真实、更客观,通过质疑探询才能够展示人物的个性,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传导出真相。比如在《与神化较量》这期节目中,王志的采访对象是“刘殊威”,这位学者曾以一篇600字的短文质疑“蓝田神话”,而王志又以观众的视点,甚至以假想的“蓝田立场”向刘殊威频频发问。当王志以质疑的眼光向刘殊威发难提问时,他没想到碰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结果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像电影中的对白一样精彩。

质疑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形式。在王志身上,质疑已成为一种“超能”,他通过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用尖锐的提问深入到事件更深的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接近真相。正因为如此,王志眼镜片后面闪动着的总是冷峻的目光,沉着却毫不迟疑地掷出了一个又一个夹带着怀疑、否定甚至不信任的问题。也得益于此,他面对非典时期刚刚就任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王志发出一连串的问题: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但现在看来你这个说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制订这些措施,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所说的这些我们其实也看到了,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市民的恐惧并没有降低反而在增加。”这些问题可谓是句句锋利逼人、戳到要害。

“王志式提问”已成为一种典范,可学可仿,但仅此又是不够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我们更应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提问采访风格,这当是我们不懈地追求。

(编辑:陈永和)#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