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7月>>本页       
【新闻奖评析】新闻报道要善于披沙拣金……………………韩晓玲 王 晶


(2006-08-07 10:26:32)

韩晓玲 王 晶(湖北日报教科文部 430077)

在本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笔者一则消息《四千年前人类即与大熊猫“亲密接触”》获得二等奖。该消息仅370字,而且线索的得来也极为偶然。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活动,以及一些重要的典型报道无疑是新闻素材的“宝库”,但对记者来说可遇不可求。更多时候,记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是多如牛毛的小事件、小线索,因此要善于“披沙拣金”、善于“包装”。这样反而能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家报道。

一、要敢于下判断

在与各行各业打交道时,记者们都会获得许多信息。如果就事论事地报道,很可能流于一般;但如果结合相关知识大胆判断,并从现实意义上进行联想,往往能提高新闻报道的立意,从而赋予读者更为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四千年前人类即与大熊猫“亲密接触”》为例,笔者是在和一位考古专家交谈时,无意中捕捉到这个线索的。当时专家罗列了一大堆动物考古的例子,其中便谈到我省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了大熊猫标本。笔者结合自己具有的历史文化知识,当即敏锐地联想到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用来殉葬的动物都是和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多为猪、狗等;用野生动物殉葬,则非常罕见。大熊猫成为殉葬品,至少表明大熊猫与墓主人关系密切,或为生前喜爱之物。

于是,笔者大胆判断,这一考古发现将人类与大熊猫“亲密接触”的历史至少提前到了约4000年前。从这个角度报道,比单纯报道该墓葬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立意更高,更有人情味,新闻内涵也发掘得更为充分。

这则短消息见报后,转载率较高。文物考古专家给予好评,认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而且在把考古发现转化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把握了准确的尺度。

二、 要勤问“为什么”

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每年开展,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对新闻媒体来说,似乎已毫无亮点。于是,有关的报道一般都是“流水账”:图书馆何时何地举行了一些什么宣传活动。

然而在第15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笔者另辟蹊径,写下了《借阅超期成省图书馆“心病”》。这则不到400字的小消息,却颇有影响,本地其他媒体纷纷跟进此事。不久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5条地方新闻,湖北日报便占了两条,其中包括这则小消息。

该消息源自一个“问号”。在宣传周头4天里,省图书馆中文借阅处免收一批读者的图书借阅超期费共计993.8元。这并不是一个大数目,可按每超期一天收两毛钱算,它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这批读者借阅的图书超期时间加起来将近14年!而他们不过是读者群体中极小的一部分。

笔者进一步了解到,省图书馆1/10的读者借阅图书都超出期限,严重影响了图书流通,甚至造成图书的流失。该馆几十年来被借出未还的图书粗略估计已达上十万册。

笔者由此深有感触。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其实时常蕴藏着闪光的线索。可是,如果不勤于思考,遇事多问一点“为什么”,这些线索就会被湮没。

三、要善于“滚雪球”

有时候,从看似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较有“含金量”的线索后,还应该善于“滚雪球”,将报道逐步铺开,造成一定的声势。

今年4月,本地各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惟楚有材”一说在湖北出现的时间比湖南要早约一个半世纪。其实早在3年前,本报就率先独家披露了这一观点,并引发了不少文化界人士的讨论。

学者们的各种研究成果多不胜数,但不是每个观点都能为新闻报道所关注。当时,笔者了解到省社科院研究员邵学海在研究中发现“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地点在武昌,认为这是一条较有现实意义的好线索。于是,首先采写了一则简洁的消息《“惟楚有材”始出武昌》,披露了尚不为世人所知的这一事实。几天后,笔者继续跟进,采写消息《“惟楚有材”曾高悬武昌街头》,并配以在华中师大图书馆特藏室翻拍的一张照片:1948年上海《联合画报》上刊登的这张照片,是武昌一牌楼曾题有“惟楚有材”的见证。只不过,牌楼之肇端无人考证,而1958年因大风而倾覆后消失,从此淡出于人们的记忆。

如果报道止步于此,这条线索的新闻价值就发掘得不够。笔者拓宽了报道视野,从林巡抚笔记中的感叹,到老照片里的武昌牌楼,并结合有关的文献与传说,以一篇观察《“惟楚有材”引发的思考》尖锐地提出:“惟楚有材”这一名句本来是湖北和湖南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差一点成了湖南的“专利”,从而进一步呼吁:要善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正是在“滚雪球”中,该线索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得到了逐渐深入的凸现,并吸引了我省文化界、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编辑:徐蟾桂)

【附原文】

四千年前人类即与大熊猫“亲密接触”

本报讯 记者韩晓玲报道: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与“国宝”大熊猫有亲密的联系?昨日,省考古所副研究员武仙竹首次向记者证实:2001年,我省考古人员在秭归官庄坪遗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了大熊猫标本,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的墓葬。

该墓葬年代约在4000年前。这表明,当时人类即与大熊猫有很深厚的情感联系。目前最早可追溯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有8000年),人类即以家畜殉葬,多为猪、狗等。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用来殉葬的动物都是和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用野生动物殉葬,则非常罕见。大熊猫为何成为殉葬品,至少表明大熊猫与墓主人关系密切,或为生前喜爱之物。

依现生动物资源分布,湖北没有大熊猫,但我省境内出土大熊猫化石已不稀罕,官庄坪遗址、长阳沙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大熊猫的骨骼。

(原载《湖北日报》2005年2月21日A1版)#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