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7月>>本页       
【品德与操守】信息社会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盛 玮 史 果


(2006-08-07 10:26:32)

盛 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430079)

史 果(湖北日报出版部 430077)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者(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者,从而与传播者形成交流、互动。

事实上,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中的每个传播者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自己独特思维习惯的个体,因此他们及其所依托的媒体所呈现出的信息不仅清晰地表达着某种目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审美的等等),而且又潜在地隐藏着某些价值意义,而受众又具有对信息无穷解读的可能性,于是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受众如何提高自身在传媒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他门如何解读信息,给予正确的阐释;他们如何运用自己对信息的分析、批判和把握来影响媒体对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交流等等。

如今这个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人们每天被无数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互联网、手机短信、公交信息发布平台……各式各样的新兴传媒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天地。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即如何培养受众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成了引人关注的话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其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70余年里,该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先后增加了培养受众对媒介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使自己得到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理论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后,相关学者从翻译理论著作开始,逐步对这一理论深入研究。他们有的甚至从媒介素养的定义出发,对媒介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如林爱兵对传媒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细分,区分了传者素养、受者素养、媒介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概念;谢金文则把媒介素养分为认识大众传媒和参与大众传媒两个部分;张冠文和于健则认为媒介素养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但目前来看,国内学界对此大致达成共识:媒介素养教育一般针对的是受者。因此,把传者素养和受者素养区分开来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

可以概括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一种关涉掌握传媒知识、获取传媒技能、提升传媒素养的一种活动。它是针对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中,传媒素养的提高是传媒教育的核心目的和最终结果。

二、当前信息社会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前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将尽可能地减少媒介信息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利用媒介的水平并从中获益。

任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也必然与当时社会状况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无论在信息传播的手段、技术还是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海量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另外,以无线通讯、光纤通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的诸如手机短信等新兴小媒体也步入我们的视野。这一切使大众传播活动呈现出交互性越来越强、媒介种类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的新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交互性的增强,使普通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受众应对这种角色变化。

互联网最大的特性就是交互性强。它一改传统媒体“我传你受”的垄断局面,受众不仅能及时地反馈对某条信息的意见,甚至还可以充当信息传播中的主角,直接当上大众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日志(博客),还有几乎与互联网站相伴而生的BBS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某个网站平台,任何人或团体都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发布出来,让数以万计乃至数以亿计的受众浏览。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大多数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而忽视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即对信息本质的认知、评价、鉴别、选择能力的培养。这种认知、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受众,对所受信息的取舍、批判;另一方面还应是学生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对所传信息的鉴别、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不负责任地散布不良信息以影响他人。

(二)面对空前海量的信息,受众不再是简单地接收、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他们主动搜寻、预订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

在互联网普及前,由于技术所限,人们接受的信息远不如今天这么多。不仅如此,所接收信息的渠道也非常狭窄。人们只能在相对有限的大众传媒中选择他们所提供的更为有限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传播活动中,受众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信息生活十分单调。当时,人们更多地强调媒体、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去研究受众的需求,增强他们的“把关人”意识。但在当前,互联网的普及使空前海量的信息充斥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大众传媒交互性的增强也使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和搜寻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仅依赖于有限的“把关人”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此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应该让受众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的同时,使他们明确航向,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让他们学到如何在这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的宝藏。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恰当的方式找到他们自己真正所需,避免受无用信息干扰而浪费时间甚至误入歧途。

(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受众清楚地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更好发挥它们的长处,使自己的信息生活更便捷,便具乐趣。

科技的进步让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它们各自有什么有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利用它们让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更便利,更和谐?这些问题都应是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所关注、并加以解决的。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所以对于接受这项教育的人来说,首先就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它使普通人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让其真正享受到信息社会的便捷与乐趣。

其实,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当普通受众了解到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分辨出信息的本质从而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时,我们就不用担心人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会里无所适从,甚至隐藏某些不安定因素。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利于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当人们不再对媒体心怀神秘感,甚至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时,新闻事业必然会面临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这将会使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主动应对人们媒介素养普遍提高这一显著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让新闻事业向更高的层次不断迈进。

(编辑:徐蟾桂)#13#10


发表评论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