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黑作坊”屡打不绝,工商执法部门也有苦衷。洪山工商分局办公室一位姓容的主任说,一方面工商部门只能按照涉嫌违反无证经营的条款进行查处。对于食品黑窝点,工商部门只有经济处罚权,而这些黑窝点老板均躲在背后,经济处罚很难到位。同时,按规定,工商部门的管理权限也只是在流通环节。
据介绍,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标准仍有较大空白,目前全部525类食品,只有30余类建立了相关标准并设立准入门槛。像苕粉这样的食品国家尚无相关标准,也给监管带来了不少难题。(记者 张乐克)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乐克 苏永华)从种植红薯、初加工成红薯粉,再加工成苕粉,一直到上市销售,再到市民的餐桌上,这根“苕粉生产链”中,分别有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等五大部门“把守”。为何仍有多达14个黑窝点集体造黑心食品的事件出现?
昨日,武汉食品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婆婆”虽多,但缝隙不小。
按目前武汉的食品安全监管分工,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部门负责监管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流通环节。这些部门的权限看似环环相扣,而遇到事情,时常未对接,甚至互相踢皮球。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工商查处了青菱乡毛坦村的苕粉黑窝点,但并未及时对其予以取缔,记者咨询此事时,很多处室对此表示不解:“生产领域,不是归质监部门管吗?”
协调这几大部门的是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与监察处。该处负责人对记者称,他们“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更多时候是履行事后协调查处监管,平时还是要靠各部门独立监管。
其实,为了统筹协调涉及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机构的运作,去年9月,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该市22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昨日,该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称,在今年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中,已提出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工作机制。
“总有一种骂人的冲动” 一名有毒食品受害者的控诉
一提起去年的那个周末,市民张政民的心里就会腾地升起一股怒火:“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愤恨,那些黑心老板真令人恨之入骨。”
去年8月的一个周末之夜,湖北柴油机厂职工张政民和几个朋友一道,在汉口宝丰路一家酒店小聚,餐后,张政民的肚子好一阵剧痛。
一起聚餐的朋友们,凡是当晚吃了酒店苕粉的,都有不良反应。有几位朋友是在医院打了点滴方渡过难关。过了一天,本埠有媒体披露,该酒店的苕粉有问题。
打这以后,张政民吃东西时总是忐忑不安:那些屡有曝光、常在黑作坊生产的豆腐等豆制品不敢吃了;不能深想其生产过程的卤菜,也几乎不吃了……
“真的是搞怕了,”每每看到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张政民就止不住激动:“真想当面把制假者臭骂一通。换着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会怎样想?难道就不痛心吗?人命关天,有些人良心何在?道德何在?法律何在?”
张政民说,记得有一则报道说,美国有家食品厂因无意中一次事故,造成消费者食物中毒死亡,结果食品厂老板被判的是“三级谋杀罪”。张政民愤怒地说,“要根治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中毒事件,已经不能指望有些人还有什么道德底线了,必须依法动用重刑。”
“吃的不安全,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张问。(记者 杨向明 实习生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