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8月>>本页       
【业务研讨】记者的职业生命:新闻敏感………寿山松 王 琦 徐蟾桂(33)


(2006-08-29 08:48:53)

寿山松 王 琦(孝感日报社 432100)

徐蟾桂(新闻前哨编辑部 430077)

新闻敏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纵观今日我国之新闻(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上的新闻),虽不乏上乘之作,但仍觉得有相当一部分称不上新闻,有些勉强称其为新闻的,也不让人解渴。究其原因,还是与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有关,或曰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中还有不少同志缺乏新闻敏感。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及时、敏锐地感知和发现新闻,是记者称职与否的最基本条件。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它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自己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事物价值大小有正确判断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条件之一。”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则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力,或者说具有发现和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等蕴含的新闻价值所具有的敏锐的辨别、感知能力。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敏锐分辨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靠的就是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敏感。它是一个记者最为宝贵的素质,是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新闻敏感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泰勒说得更直接:“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新闻敏感越强,标志着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越成熟。首先,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正所谓“衣食住行非小事,喜怒哀乐皆文章”,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鼻灵不灵,新闻眼亮不亮,能不能做到“慧眼识珠”。其次,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正确地衡量新闻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进行采访与报道,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第三,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暴露在事物外部的显性线索好发现好捕捉,而那些隐性的、扑朔迷离的、甚至存在假象的线索,则要求记者用新闻敏感去拨开迷雾,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第四,新闻敏感能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地抓到重要新闻。新闻事件的发生常常是有些征兆的,只有新闻敏感强的记者才能抓住那些细微的征兆,预见到事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在事物即将发生质变或部分发生质变时抓住新闻。

那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然也包括新闻编辑),怎样才算具有了新闻敏感的素质呢?从我国的新闻实践来看,似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迅速明确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叫政治洞察力。就是说,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该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有何积极、重要的意义。这是新闻敏感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新闻记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攫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有人说,你是省报的编辑记者,就应该用省委书记、省长的视觉去发现和看待新闻;是市报的编辑记者,就应该用市委书记、市长的视觉去发现和看待新闻。这种说法尽管要求过高,但确实有些道理。党报的编辑记者不妨按此要求试试,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能迅速估量出它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新闻是写给人看的,一则新闻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西方记者和新闻学者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新闻敏感首要一点,就是指记者能够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西方新闻界在对新闻事实趣味性的认识上是有区别的:西方新闻界认为,新闻事实趣味性的大小是衡量新闻价值高低的第一要素,所以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很多新闻报道如《猫接受百万遗产》等因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而显得媚俗;我们倡导的则是健康、高尚的趣味,新奇不猎奇,有趣不庸俗,如《经济学家赶集》、《副总理验锅》等新闻,就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积极意义,令人思索、回味。我们常讲新闻要坚持正确导向。这有个前提:必须让读者爱看。如果你写的新闻大多数读者都不愿意看,你导谁的向去?

--透过一般现象去挖掘深藏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藉锐利的新闻眼,着力攫取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重要内容。对此,要求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整个事件,发掘其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时,记者还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新闻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新闻追踪能力,能够正确运用逆向思维。例如,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先生有次去太原采访冯玉祥,刚进山西大饭店,就发现冯玉祥的几个重要部下在赌博,眼前的现象让徐铸成迅速做出判断:冯玉祥不在太原。因为他熟悉冯玉祥治军极严:不准赌博、不准喝酒、不准讨小老婆。部下公然敢在司令部里赌博,说明冯玉祥一定外出了。徐铸成跟踪采访,果然挖掘出一则轰动性新闻:冯玉祥悄悄离开太原,找阎锡山拟定“联合倒蒋”计划去了。

--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属同一性质、且题材都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全摆在面前,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或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则会将这些事实进行认真比较,从中鉴别出“含金量最高”的新闻事实予以报道。1989年1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外宾。人民日报记者孙毅在采访中突然听到小平同志郑重宣布:“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他意识到:一个历史伟人即将告别正式国务活动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采访结束后,孙毅立即请示编辑部领导同意,打破“惯例”以《难忘的时刻》为题,用特写的形式将这一历史场面勾画出来。《难忘的时刻》淡化会见内容,突出小平同志将正式告别他60多年政治生涯的场景,读来亲切感人。应该说,作为一个外事报道记者,孙毅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更应该说,和他一同采访的其他媒体的记者却没有拿出类似《难忘的时刻》这样的成功之作,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缺乏新闻敏感而与眼皮底下的重大新闻失之交臂的事并非罕见。孙毅抓住了机会,说明他有新闻敏感,别具慧眼。后来,《难忘的时刻》被评为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

--在对事物发展过程充分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作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气质,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一些新闻事实尚未成熟,在客观世界中一时还没有形成原型,这些事实构成的元素却已经存在,敏感的记者在对这些事实构成的元素进行充分调查和科学分析后,就能从思想上建立起一些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基本的环链模型。这样,当一个事件略现端倪的时候,凭藉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投入相关的智力,这个记者便可以顺着这一环链推测出事物的下一环链,直至结局,从而有把握地对事物做出科学的预见。在西方,预测性新闻已成为日益时髦的新闻体裁,且预测的内容日趋庞杂,范围日趋广阔,受众的注意力与预测性新闻的关系也日趋密切。在我国,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预测性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当然,这种体裁的新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决不能主观臆断、无事生非。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应城农民杨小运说: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原载《孝感报》),就是一篇预测性新闻的佳作。其一,杨小运责任田里的稻子虽丰收在即,但到底能产多少粮食、有没有2万斤卖给国家,是个未知数;其二,即使杨小运真的卖给国家2万斤粮食,谁能卖给他当时属紧俏计划商品的永久牌自行车,也是个未知数。正因为这两个主件都是未知数,接到稿子的编辑将其丢到了废纸篓,后在社领导的过问下,此稿才重见天日。稿子发出后,当时的应城县委、县政府立即做出回应,承诺只要杨小运卖给国家这么多粮食,就奖售给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后来通过《人民日报》转发,消息传到了上海永久自行车厂,该厂也立即做出反应,表示凡应城农民只要超卖万斤粮,都由该厂提供自行车奖售。最后结局非常圆满,连外国媒体都报道了此事,一时被新闻届称为新闻“冲击波”。

--善于在旧闻中发掘新闻。新闻讲究独家报道,讲究“首发”,然而并不反对对一些已过时的旧闻进行深度发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称作“勇敢”,那么后来吃螃蟹的人,在吃法上有所创新且被人们广泛接受,同样会被人称道。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这种条件下的读者,对新闻的满足不仅停留在新闻人物或事件的显性意义上,还想了解同一新闻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事实上,我们很多很受读者欢迎的期刊,正是靠对已见诸媒体的新闻随后进行深度发掘来打动读者的。旧闻往往具有新闻价值的空间,关键靠有良好新闻敏感的记者去挖掘、去开拓那些还没有被人注意的新闻的隐性价值。如2004年4月8日《河北日报》的《为了保卫63个孩子的生命安全,郭钗勇斗歹徒壮烈牺牲》这篇被称为“轰动新闻”的作品,就是在其他媒体报道之后作深度发掘的。当时的报道角度是公安机关迅速破获一起杀人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4年2月27日,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年仅27岁的女护士郭钗送儿子到她姐姐郭妥办的私立幼儿园,在到达幼儿园一楼大厅时遭遇歹徒。歹徒扬言要把幼儿园的孩子全部杀死。为了保护楼上63个孩子的生命,郭钗赤手空拳与手持利斧的歹徒搏斗十多分钟。楼上的孩子保住了,而郭钗却身中30余斧壮烈牺牲,她年仅4岁的儿子也惨死于歹徒的斧下。“快去报警,保护好楼上的孩子”成为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然而,英雄形象并未从英雄壮举发生后就光芒四射,而是被“她是为保护她姐姐开的幼儿园里的孩子”这团迷雾遮盖着。有人说她的行为不能定为见义勇为行为。事隔一个多月后,《河北日报》记者才接触到这个线索。记者以他高度的敏感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结果,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值得在全社会宣传的英雄事迹。《河北日报》报道后,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全国20余家媒体作了转载转播。随后,郭钗被追授“社会治安勇士”、“河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同时荣获2004年“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拨付2万元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把郭钗拟定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表彰人选。英雄形象终于光芒四射了。试想,当时如果记者没有对这一“旧闻”线索保持高度敏感的神经,不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成功的报道,那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会被埋没,一个大仁大爱的英雄就会无声无息。

(编辑:肖曜)#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