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8月>>本页       
【业务研讨】地市报稿源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周 军(48)


(2006-08-29 08:48:51)

周 军(荆州日报社 43400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一名编辑要精心把自己的版面打造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可读性,很强的指导性,就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大量优质稿件。

目前,省级以上媒体,特别是中央一级大报,因具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众多优势,每天都有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大量来稿。充足的稿源为他们办好报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完全可以从成千上万的来稿中,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精心挑选出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鲜活珍品,打造自己的名牌版面。然而,地市一级的报纸就没有这种优越性,他们经常“闹稿荒”,他们的编辑、老总常常为“明天头版发什么、综合新闻登什么”着急,也常常为避免报纸“开天窗”绞尽脑汁。

据了解,目前多数地市报每天出八个对开版。这些版面每天必须有70-80篇可用稿件、六万字左右的文字材料作保证,才能确保报纸的正常运转。如此巨大的发稿量,单靠报社专业记者的力量很难达到,于是,依靠社会来稿、群众来稿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群众来稿来自基层,紧贴生活,内容广泛,反映的都是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如果他们每天能给报纸提供大量新鲜“活鱼”,既解决了地市报稿源的严重不足,又大大提高报纸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但是这个良好期望与实际相差较远。现在不少地市报每天收到的来稿是:情况好时一天40篇左右,平时多数时间,有时一天收到20多篇,有时只能收到10多篇,节假日则更少。这些来稿不但数量有限,而且质量较低,内容单一,信息量少,很多是一厂一村的生产经营、工作总结之类,能够见报的寥寥无几。为了解决“稿荒”问题,一些精明的编辑组版时不得不依托上网,或用照片填空,或用书画充数,或剪辑外报及新华社通稿代替。这样虽然可以把版面填满,不开“天窗”,但长此以往,带来的却是报纸质量下降,读者不喜爱。

地市报为何稿源紧缺、质量低?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一是地市一级行政地域不大,管辖县市不多,人口数量有限,因而向地市报写稿的群体大大低于向中央和省级媒体写稿的群体;二是地市级农村和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低于城市,读书、看报、写稿的人群也明显低于城市;三是地市报发行量有限,覆盖面不大,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先进传媒的出现,其巨大功能和影响力使得许多通讯员和业余作者纷纷把主攻目标转向中央、省级及现代新型传媒,而渐渐冷落和忽视了地市报。从主观上讲:一是地市报专业记者队伍亟待加强。近些年,地市报采编队伍人员变动较大。随着一些老记者退休或半退休(改做行政后勤等),专业记者青黄不接。而名牌大学新闻、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又两眼紧盯待遇丰厚的省级及以上大媒体,不愿走进地市报;即使有些人进入了地市报,但随着在实践中的摔打,业务能力的增强,翅膀稍硬,不少也“飞”向了省级及以上的媒体。这样,为解燃眉之急,一些地市报不得不从社会上招聘部分“合同记者”,而这些“合同记者”因为是临时工,没有住房,福利、医保,包括工资、奖金等低于正式记者,往往工作不很安心,有的干不了多久就“跳槽”离去,使得记者队伍很不稳定。二是业余通讯员队伍急待培训提高。过去,地市报为解决稿源紧缺,在城镇、乡村、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业余通讯员队伍,这些业余通讯员召之即来,来之能写,电话一约,所需稿件很快送到编辑部,有的还把上稿量纳入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现在因多种原因,一些地市通讯员队伍早已有名无实,有的报道组已经散伙,有的骨干通讯员因提拔、调动,通讯员队伍后继无人,发往报社的稿件越来越少,下基层组稿、约稿十分困难。三是地市报通联、群众工作亟待跟上。以前,一些地市报群众工作、通联工作非常活跃,老百姓常把报纸比作“娘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都向报社反映,许多单位则把报纸比作“不见面的老师”,经常向报社提供信息,发寄大量内参和简报,从而为地市报提供取之不尽的来信来稿。 如今,这个优良传统在一些地市报已经失传,群众、通联工作变得可有可无。

报纸一旦脱离群众和基层,不但会失去大量有新闻价值的来信来稿,而且会变成新闻宣传上的“瞎子”和“聋子”,直接影响宣传效果。

充足的稿源是办好地市报的前提,稿件的优劣是地市报兴衰成败的关键。地市报要从稿源缺、质量低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筋壮骨”。

第一,强化地市报记者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记者队伍。一些地市报“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报社领导应把最优秀的“笔杆子”充实和加强记者部,鼓励他们积极施展才华,为办好地市报建功立业。对中青年记者和刚走上记者岗位的“新鲜血液”,要抓紧从两个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一是思想素质。不断用先进思想和理论武装他们,教育他们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到永远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恪尽职守,勤奋写作;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定期对中青年记者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写作经验、请名家名师讲课、学习和分析优秀获奖作品、在记者中开展群众性评稿评报和业务“练兵”等多种形式,把每一个记者都培养成消息、通讯、言论、特写等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使之成为办好地市报的顶梁柱。

第二,尽快完善骨干通讯员网络,建设一支庞大的业余通讯员队伍。一些老报人都记得:过去一些地市,群众性写稿投稿活动十分踊跃,报社每天收到大量来稿,经常用不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是,许多机关、学校、乡镇、企事业单位都建有业余通讯组。通讯组组织落实,通讯员落实,写稿任务和奖励制度落实,大家热情很高,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为地市报写稿送稿。报纸一到基层,人们争相传阅,反响强烈。如今,这个优良传统虽然在部分地方已经丧失,但完全可以重新恢复并加以创新。如松滋市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将乡镇、市直单位的通讯员骨干组成市委中心报道组,定期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近期宣传要点,交流写作心得、体会,邀请专家对通讯员进行业务培训辅导,不断提高骨干通讯员的业务水平。将全市的宣传力量整合一体,打整体战,既畅通了宣传网络,又便于突出宣传重点。

第三,加强编辑部的报道策划工作。编辑部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活、市民关注的热点,确定一段时间的报道重点,组织记者开展深度报道。去年,在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不久,松滋市为外出打工人员建立“流动支部”的作法被中央级媒体刊出,新华社配发三篇深度报道,本报开辟“松滋经验大家谈”,针对松滋市的先进经验,以言论、新闻、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立体报道,既解决了缺稿问题,丰富了版面,又使报道内容更为厚重,成为每天报纸的亮点。

第三,改进通联工作,多方调动群众写稿积极性。目前,各地市报都设有群工部(又称通联部)。群工部不能仅满足收收发发、寄寄稿费、评评报纸、处理日常事务。一个出色、高效的群工部,在发动群众积极写稿、参与办报、提高报道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他应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工部每天都要接待上访群众,最了解基层实际和百姓疾苦,掌握当前社会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最清楚当前报纸宣传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将这些信息和新闻线索迅即汇总,上报老总和编辑部,将能大大提高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广大业余通讯员而言,群工部应是他们温暖的“娘家”。地市所有业余骨干通讯员,群工部同志心里应有一本“账”,每年除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辅导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外,更要主动和他们交朋友,熟悉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疾苦,关注他们的冷暖,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困难。群工部这些工作真正做到家了,必将大大激发广大业余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地市报来信来稿必将出现“柳暗花明”的喜人局面。

(编辑:徐蟾桂)#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