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8月>>本页       
【多媒体论坛】名人博客是与非……………………崔逾瑜 周 芳 程 涛(89)


(2006-08-29 08:48:49)

崔逾瑜 周 芳(湖北日报特稿部 430077)

程 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生 430074)

2005年,互联网被深深地打下了“博客”的烙印,从全球到中国,无不舞动着博客的身影,怪不得有人称2005年是“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网页,自2002年被“舶”到中国后,很快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了。从中文第一博客网站“博客中国”,到新浪、网易、搜狐、雅虎等门户网站争相开设“博客社区”、“部落”、“搜索日志”等频道,现在连高高在上的人民网也开通了“强国博客”。博客,博出了江湖。

再看看以下令人咋舌的数据。据百度网站调查,2005年,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博客站点达3682万,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平均每个博客有约2.3个站点。另据“传媒蓝皮书”《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博客数量将突破6000万,明年将接近1个亿。

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名人博客”:闾丘露薇、吴小莉、余秋雨、梁晓声、冯骥才、刘醒龙、徐静蕾、李冰冰、李宇春……每一个都是大众仰视的名流,他们“亲自”留在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轻而易举地受到了网友的关注与追捧。对大众网友而言,又多了一个窥视名人“私密”、触摸名人“凡人情愫”的渠道。

名人博客,独领风骚

(一)名人博客推动了博客的普及与多元化发展。

在国外,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争取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在一些事件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导致国会启动了对克林顿的弹劾程序;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并且让博客们获得了采访权;2004年,印度博客们在海啸中收集的救济行动信息和失踪人口信息同样很出色;2005年伦敦“七七”爆炸事件,伦敦市民首次获得信息的出处以及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依然是博客。

但在我国,博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比较陌生,博客的发展也相对单调。名人博客的出现,不仅使博客构成中增加了文坛、体坛、娱乐圈、政界、商界等方面的明星、名家这一族,更是在巨大的名人效应下推动了博客走近更多人的眼帘。名人扎堆写博客,打破平民、学生垄断博客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广泛的趋势,加快了博客向主流市场迈进的步伐,使更多专业人士、社会精英有望突破心理障碍书写、阅读博客。

(二)名人博客实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跨越。

名人博客的开辟,已经在非政治信息的发布上,向传统媒体下了挑战书。大家关注名人博客,其实关注的就是名人本身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想。因此,名人的很多动态信息最先都是通过博客传出来的,如张靓影签约华谊兄弟、韩寒宣布收回《毒》等三本书的版权,余华、陆天明等作家大谈创作体会等等,都是绕过了传统的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将声明转交媒体发表的“弯路”。

对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李双龙表示,如果将博客视为媒体的一种,那么名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动态,显然更为快捷,甚至较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与可信度。博客界人士认为,在我国实现全民博客之后,尤其是声音、影像博客的服务普及后,至少在不涉及政治的突发事件中,博客的迅速与真实感会将大批公众视线从传统媒体拖走。

(三)名人博客的繁荣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博客,原意是网络日志,其最基本内涵包括了个人网络权利的诉求、个人网络空间的表达和个人网络身份的塑造。

尽管博客尊重个性,但博客并非纯正的私人心情日记,即使是隐私,也会变成公开的秘密。博客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连接,要传播,要成为宣传和扩散的最快捷径,特别是对于名人而言,博客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的特性,并非简单的“思想的自留地”,博客上关于名人及名人周遭的一切都是公众共享的信息资源。

网络时代,博客书写代表着一种前卫的“自媒体”形态,尽管它还不是成熟的自媒体形态,还没有独立的自媒体运行模式,还受到很多不同媒体的挤压,却已经表达了未来自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性;经由文字、影像、音乐、移动等多媒体博客表现形式,正在完成自媒体多方面技术与内容的完善;尽管它还没有被当代媒体承认,却显现了个人出版发行言论自由、进行广泛交流互动、进行商业化操作运行,以及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模式。

名人博客,纷争不断

(一) 名人博客抖“隐私”、摆擂台,骂声不断,战火纷飞。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曾表示,写博客的人大体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自娱自乐型,另一种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制造”社会影响。

对于后一种人来说,写博客就如同网络中的“真人秀”。而名人们刷刷上阵,使得这样的博客“真人秀”点击率飙升。事实上,正是名人博客的负面效应、娱乐时代的“真人秀”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剧烈碰撞,以及中文博客网站的“监管真空”等等,共同催生了“博客战争”的强大冲击波。

2006年,持续高温的“名人博客热”演变成“名人是非热”。先是红极一时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与童年伙伴汪洋因博客之争欲对簿公堂;再是畅销书作家韩寒公开在博客上与文学评论家白烨叫板,导致后者博客关闭,随后,又与作家陆天明、导演陆川、音乐人高晓松继续在博客上唾沫四溅,口诛笔伐;昔日同窗在博客中大曝央视名主持周涛的两段婚史,并指周涛“本来像小龙女一样清纯得不沾一丝世俗尘埃,可现在的她却像林青霞一样唯豪门是从”;还有, 洪晃在博客上公然大揭前夫陈凯歌之短,梁永斌在博客上贬低蔡琴,声称“一个偶像在心中破灭”……

博客的兴起,源于人们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思路来表达自己。但博客中充斥的攻击、谩骂、贬损,却让许多人对这一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产生了反感。

(二) 名人博客内容贫乏枯燥,疑为“博客废墟”。

博客的真谛,是自由、平等、原创、多元。博客的内核,决定了博客的价值是内容而非作者。例如,木子美因为博客成名,不是因为她首先是名人使得大家去看她的博客,而是她的内容吸引了大家去看,所以她成了名人。

不可否认,尽管名人博客的点击率是因为名人而非因为内容,尽管不少名人也有很不错的文笔,但名份终究要靠内质来支撑。当其他媒体对他们趋之若鹜时,当他们为躲避镁光灯而苦恼时,当应接不暇的社会活动让他们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时……名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耕耘他们的博客,即使静一时也坚持不了长久,要奉献有价值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最可怕的是,相当多名人博客的初衷,并不是表达思想给人以思考和感悟,而只是一种自身的形象广告。

好的内容是博客之魂。如果名人博客就撑个门面,因为繁忙而让他人代笔,或者根本就是发些照片或记些流水帐,贫乏枯燥,久而久之,名人博客的路将会越走越窄,沦为“博客废墟”。真正有生命力的博客,是那些奉献精彩内容的博客,是那些有思想的博客,是那些继续发扬博客自由、平等、原创、多元精神的博客,而非空洞的名不符实的“名片”博客。

(三) 商业利益,归名人还是归博客网站?

大打“名人牌”的新浪博客,充分运用自身的巨大流量和名人的超强人气,造就了新浪名人博客无人能敌的红火现象,也成就了点击率过4000万的世界冠军“老徐博客”。就在大家惊喜地看到名人博客背后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并打算开始摘桃子时,却突然发现,以老徐为代表的名人博客们同新浪之间的分歧悄然出现了。

新浪希望,通过吸引广告投放或开发增值业务等方式,对名人博客的商业价值进行更深入发掘。当然,作为博客平台的提供商与服务商,理应获取商业收益。

然而,有一些名人却表示,不能接受自己放在新浪上的博客被新浪进行商业化运作,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博客上突然弹出花花绿绿的广告窗口。但更多的名人表示,并不反对博客商业化,但收益应该归博客本人,而非新浪。

在多数人眼里,商业利益全部归名人或者全部归新浪都有些说不过去,起码应共同分享。可事实却要复杂得多。首先,名人与新浪对待博客的动机及价值诉求并不一致,新浪看重的是商业价值,名人则希望博客能有助于其从事的主体事业的发展,两者的愿望不相冲突,才具备利益分成的前提;其次,每个名人的立场与期望值都不一样,新浪必须同一个个的名人博客进行单独谈判,这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再次,名人在社会中是稀缺资源,必定也有许多博客网站正对名人猛抛橄榄枝,一旦名人同新浪谈判破裂撤离新浪,名人博客受损的程度远远小于新浪。

看来,博客与网站之间的利益分割究竟怎样才能让双方笑逐颜开,还需要一些时日,还需要一些探索,才能见点眉目。

(编辑:陈永和)#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