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8月>>本页       
【业务研讨】“编辑意识”新思考……………………………………朱桂莲(45)


(2006-08-29 08:48:38)

朱桂莲(武汉晚报 430010)

目前在很多报社,编辑实际上扮演的是导演角色,编辑就是某一个版的总导演,从稿件选择,文字修改,差错纠正,标题制作,直至版面包装,几乎全是编辑这个“总导演”一手完成,是编辑将一个具体作品、具体版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其中,编辑面临着多种考验,需要拥有多种通关能力,比如:眼光要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预见稿件的效果与影响力;要有较高的文字取舍能力,版面统筹能力,把关能力;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美学素养,其要求几乎是全方位的。

编辑工作如此繁复与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做一个新型的、优秀的新闻编辑,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编辑务必强化四种意识:编辑主导意识、独家编发意识、稿件质疑意识以及版面舒适意识。

一、 编辑主导意识

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当了多年编辑,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似乎一直没怎么弄清楚。比如报纸该登什么样的稿子?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发了!有时,编辑发了一篇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说法不一,各执一词。那么,“公理”何在?我想,这需要从读者心理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首先,编辑选发的稿件应该是读者“很想知道”的。比如“神六”在空中要逗遛好几天,能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安全返回着陆地?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怎么样等等,这些都是读者很想知道的事。对于这些问题,武汉晚报很有针对性地刊发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十四问”,很及时地抢出了“神六”着陆号外,是对读者“很想知道的事”交出的一份比较完美的答卷。

编辑除了刊登读者“很想知道的事”以外,还应编发读者“应该知道”的内容。比如对于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考前家长、学生应注意哪些备考问题,包括饮食、交通、复习等等,报纸都应该及时让读者知道,为读者服务。

与读者“很想知道”和“应该知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编辑不应选发“已经知道”的稿件。比如夏天来了,记者如果老是写一些“多吃西瓜对身体有好处”之类的报道,就无异于炒现饭。

当然,编辑要真正把好这一关,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与记者很好地沟通。但无论如何,以读者为本位,主动地研究读者、“迎合”读者,满足大多数读者对稿件的喜好,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编辑应该具有的一以贯之的意识。编辑主导意识应该体现在编辑有意识地引导记者写稿,通过版面对稿件大小、轻重、取舍的处理,旗帜鲜明地张扬编辑的发稿取向和版面思想,从而真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编辑既要顾及信息量,又要考虑记者写稿不容易,把版面弄得满满堂堂,却平平淡淡。结果,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起码不讨读者的好。

二、 独家编发意识

这里所说的独家编发,是指新闻编辑对新闻稿件的一种“独家发现”。

现在,我们有些报纸,一方面在口头上提倡记者采写独家新闻,另一方面却在机制上鼓励僵化的趋同。比如,很多新闻编辑都害怕“漏稿”,生怕别人刊发了,自己没有发,生怕因漏稿而受到批评,受到处罚。因此,争取“不漏稿”便往往成为编辑的第一要务。其实,发现独家新闻,选择独家新闻,更需要有求异思维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和创造性。一个优秀的编辑,绝不仅仅是不会“漏稿”,也不仅仅是只会编“通稿”,而更应该有善于发现、善于编辑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独家新闻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操作。

目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趋同化战略(你有我也有,所谓不漏稿);一是差异化战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特色)。而实践证明:趋同化战略在竞争中是难以取胜的,取胜的希望和突破口是差异化战略。比如,目前报业市场上比较有实力的《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等,均以其不可替代的个性特色雄踞一方。因为读者愿意掏钱购买的,往往是有不同报道的、有个性的而不是有共性的报纸。读者的心理不是趋同,而是求异。

因此,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善于独家发现,善于从众多的新闻稿中,很敏感地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那一篇”,显得尤其可贵,它需要编辑具有高度的独家编发意识。例如:2006年4月3日,武汉一家报纸的中国新闻版独家编发了关注度很高的“金丝植入去皱美容真相”,披露了这一新型的欺骗顾客的美容手法,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相反,我们看报,经常会发现一些有意味的稿子,却被编辑处理成了几十个字的简讯;或者稿子根本入不了编辑的“法眼”,成为漏网之鱼。这就说明编辑的“眼水”有问题,编辑独家编发有价值的新闻意识不够。而好的独家新闻发不出来、发得不妥,无疑是对新闻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记者作品的糟蹋,记者就有理由抱怨:“给我发稿权!”

《齐鲁晚报》总编辑郝克远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不怕记者没稿子,就怕编辑有框子。他认为报纸要想创新,编辑必须觉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想编辑不拘一格地选稿、用稿,应该是其核心。不拘一格地选稿,就是编辑要有独家编发的胆量,独家编发的意识。记者最怕的,就是编辑戴着陈旧的“有色眼镜”,张扬狭隘的“个人喜好”。

三、 稿件质疑意识

编辑要把好稿子的质量关,或者说要想保护自己,必须有敏锐的质疑个性,能发现和解决报道中的问题。比如新闻的主要事实交代得清不清,数据前后对不对,有无可疑之处等等。只有编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费点心思,报纸出来后才能少一些“为什么”,少一些问题与遗憾。

编辑应特别注意慎发匿名消息稿。有些稿件缺乏真实性和科学依据,稿件中常有“有关专家认为”、“据调查”等含糊不清、指代不明的词句,对此类稿子编辑最好是慎用或不用。

匿名消息存在着相当多的隐患。虽然有时是出于需要,但它同时也是一些懒惰记者的拐杖。首先,对于匿名消息,读者对于其可信度往往表示怀疑。“某官员说”、“某领导说”,这些模糊的字眼不仅使报道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有时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曾有一个记者写了篇关于武昌沙湖果批市场将整体搬迁的消息,由于采访不到位,“某某某”的意见交代不明,导致稿件失真,影响恶劣。所以,编辑决不能过度放纵记者使用匿名消息。

由匿名消息引发的虚假新闻,在西方一些报纸中也不少见。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库克编造的有关吸毒男童的报道。该文曾获普利策奖,但后来发现记者编造了整篇报道,包括那些生动的引语。

编辑决不能放过任何一篇“内容可疑”的稿件,在这方面我们的报纸也有过教训。一家报纸不久前刊发了一篇“女大学生捡馒头吃”的失真报道,影响很坏。其实只要编辑当时稍稍留心,脑子里问个“为什么?”“这是真的吗?”就很容易发现稿件的漏洞,避免差错的发生。

2002年《北京青年报》编采分离时,对编辑的职责作了这样的描述:“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执行人,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对版面的质量负责。”显然,编辑应该是使报纸避免差错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优秀的编辑对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都会提出质疑,因为他们懂得他们所怀疑的,也是读者所怀疑的。

四、 版面舒适意识

一般而言,内容决定形式,但有时形式也决定内容,尤其在报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当内容没有明显高下之分时,形式更加重要,编辑对此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版面革新”的浪潮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这场几乎席卷全国的的版面革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报纸在版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于是,我们看到了浓墨重彩、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看到了成功“瘦身”、纤细挺拔的《南方日报》,看到了全部橙色彩印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些报纸的引领下,很多报纸也争先恐后地尝试着版面革新。但报纸“版面革新”,是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编辑切忌走向极端,走入设计误区。

其一,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形成“泡沫版面”。“泡沫版面”对于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形式与内容脱节,甚至以牺牲新闻的信息含金量为代价,大量使用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虚张声势,造成版面资源的极大浪费,让读者有一种故弄玄虚、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

其二,版面导向性缺失。有的编辑对于版面元素的运用非常随意,缺乏应有的理性。如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不幸遭遇人为纵火,伤亡惨重,编辑在编排这一新闻的版面时,在颜色的选择上应尽量使用黑、白、灰,以表达肃穆、凝重的视觉效果。但一家报纸在《夺命大火惨惊韩国》的整版报道中,却大面积使用鲜亮刺目的橙色作为底色。橙色代表幸福、富裕。显然,版面语言有失严肃性,妨碍了报纸内容和思想的表达,给读者以错误的导向。

其三,版面艺术性的缺失。有的版面过分“求新求异”,对读者进行“视觉轰炸”。文章滥铺底网,或者反阴色块过多过大,整个版面像个“大花脸”,使读者看起来很吃力,图形式而损伤了内容。

版面编排的基本原则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版面设计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烘托与解释;不是为了引起一时的轰动,而是让读者感到亲切舒适;不是只看同事的表情,更要注意读者的反应。

总之,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执行人,而创新是高度个性化和独创性的表现,是闪烁个体思想火花的“自由创造”,报纸版面从选稿、编稿,到组版,应全方位地体现出编辑的一种原创意识、创新意识。编辑的各种理念、创造性智慧应渗透于其中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之中。有道是“稿子三分写七分编”,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同样一篇稿子,有N种处理方法,其差别在于有无创新意识。编辑的主导意识决定着报纸的面貌,决定着报纸最终的质量与风格。

(编辑:陈永和)

中国联通推出手机广告

据《新华网》7月13日报道:中国联通12日全面推出手机广告,利用移动网络资源向其1.3亿多手机用户提供广告信息服务。目前主要通过以WAP技术访问互联网、短信、语音和预先置入四种方式提供广告业务。

联通手机广告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定向营销。如果部分用户不需要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互动方式取消,联通还将避免发布垃圾广告和不良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丁俊杰教授认为,手机广告使新媒体营销从理论层面转移到业务层面。对众多厂商来说,手机将成为商家与用户定向、及时、互动的信息传播新载体;对手机用户来说,可以对广告自主选择,并及时获得广告信息。手机广告有很大发展潜力。#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