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回忆录》(15)

(2006-09-19 08:13:58)

发现电影的美妙

电影开始投拍了。演员阵容中,除我之外,其他人都是原“满映”的本地演员。在重庆时,只接触过来自上海的电影人,当时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老“满映”还有这么多经验丰富的中国人,他们大都在这里土生土长,熟悉东北人民的生活。过去在日本人统治的时代,他们的表演没有主动权,只是日本导演指挥棒下的木偶。突然一下我们中国人当家作主了,大家除了一起讨论剧本,还共同关心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录音、美术的全面设计,这些关外同行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

演员中,只有我一个“外乡人”,大伙更是为我出谋划策,设计服装、道具,想得细致极了。我呢,也坦率地向他们交底:自己拍电影没有经验,希望他们随时带带我。像我跑向镜头时常踩不准“点”,演表哥的王人路、演爷爷的浦克总是带动着我。还有演爸爸的朱文顺、演妈妈的莽依萍、演游击队长高大汉的周凋,他们穿上农民服装,淳朴、憨厚的样子和当地的乡亲别无二致。就连演日本鬼子的方化、李林,也表演得真实可信,不像有些电影和舞台上那样脸谱化。他们说起台词来也非常口语化,富有乡土气息。我适应他们的语调,也不由得带上点东北味儿,拍片时居然有人以为我就是东北人呢。浦克(爷爷)、朱文顺(爸爸)、莽依萍(妈妈)、王人路(表哥),还有我———我们这一家子往炕上一坐,围着炕桌吃饭、喝酒,生活极了。把我这夹生的人挤进去,也成一锅。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集体参与创作的群策群力,从一开始就把剧本吃透了,人物关系明确,人物形象清晰,所以实拍时场景秩序无论怎么前后颠倒,我心里对角色的定位及其情节发展的曲线,一点也不会搞错。

参加拍摄《松花江上》,我改变了六年前对电影的那一点偏见,发现电影不同于话剧的那些特点,却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首先是演员可以观看自己的表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检验,以取得更加准确的判断;再有就是可以为表现同一个场景备用几组镜头,提供给导演、剪辑进行反复推敲,最后达到一个整体效果。对我这次从舞台转向银幕的过渡实践,还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对照:舞台强调人的肢体语言,而在银幕上,镜头对人物面部细节的要求可要远远高于舞台。

拍完《松花江上》,我真是感到电影艺术的美妙。它要求导演、演员、摄影、美工、照明、录音、化妆、服装、道具、音乐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去追求大家一致认同的艺术目标。这一次的电影表演,使我对“美”这个美学家们说起来很抽象的概念,有了自己的定义和立场。

明日请看:被困在“国军”的防护圈内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