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维博 实习生 尹攀 宋晶晶

用计算机研究语言
网络之上,“顶”字用得最俏,“粉丝”不是吃食而是“FANS(追崇者)”,“偶像”不是赞美而是“令人作呕的对象”……上周,华中师大网络媒体中心公布的这一网络语言调查还表明:新世纪以来网络语言飞快涌现,但自去年起,其增长速度已减缓。
您可能很难想到,牵头这项调查的,却是一名42岁的女教授。她就是该中心副主任何婷婷,华师大第一个学计算机出身的语言学博士。
为了这项调查,何婷婷教授带着20多位硕士研究生,花了半年多时间研究。他们对近6年来的网络新闻、网络文学进行搜集、监测与统计分析,下载了清华、浙大等7所高校2000年以来的170万个BBS网页,一共整理了869个常用网络用语,并绘出部分网络语言的流行曲线。
一位学计算机出身的教授,为何会对网络语言产生兴趣?何婷婷说,选择语言研究是一次偶然机会。1999年,华中师大语言学系教授李宇明首次招计算机语言博士。用计算机研究语言,这在当时还是件新鲜事,但许多理科学生都不看中这个方向。刚从武大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的何婷婷,却试着报了名,结果一下子被选中。
交叉学科的经历,让何婷婷获得更多机会。短短几年来,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际合作等十多个重点项目。何婷婷说:“两种不同学科的结合,让我能够很好地处理计算机和语言方面的各种问题,也让我同时获得了中国科学界的‘奥林匹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潜心绘制“网语排行榜”
今年5月份,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其中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部分,便是何婷婷和她的学生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一。
记者从该排行榜上看到,网民发帖、跟帖经常用的“顶”(支持)字位居第一位,其出现频率为23.02%,也就是说网民每说5个字,就有一个是“顶”。一些曾被各种媒体反复引用的“大虾”(大侠)、“菜鸟”(笨蛋)等却排名靠后。
何婷婷介绍说,根据该中心的调查,网络上常用汉字使用数为9793个,比平面媒体汉字使用多了1568个。同时,BBS上标点、符号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
“网络交流缺失日常交往中的表情、服装、动作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因此“ding(顶)”、“LZ”(楼主)、“ddd”(顶顶顶)、“555”(呜呜呜)及QQ、MSN提供的表情符号的使用便非常频繁。”
何婷婷说,同一意义的词也常有多种书写形式。比如说“哥哥”可表示为“GG”,也可为“gg”;“感谢”可为“39”、“3X”、“3Q”等形式,“再见”可为“88”、“886”、“3166”等,伤心悲切可为“555”、“呜呜呜”等。这些独特生动的表达方式,反映了网民的个性和联想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何婷婷说,有些网络语言生命力并不强,出现得快也消失得快,目前已有60多个网语退出使用。
铁杆“网民”通宵上网
研究网络语言是一件烦琐而细致的工作。何婷婷说,为了监测网络语言,她每天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用专门的监测软件,搜索浏览各类网页。经常要从几千页的信息中搜索某一个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些意义不明确的词汇还需手工搜索。
“研究是枯燥的,但同时也很快乐。研究就好像是在欣赏自己,当成果出来了,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何婷婷说,为了搜集资料,她和学生经常要通宵上网,是铁杆的“网民”。
除了上网外,何每天还要与全国各地网友联系,搜集信息。“一位广东网友李先生发邮件告诉我,网络语言‘酱紫’不仅有‘这样子’的意思,还有‘是什么”的意思,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何婷婷说,在她的网友资料库里,这类“义务信息员”已达数百个。
教授也是“超女”迷
在网络语言中,“超女”使用较频繁,而何婷婷本人也是一名“超女”的“粉丝”。她说,去年“超女”总决赛的时候,她正在北京参加一个专家会议,只好发短信,给自己欣赏的“超女”纪敏佳投上一票。“我看‘超女’比赛,主要是一种娱乐和欣赏的心态。”
“闲暇时,我也会上一下QQ,跟老同学聊聊天,偶尔还写写自己的博客。”何婷婷说,研究网络语言,让她成了一个“爱玩”、“会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