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报道  中部财经  中部招商  中部数据  领导话中部   专家视点  关注中部  专题活动  中部崛起论坛 
       

     中部创新工程
     ………………………………
        背景 为什么要实施 
        总体思路 战略思路
        战略重点 对策建议 
        联动机制 重点布局

 

 回顾历史
………………………………
[1889]

   张之洞赴任督湖广
   新政施中部鄂振兴
[1890]
   中部崛起工业先行
   钢铁枪炮纺织俱兴
[……]
[2002]

   中部发展话前景
[2003]
   东部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
   中部怎么办?
[2004] 
 
   “崛起”二字动春雷 
[2005]
    ……

 
  字体:【  
首页>>中部崛起>>中部背景>>本页       
 
合肥与皖江之间的选择


(2006-09-22 15:04:39)

随着皖江开发的推进,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动越来越紧密。

 

  皖江开发,既能带动皖南皖北的联动发展,又能实现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但也面临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如何处理省会合肥的发展与皖江开发的关系?“东向”接轨长三角的路径如何选择?“借道”南京,融入空间距离更近的南京都市圈,是否就算与长三角接轨了呢?

 

  皖江开发有了“新行动纲领”

 

  关于皖江,似乎可以先从一个人说起。

 

  刘文,一个出生于芜湖、喝着江水、听着汽笛声长大的安徽人,一个年少时总是喜欢和同学到长江边畅谈人生与理想的安徽人,一个对长江有着无比眷恋和深厚情怀的安徽人。20年前,当他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宿舍里收看央视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时候,他或许并没有想到,日后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再说长江》的总制片、总编导。

 

  “20年前,皖江八百里没有一座大桥,我们当时在江边最常见的就是过江的渡轮。”《再说长江》对八百里皖江的部分沿岸进行航拍时,从空中传回的画面让刘文震惊了。“我当时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还在,但很多东西都是新的。”

 

  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安徽人,刘文的感慨,不难理解。20年,整个国家在变,皖江两岸怎么可能没有变化呢?

 

  不过,在不少安徽人看来,皖江的变化还不算大,发展也不算快。“与上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差呈进一步扩大之势。”

 

  未来的20年,皖江流域或许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中部崛起的号角声中,八百里皖江,承载着太多的期待与梦想。

 

  今年6月底,当地媒体报道说,经历两年多的编制过程后,《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终于出台。这份44页的文件,是安徽省从19907月作出“开发皖江”重大决策以来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在总结过去16年发展成就的同时,对新一轮皖江开发作出系统性的部署,成为新一轮皖江开发的“行动纲领”。

 

  8月中旬,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在黄山召开的中部地区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透露,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将重点规划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

 

  其实,这一点,早在今年4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意见》指出,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尽管此前曾提出过“皖江城市经济带”、“沿江现代化城市群”等,但从能够查阅到的资料看,正式提出“皖江城市带”还是第一次。

 

  开发皖江,意在“东向”

 

  皖江,长江流经安徽省的416公里,故有“八百里皖江”之说。

 

  不过,据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说,相对于长江上游的“川江”、长江中游的“荆江”而言,“皖江”的概念以前并不十分明确,不是学术上认可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荆江以下统称“长江中下游”,南京以下又称“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即长三角地区。

 

  当然,学者指出,皖江开发作为一个战略,也是可以成立的。因为皖江处于长江下游的干流,区位非常重要,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皖江沿岸的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等,也都是安徽省的经济重镇。

 

  与东边的邻居江苏一样,安徽也被长江一分为二,即皖南和皖北。相对而言,皖南的沿江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皖江以北,淮河又将皖北地区一分为二,即淮南和淮北。长江流经安徽和江苏的距离差不多,因此,在江苏,也经常能听到“八百里沿江”的说法。20036月,江苏省决定启动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3年后的今天,打造“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早在19907月,也就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两个多月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此后,安徽省又先后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建立了皖江地区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制度,这些对于推动开发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马鞍山召开加快皖江开发开放座谈会,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会议。徐长乐也在受邀之列,他饶有兴趣地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主要观点是:开发皖江,对于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对安徽来说,“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已经成为全省性的战略。安徽尽管地处中国的中部,但它居中靠东,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承东启西,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安徽加入长三角的硬件条件越来越硬,首先有长江,其次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这些都把安徽和长三角紧紧连在一起。

 

  安徽决策者的想法是,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使本省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通过融入,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加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发展能力。

 

  有专家指出,某种程度上,皖江开发对于安徽的意义,比沿江开发对于江苏的意义更加重要。毕竟,江苏的经济中心在苏南,也就是沿沪宁线一带,这是江苏经济的发展轴。尽管安徽人总喜欢将皖江边的“马芜铜”比之于江苏的“苏锡常”,但事实上,苏锡常都不在江边。因此,江苏沿江开发重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江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而皖江开发对于安徽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合肥与皖江之间的选择

 

  准确地说,1990年还不是皖江开发的起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曹有挥说,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就提出了“一线两点”,“一线”就是沿江,“两点”是合肥与黄山。

 

  然而,有学者认为,一直以来,安徽在合肥与皖江之间游移不定。曹有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还是力图把经济重心放在合肥。

 

  曹有挥是《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项目负责人。他透露,这份规划纲要一开始不是这个题目,而是《安徽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他说,安徽在启动新一轮沿江开发时,也曾把合肥纳入“沿江”的范围,但实际上,合肥不靠大江大河。这意味着,发展大工业,尤其是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合肥有很多“先天不足”,一些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产业就难以发展起来。“后来,考虑到省会经济圈,就把合肥拿掉了,最后入围的城市是8个。”

 

  曹有挥说,他领衔的这份《纲要》(送审稿)中明确,沿江开发的规划范围是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8市及所辖29县(市)。这一区域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3%;2005年末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当然,皖江开发的核心地区还是马、芜、铜、宜(安庆),这4个城市最具活力,发展基础较好,总体上处于安徽的第一方阵。”

 

  “是把省会做大做强,形成一个经济圈,还是依托皖江打造一个经济带,这是一个战略选择,也是一个根本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他认为,尽管安徽很早就提出“皖江开发”,但实际上,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一直都不明朗。“现在又提出了皖江城市带的问题,能否真正进行战略调整,这要下很大决心。”

 

  专家认为,如果把皖江开发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那么,在资源配置上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生产要素往哪里走,资金向哪里投。“要下这个决心不大容易!”王一鸣说。

 

  如今,“皖江城市带”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了,《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出台了,王一鸣所说的“根本问题”是否还是个问题?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又将如何推动?

 

  安徽省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傲兰认为,将安徽长江沿线城市组成皖江城市带,潜力巨大。从实力上来看,四大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实力较强,而皖江城市带实力较弱。因此,目前皖江城市带相关城市应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提高竞争力。

 

  而有学者提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中缺少省会城市的“发动机”。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省会的行政力量会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毛汉英坚持认为,合肥应该加入到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成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也认为合肥应加入皖江城市带,与芜湖、安庆形成大三角关系。

 

  看来,在合肥与皖江城市带的问题上,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不过,王一鸣强调,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必须与长三角融为一体,尤其是在产业上,要与长三角联动,成为长三角制造业体系的一部分。他说,没有工业化的推动,城市带也难以形成,这方面,芜湖和马鞍山就是比较好的例证。“首先是立足于提升这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不要为城市化而城市化。”

 

  融入长三角,是否需要“借道”南京

 

  726日,《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讨论稿)》研讨会在江苏南京落幕。参加研讨的苏皖两方代表均表示,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4城市已经明确纳入南京都市圈。而《纲要》的总执笔、南京市建委研究室主任陆玉龙大胆预测,到2010年,现有的“南京都市圈”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为“宁合都市圈”。

 

  陆玉龙说,早在几年前,安徽这四座城市就与江苏的南京、扬州、镇江、淮安共商构建南京都市圈问题。此次被写入《纲要》,直接标志着它们已明确被纳入南京都市圈规划。“对于是否加入南京都市圈规划,安徽受邀4市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热情。”

 

  参加上述研讨会的学者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能纳入南京都市圈规划,对于安徽诸多城市来说,实际上可以成为“借道”融入长三角的一种方式。

 

  确实,从2003年以来,先后有10座城市申请加入长三角,其中就包括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不过,直到现在,这10座城市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在长三角“俱乐部”的大门外排队。他们得到的答复是:长三角近期“不考虑扩容,待机再议”。

 

  对目前仍在长三角的大门外排队的安徽城市来说,把一步分成两步走,先加入空间距离更近的南京都市圈,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皖江城市带“应该属于南京都市圈”,而不大可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多年以前,这位宏观经济专家就提出,中国将会形成九大都市圈,其中就包括南京都市圈。他认为,南京与上海相距300公里,应该形成两个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大可能成为上海都市圈的一部分,这两个地区应该是各自独立的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目前由江苏的4个城市和安徽的4个城市构成的南京都市圈,“是一个合理的结构”。

 

  王建说,实际上,安徽这几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接受南京都市圈的影响和辐射。无论生产要素还是市场,它们与南京之间的联系都很紧密。从工业经济的角度分析,产品到南京的运输成本显然低于到上海,运输成本低,自然更有竞争力。“或许,20年后,合肥都市圈也发展起来了。但在目前这个阶段,皖江城市带一定是附属于南京都市圈的。”

 

  但是,也有学者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甚至针锋相对,比如徐长乐。“皖江开发,眼光要长远一些,不要因为南京都市圈的开发,就把眼光停留在南京都市圈的层面。”他说,在长三角这个整体中,南京毕竟只是副中心,或者说是“第二层面”的都市圈。“第一层面”的都市圈是什么?当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

 

  徐长乐认为,皖江开发,眼光除了瞄准南京都市圈之外,更重要的是瞄准上海,加强与上海的互动,与上海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他认为,上海与安徽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形成战略联盟。

 

  “融入南京都市圈,没有错。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加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这是战术与战略的关系。如果仅仅围绕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来谋划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难有大的作为。”徐长乐的话听上去有些尖锐。他同时强调,应当着眼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整体联动。“从经济地理上讲,将安徽这些城市纳入长三角,是有道理的。有人提出,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统称为‘泛长三角’,这也并不过分。因为,学理上将长三角的定义为‘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

 

  长三角究竟应不应该有两大都市圈比肩而立?皖江城市带应该与谁走得更近?这些问题或许还会争论下去。不过,通过皖江开发,既能带动皖南皖北的联动发展,同时又能实现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这一点大概毋庸置疑。因此,建设皖江城市带,对于安徽而言,对于中部崛起战略而言,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从这一点来说,八百里皖江值得安徽期待。担当安徽在中部崛起的使命与重任,皖江城市带责无旁贷。

 

不知道若干年后,央视“长江”系列纪录片是否还会续拍。如果有的话,到那时候,那个身处异乡的安徽人刘文,在看到皖江的画面之后,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图片报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