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视频新闻

 


姓 名:


  

关于我省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之一

 

省人民政府:

最近,我们就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的、突出的政策性问题到江西赣州进行了学习考察,并赴省直有关部门和襄樊、十堰、老河口、谷城、房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座谈,现将我省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关于规划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俗话说:“未雨绸缪”、“三思而后行”。因此,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龙头、是开端、是第一步的原则。

现在大家建设新农村的劲头很足,行动很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盲目行动,有的地方甚至一哄而上,根本没什么规划;有的是边规划,边行动,说什么没有现存经验,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有的把规划当成可有可无,规划与行动脱节;还有的是“规划是可变的,行动是不变的”,规划朝令夕改。在制定规划中,我们认为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都要有规划,各级规划要有侧重点。中央、省、市、县(市)、乡(镇)、村这六级都要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市级以上政府的规划要侧重于宏观指导,大的奋斗目标明确、总体安排清楚;县(市)级以下的规划则要具体细致,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有具体的时间部署,有具体的行动要求。在各级规划中,重点在县(市),具体在乡(镇),各村要有各村的实施办法。

二是模式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确定,不能强求统一。现在许多地方都是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外省、外市、外县去学习。我省有一个市,就是由市里主要领导同志带队,组织县(市)主要负责人以及市直机关的负责同志,一出去就是几十人,跑几个省(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学现象、学表面,拿一本经验,带一套图纸,弄一个模式回来交差了事。结果就出现照搬、照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方案。不排除外出学习,但一定要从别人最本质、最受用的东西学起,有针对性的学,学以致用;外出的人员要精,选择的对象要准,拿回来的经验要受用。

三是新农村建设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阶段性目标。究竟要用多长的时间?多数地方不明确,有的是说十到十五年;有的说同小康社会建设期同步;有的说用不着那么长,有个三年五载就可以完成;也有的说遥遥无期,别的国家用了三、五十年,我们起码也得上百年。不同的说法实质上反映出不同的思潮,也说明对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的偏差。我们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不少于五十年的时间,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有的快些,有的慢些,有的简单些,有的复杂些,所以不能齐步走,不能要求统一的时间,但制定规划既要有各自的总体时间部署,还要有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要求。

四是建设新农村的范围是指整个农村,不是某部分农村。现在出现有一种说法,建设新农村是先进地方的事,是交通方便、公路边、铁路边农村的事,是领导能看得到的地方的事。当然这种认识同我们过去历次搞农村运动选点有关,同样与这次选新农村建设试点也有关。在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时,一要从整个农村出发,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点,以便试点经验在广大农村都有推广价值,使试点的经验更有生命力;二要明确这次建设新农村是整个农村的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

五是试点面的选择,优惠条件的确定要适度。这既是点上关心的问题,更是面上关心的问题。据反映,目前正在进行的“百镇千村”活动,在点的选择上存在面窄,代表性不强;富地方多,穷地方少;给的政策多,给的实惠多,担心将来在面上难以推广,甚至担心拉大差距,增加了难度,丧失了信心。按大多数同志反映,选试点大体上要按现有行政村6-7%的比例,由“各县自报,逐级汇总,省里决定”这个程序进行,而且对所选的试点,省、市、县要各办各的试点,不宜重复;对点上给一点优惠政策,给一点实惠支持是应该的。但要在面上推广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设新农村不能以点代面,应逐年增加、逐年扩大试点面。

六是试点是否成功,要按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由群众验收。所到之处普遍反映现在所办的试点多为领导指定的,是否成功要严格按中央定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由农民自己验收。不能只靠少数领导定调,办点的部门和人员,只有办点的责任,没有验收的权利。

二、关于突破口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中央已经明确,就是五句话,二十个字。从中不难看出,五条都重要,究竟从哪里入手,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是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许多地方的经验也的确如此:江西赣州就是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他们这个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全国各地纷纷派团前往学习取经。我省谷城建设新农村亦是以“一建四改”为突破口,即建沼气,改灶、改水、改厕、改猪圈,因村制宜,科学规划,示范引导,分批推进。这个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被称之为谷城“五山模式”。

因此,以什么为突破口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有一个固定模式,应因地制宜,从调查地方看有这么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从发展生产入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让农民从发展生产中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机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根本。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生产发展不起来,这些问题都难以解决。

二是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让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能享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建设成果。有的地方搞“一建三改”,有的搞“五改五通”。这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最现实,最能调动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亦是最容易受到社会关注,从而得到社会支持的一大壮举。

三是从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的实际问题入手,建立起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从而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途径,促进团结互助,乡风文明,和谐农村建设。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模式各有长处,各个地方可以从中选择,亦可以另行探索更切合实际的其它模式。基本的一条就是让农民自觉自愿的、实事求是的选择。要坚持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增加新的债务;不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样板工程、政绩工程;不搞一个模式、一哄而起、一阵风;不包办代替、强迫命令、一刀切。

三、关于资金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这已在全党全国形成共识。据十堰等地算帐,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基础设施一项人均需要投入1700元以上,户均投入在8000—1万元左右,村均投入在100万元以上。资金从何而来,如何使用,怎样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了加大对建设新农村的投入,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多予,两个倾斜,三个高于,四个加强”,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于“多予”;公共财政的覆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等基础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目前在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方面,我们认为应防止和克服这么几个倾向:

一是“等靠要”的思想。特别是一部分困难地区反映较多,他们认为这些年对国家贡献较大,这次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国家扛大头,更多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多输血,多造血。

二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思想。拉债扯债搞建设,造成新的债务,增加农民负担。主要是农村基层干部反映较多,他们认为搞城镇建设大头是国家财政安排或者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我们农村要建设只有靠借钱。

三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钱不办事”。这种反映较为普遍,认为搞新农村建设上面总是要给钱的,给多少钱我们就办多少事,“钱多多办事,钱少少办事,没钱不办事”,把筹资的任务完全推到国家方面。

四是埋怨情绪。有的地方反映,上头安排项目总少不了要下面配套,事实上现在是“中央和省级的资金是实的,县市的资金是虚的,乡村的资金是空的”。他们主张在建设新农村投入方面,最好能分清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投资比例。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建设新农村,我们认为当前要处理好这么几个关系:

(一)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在投入上亦应该明确这个关系。建设新农村,各级政府理应比过去承担更多的建设责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属性不同,比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通邮、通信、通电等公益性项目,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农业生产、农民住宅等农民自有的项目则应以农民投入为主;介于两者之间的项目则应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出力一起来办。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处理好,资金的问题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自力更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在建设新农村的投入上除坚持农民投入、政府投入这两个主要来源外,还应该更多的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行之有效的“几个一点”的做法是可取的,即各主管部门在农村办小康工作队转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部门支持一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多向农村支持一点;地方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建设捐赠一点;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建设多出一点等等。

(三)部门管理与捆绑使用的关系。目前中央和省分配的各种涉农资金,如林业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交通、电信、林业、水利、能源等等,在建设新农村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条件下,一个漏斗下去,在县一级统一捆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项目、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上使用。

(四)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关系。这些年改革开放使城镇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从而拉大了城乡、工农差距,建设新农村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除了动员城市的相关团体、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尽可能多的从资金上支持农村外,我们认为当前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适当压缩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议压缩10%,转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省政府参事:胡传秀  沈福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