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
专业化运输是当代航运业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长江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专业化运输方式,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长江航运的一个亮点。它在保障外贸和国内运输需求,促进沿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进一步发展我省长江集装箱运输,开展多式联运,为客户提供门到门服务,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和我省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态势
长江港口以南京、武汉、重庆三大港口为代表,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早。南京港始于1986年,至2005年年完成集装箱年吞吐量58.50万TEU(标箱);武汉港也是1986年开始集装箱运输,到2005年年完成23.72万TEU;重庆港1994年才开始集装箱运输,到2005年年完成18.15万TEU。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长江干线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一般每年以20%至30%左右的速度递增(见表1),吞吐量由1986年的3.88万TEU增长到2005年的260万TEU。20年时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67倍。
表1 1986—2005年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年度 |
吞吐量(万TEU) |
同比增幅(%) |
年度 |
吞吐量(万TEU) |
同比增幅(%) |
1986 |
3.88 |
34 |
1996 |
39.92 |
1 |
1987 |
5.27 |
36 |
1997 |
43.65 |
9 |
1988 |
6.39 |
21 |
1998 |
42.78 |
-2 |
1989 |
8.39 |
32 |
1999 |
54.79 |
28 |
1990 |
10.61 |
27 |
2000 |
69.04 |
26 |
1991 |
14.09 |
33 |
2001 |
79.96 |
16 |
1992 |
18.24 |
29 |
2002 |
106.01 |
33 |
1993 |
26.95 |
48 |
2003 |
139.93 |
32 |
1994 |
32.69 |
21 |
2004 |
182.00 |
28 |
1995 |
39.52 |
21 |
2005 |
260.00 |
43 |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沿江各省外向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深加工与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增大,适箱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和洋山港的建设,极大地推进了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长江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和内贸集装箱运量的增长幅度仍将保持在30%左右。
由于沿江各省地理区位不同,东、中、西经济发展的差异,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据2004年底的统计资料,沿江各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所占份额为:江苏76.1%、安徽4.1%、江西1.2%、湖北8.0%、湖南2.2%、重庆8.1%、四川0.4%。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占湖北、湖南两省港口的69%。在西部地区,集装箱吞吐量85%集中在重庆港。
我省现有武汉港、宜昌港、荆州港、黄石港四港开展集装箱装卸业务。共有集装箱泊位6个,设计吞吐能力20万TEU。其中武汉港集装箱泊位3个,设计吞吐能力14万TEU;宜昌港集装箱泊位1个,设计吞吐能力4万TEU;荆州港集装箱泊位1个,设计吞吐能力1.7万TEU;黄石港集装箱泊位1个,设计吞吐能力0.27万TEU。2005年我省四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68万TEU。其中,武汉港完成23.72万TEU;宜昌港完成1.21万TEU;荆州港完成2.21万TEU;黄石港完成0.54万TEU(见表2)。
表2 2005年湖北省长江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港 口 |
外贸内支线吞吐量(万TEU) |
内贸吞吐量(万TEU) |
合 计
(万TEU) |
主要装箱货种 |
武汉港 |
16.79 |
6.93 |
23.72 |
服装、纺织品、化工品、医药、纸、光纤缆线、食品、汽车零配件、工业原材料 |
宜昌港 |
0.87 |
0.34 |
1.21 |
石蜡、金属硅 |
荆州港 |
1.05 |
1.16 |
2.21 |
化工品、汽车配件、石膏、石蜡 |
黄石港 |
0.54 |
/ |
0.54 |
纺织品、服装、工业原材料、柠檬酸、胶轮、电解铜 |
武汉港集装箱班轮每月达300多班,每日10班,武汉—上海直达班轮每周11班。从武汉始发和挂靠的船舶共计150多艘,2万箱位。
表3 集 装 箱 班 轮 情 况
船 公 司 |
船型及船数 |
总箱位(TEU) |
100TEU以下 |
100—200TEU |
200TEU以上 |
民 生 |
5 |
21 |
3 |
3586 |
中 远 |
4 |
15 |
/ |
2341 |
中 海 |
3 |
2 |
2 |
904 |
重庆太平洋 |
9 |
20 |
1 |
3491 |
集 海 |
2 |
11 |
4 |
2475 |
中外远 |
3 |
13 |
2 |
2249 |
长江船代 |
6 |
5 |
1 |
1141 |
长 伟 |
6 |
8 |
2 |
1983 |
其 他 |
6 |
5 |
4 |
2235 |
合 计 |
44 |
100 |
19 |
20405 |
“十五”时期,我省长江主要港口集装箱运输呈现强劲上升的势头,2005年同比增幅达到49.06%(见表4)。
表4 2001—2005年湖北省长江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年 度 |
吞吐量(万TEU) |
同比增幅(%) |
2001 |
5.47 |
55.13 |
2002 |
9.01 |
64.72 |
2003 |
12.60 |
39.84 |
2004 |
18.57 |
47.38 |
2005 |
27.68 |
49.06 |
据长江航运主管部门预测,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225万TEU和390万TEU。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应对,超前谋划,实现我省长江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将对我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加快我省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集装箱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我省港口现有集装箱码头的设计吞吐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运量的需要。应根据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的形势,尽快完善和审定港口发展规划。在完善港口功能定位、调整运输结构的过程中,优先考虑集装箱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
在建设资金上,继续实行“以陆补水”政策,设立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基金,加大对武汉、宜昌、荆州、黄石四港集装箱专用泊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以交通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为契机,争取交通部对建设资本金注入不低于“十五”期间的比例。
在资产重组上,要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本结构,鼓励和支持港口企业间、港口企业与非港口企业间以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建设、经营集装箱码头。除国有资本外,还要广泛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建设、经营集装箱码头。
在建设重点上,当前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好武汉港杨泗港区和阳逻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共同构成武汉集装箱枢纽港。与此同时,要超前规划集装箱新港区,为长远发展预留充足的岸线和陆域空间。
2、大力培育集装箱运输市场。集装箱吞吐量规模不大是我省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大力培育集装箱运输市场,是加快我省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关键。要鼓励和支持国际班轮公司在武汉等港口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船舶代理企业,建立和完善集装箱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船公司、无船承运人、港口企业在集装箱货源地建立营销网络体系、集装箱场站,提高适箱货装箱率(湖北适箱货装箱率在40%左右,仅为沿海地区的一半),加大揽货力度;免收或适当降低到港口的集装箱运输卡车过路、过桥通行费收费标准,增强对腹地中转集装箱的吸引力。
3、积极推进集装箱船型标准化。要充分利用武汉以下长江航道具备5000吨级船舶通航条件这一优势,针对长江集装箱标准船型少、江海直达船少、船舶老旧等状况,组织进行运输方式和船型技术经济论证,开发适应我省长江航运需要的集装箱标准船型,尤其要加强研究我省港口到洋山港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方式,开发江海直达船型,以适应我省快速发展的长江集装箱运输的需要。
建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建造标准集装箱船舶。如设立集装箱船舶运力更新基金,支持拆解淘汰老旧集装箱船舶;对建造标准集装箱船舶给予优惠税收政策和贴息贷款;降低标准集装箱船舶规费征收标准。
4、建设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目前长江以南京、武汉、重庆三大港为代表的集装箱运输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各不相同。南京港由于距上海较近,已直接融入上海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重庆港则在两年前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邀请上海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的实际运作者(上海亿通公司)作为合作方,共同建立了简化的平台,初步实现了上海EDI平台至重庆的延伸。而武汉长江集装箱运输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尚未起步。目前港口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还是局限于企业自身集装箱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与海关、商检、海事可实现作业实时监测,但与船务代理公司和货主代理公司之间未实现联网。
根据长江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和目前信息服务的现状,应尽早启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建立口岸公共信息平台,进而实现集装箱运转的信息化。建议在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部门牵头,港口、海关、检验、船代、货代以及上海EDI中心(亿通公司)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参加,共同研究确定EDI系统的发展模式,落实通信网络及相关设备的资金。
5、改善集疏运条件,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集疏运问题是制约武汉集装箱港口扩大规模的关键之一,建议加快建设武汉港阳逻港区铁路专线(可从阳逻电厂铁路引入,间距约2公里)和武汉港杨泗港区进出港通道。研究建设荆州港和宜昌云池港区、黄石港棋盘洲港区铁路专线,积极推动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充分发挥多式联运的优势。
附:1、浙江省《关于从北仑港进出的集装箱通行费调整的通知》
2、《厦门市港务局关于2004年度港口收费优惠措施的实施意见》
3、温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州港集箱运输的若干意见》
4、嘉兴市政府关于研究开展集装箱业务涉及的有关扶持政策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
省政府参事:张永泰 张大有 许其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