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9月>>本页       
[视听天地]“小方天”前的审美趣谈……………………乐 嵩 王晓清


(2006-09-26 09:02:27)

乐 嵩 王晓清(湖北电视台社教中心 430071)

“小方天”特指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以越来越大的包容量,把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缤纷多彩的生活形象,用“美”的具象传递给亿万观众。于是,“小方天”就成了大众的朋友,是现代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工余饭后,人们在它面前寻求美的愉悦,接受美的熏陶,认识美的价值,得到美的启示。总之,在一系列的“美感”中吸取精神营养,寻求精神满足。

美学是一门极为深奥的学科。近年来,电视审美为人所忽视。本文以一孔之见但求电视审美得到重视,特别希望引起电视人的重视,把电视这块“小方天”办成“大世界”,真正成为观众的益友。

究竟什么是美?黑格尔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1页)。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斯篇》是西方最早系统论美的著作。希庇阿斯说:美是什么,小得很。但到辩论结束,才觉得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西方美学史对美下了几十种定义,每一个定义都很难抓住美的本质。为了避免钻到美学史的理论大海里,这里对美只作简单提示:西方对美的本质探讨注重客观现实;而中国则结合“善、真”来释放美的品质,表现美的面貌。我们研究电视屏幕前的审美问题,当然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其审美情趣与原则也不能脱离这个大的文化氛围。

善与真都来源生活,它们是规范人们生活的无形的准则。凡能称得上美的,大都包括善与真。但是,美是以形象为标签供人欣赏,而善与真往往在无形的规律中出现,它们的形象往往表现在“功利”二字上。衡量一个人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的。比如架桥修路,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得失,为社会为大众做一些“公益”事业,这样的人或事被称为善。善可以是有形式的,也可以不顾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要领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所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以乐施好善为形式的。倡导人们积德行善,也就是呼唤人们多做好事。好事由于有极强的功利性,便被人奉为善。在一定程度上看,善即美,但它们又不完全等同。因为善主要看内容(实质性的功利效应),形式可讲可不讲。比如,98抗洪捐款。捐款本身带社会功利,它是内容,这种内容可以有形式配合,如赈灾义演,义演就是形式。有些捐款者不要任何形式,将捐款交给民政部门,要求不留名留姓。不管有形式无形式,一旦内容释放出强烈的功利性,我们一概可以称之为善。善与美在内容上可以是同一性的,但美必须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简而言之,善在生活的原汁里,而美则把这种“原汁”提炼成其艺术品。古人说:“充内形外之谓美”。提取善的生活内容,又用恰当的形式表达这种内容,使善的内容阐释得更透彻,更完整。要达到这种既透彻又完整的境地,必须有相应的形式。所以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称得上美。由此看来,只有“艺术化”或找到恰当表现善的形式,与善表现一个共振的旋律,才称得上美。

美与真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美与善一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真指的是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揭示客观规律。而美则以认识真和掌握真理为前提,它既信赖于真(认识真),又对真进行提炼。真是客观事物原形的写照,它是不以人们认识而存在的运行规律;而美则是起认识作用的,它所具有的生动形象是供人欣赏的。所以,美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艺术化了的形象。

总之,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既要看到善的力量(功利性);也要掌握真(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当然包括文化精神上的内容)的包容量,才能满足各种审美层次的需要。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善、美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那么,美有没有标准呢?众多美学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趋于一致:美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因为美来源于生活。第一,生活不是设立在一个程式上的;第二,生活形态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以及风俗民情的转译等等;第三,生活离不开政治的导向;第四,生活必须打上时代的烙印;第五,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还受“洋风”的熏染:如今中国市民中好一点的家庭,都有点“松下”味,等等。生活的变化是多侧面多途径的。既然生活多变,那么美的标准也会不断更新,例如,男人蓄长辫在一个时期很美,如果有谁现在蓄清朝时那种“男人辫”,大众一定会赐“神经病”的“雅号”。在解放前以至解放初期,江汉平原女人的穿着最美的不过为“红配绿”,那略短的红褂子,宽松的绿裤子,在万顷绿浪中像绽开朵朵芙蓉花。于是人们赞颂道:“红配绿,颜色足”。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足以证明,美的标准是流动的,是一个“无定式”的标准,就像长江上的航标灯一样,丰水季节,航标灯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枯水季节的位置上,季节变了,行船就要改变“章法”。以此引申判断美的标准,不难看出,美的标准是一条流动的风景线。

这里所以阐释一些有关美的内容,是为了给审美提供一个前提,那就是“小方天”中无时无刻都在表现美。不论它的节目达不达到美,但其宗旨或初衷,都是为美而作的。在这命题之下,我们可以较为详细地分析观察观众的审美情趣、审美层次、审美过程是怎样发生、发展和完成的。

观众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小方天”中传递的美与审美人的生活经历相似性,包括生活坎坷、灾难、艰难困苦、感情纠葛、生活态度,等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由于美的撼动力,理性世界发生“震感”。有情感的共鸣,又有理性的共识,如此,人们停留在“小方天”面前便不仅仅为一般的审美,而和“小方天”中的美融为一体了。特别是一些表达美感较为准确的言情戏,如《儿女情长》、《咱爸咱妈》等,有多少观众和剧中人一起流泪呢?《儿女情长》与《咱爸咱妈》都是“孝心戏”。上行下孝乃中国的文化传统,敬老爱幼也是时代文明的风范。这两出戏所以让亿万观众落泪,除了美与观众的怀古融通之外,更重要的是观众把“小方天”中的美已化为理性,并以浓郁的感情呼唤传统文明的回归。审美的重要意义除了美与审美人的情感共鸣之外,还在于它的针对性,因为美与丑总是相伴相随的。剧中以歌颂“孝心”为美,那么,不讲孝心却也无情地存在。那些被儿媳虐待的老人看着讲孝心的儿女,联想自己生存中的严酷现实,怎能不伤心落泪?所以美的功能是全方位的。

在“小方天”面前,审美的层次更值得一提。特别在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因为频道问题总是解决不好,常常闹得“四世分裂”。因为审美的情趣也发端于审美人的年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关系、性格、喜好等。老爷爷要看有历史味的戏,如《鸦片战争》、《林则徐》,祖父爱看民国戏,父亲则爱看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戏,孙子却爱看足球或现代都市戏;农民要看《陈奂生进城》,市民要看相声小品表演;爱唱歌的喜欢看歌曲大赛,爱跳舞的喜欢歌舞节目……最后一切都要服从“小皇帝”。频道上只要有动画片,一切审美要求都得停止。总之,“小方天”前的审美层次是多样化的。家庭的审美层次是可以理顺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多买几台电视机,各自按情趣审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如果只有一台电视机,只好尊重“小皇帝”了。然而审美层次引申到社会,那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工农商学兵,东南西北中,地域与人,人与大社会,可谓浩瀚无边。常言说,众口难调。况且“小方天”包容的众口,多则以亿计算,大得可以包天。要达到各个层面、各种层次的审美要求,无疑为电视工作者提出一个艰深的课题。电视人不仅是审美的先导,而且是美的奉献者;不仅要以美学的高度去涉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真与善,而且要善于把真与善纳入美的视角中,使真与美的生活基础变成美的形象来。

(编辑:徐蟾桂)#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