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9月>>本页       
事因探访重在“精”“准”……………………………宋永鸿


(2006-09-26 09:02:22)

——突发社会新闻背景采写技巧

宋永鸿(武汉晚报 430010)

一、突发社会新闻事因探究:新闻“完整价值”的体现

目前,社会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已成为市民报的重要一翼。那么,媒体之间比拼什么?随着各媒体新闻热线的开通,此类新闻线索的独有性越来越难,往往是几家媒体同时接到报料,记者均到了现场,现场情况多“大同小异”。最能体现记者报道水平与能力的,就是背景原因探访。

从新闻本体来说,“为什么”是新闻的五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必须交待的。解答“为什么”,在突发事件新闻操作的实践中,就表现为探访事发的原因、背景及缘由,其重要性在于:

——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来说,受众对突发事件新闻的事发原因关注度相当高,最能体现新闻的独特“吸引力”。如果此类新闻不能交待背景原因,读者往往都会有“意犹未尽”、“悬念犹存”的感觉。

——探明了事因,也便于新闻表述更加准确、贴切,使新闻内容更为立体、全面、突出,增强新闻的冲击力与显著性。

——探明事因,便于媒体更准确地做出价值判断,辨明导向,亮出观点与态度,发挥引导功能,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二、探因要避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必须牢牢掌握“三准则”

背景原因的交待,关键在于记者对新闻现场还原的精确度及对事实的把握能力。特别是口传价值较高的突发社会新闻,对事情原因交待的精准,更能体现媒体的公信力、社会责任与导向意识。

从现今的新闻实践中,媒体在比拼突发事件新闻的采写中,很容易在事因探寻上产生“不同声音”,呈现“各不相同,各执一词”的事情”面貌”。 我们来看一则例子: 同一突发新闻事件,三家以上媒体对事发原因的提法与表述迥异:2006年5月6日凌晨,武汉市雄楚大道上一加油站女工被歹徒刺伤喉咙,经院方抢救脱离生命危险。这是一条很抢眼的新闻,读者很自然地要问事发原因是为什么?

《楚天金报》在5月7日报道中表述为:“躺在医院的费苗(被刺女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凌晨5时许,她一人在加油站,有名男子提着大桶,要她往桶里加柴油,她说‘往容器内加油违反规定’,予以拒绝。凌晨5时30分许,加油站没有了客户,她准备上洗手间,突然她背后窜出一名男子,趁她不备卡住她的脖子,接着用匕首刺向她的颈部。业内人士指出,用油桶从加油站加柴油,再拿到市场上去倒卖,有差价可赚。”

《武汉晨报》同日报道则称“行凶人先提出能否往加油桶中直接加油,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受拒,随后持匕首威胁她把钱交出来。为了保护站内的一千余元公款,费苗大声呼救而被刺……”

《武汉晚报》的报道则称:“一男子在加油站持刀抢劫,并刺伤一女工的脖子。”

《楚天都市报》对此事的表述则是:“知情者透露,昨日凌晨5时许,费苗正在位于雄楚大街湖北石油润达加油站值班,一男子提着一只大桶让她加柴油,费苗以违反规定为由拒绝。约20分钟后,加油站已没顾客,费苗准备上洗手间,该男子突然从她背后窜出,卡住她的脖子,并用匕首刺向她颈部,随即逃离现场。据了解,行凶者常到该加油站加油,是名挖土车司机。目前警方正侦破此案。”

4家报纸有4种不同表述,显然只有一种是准确可信的。也就是,除此之外的多家媒体记者探寻到的事发原因都有“失真”之嫌。

由此,在突发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把握以下三条“准则”:

1.防止“道听途说”,一定要找到当事人、亲历者或现场负责处理事件的相关人员了解询问,切不可听议论或传闻便下笔。

2.防止“浅尝辄止,草草了事”。在探访过程中,一定要刨根问底,防止“蜻蜓点水”式的问法,否则很容易形成片面误解而产生偏差。

3.防止“想当然”,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判断主观臆断,无根据地进行推论、推定。

三、事因探访的应用技巧

由上述可知,事因探访重在“客观”、“深入”、“准确”、”切中要害”并能“规避偏差”。事实上,由于新闻发生当时的环境及背景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记者在现场获得的信息往往会不够客观充分,容易失之偏颇、片面武断。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要善于掌握技巧,尽可能避免偏差与漏洞的产生。

1.跟进追访,深挖线索。

要求记者时时重视事因的探访,抓住身处第一现场的便利,找准事件相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与信息。相关人员可以是突发事件的关联者、利害关系人、参与者、见证人或旁观者,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知情者。关键在于记者善于循着事发的线索形成的“关系链”寻找关系人。

2006年6月4日,武汉汉口江汉路俊华大厦17楼平台上,一名年轻男子欲跳楼,居民立即报警。民警和消防官兵经过一个半小时努力,终将该男子拉了下来。赶到现场的记者多方采访了认识此男子的同事与亲友,获知事因是因为其女友提出与其分手,并要他让出房子,此男子多方挽留无果后才出此过激极端之举。

2.多方打探,兼听则明。

这就要求记者在探访过程中增加点位,获得方方面面的说法与材料。特别是对于矛盾对立双方,均要采访到位,从而形成中立、公允的看法。

兼听则明,要求记者在点位多、材料充足的前提下,宏观思考,使获得的材料得到前后印证,以免发生大的偏差。如2006年7月5日发生的“一男子挟持女友索要6万元损失费”的突发事件中,记者不仅询问了到场警察、报警市民,还找到了此男子租住地的邻居与房东了解情况,证实了该名男子与女子在此处租住时间、相处关系、事发前情绪等背景情况,增加、充实了稿件的内容和分量。

3.理性分析,逻辑推论。

要求记者在掌握多方信息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有效的甄别,排除那些在逻辑上不成立、无法说通的因素,采取“避虚就实”法,确保采用的事实细节的准确无误。对于那些存在争议或逻辑上相互矛盾的因素,大胆排除,以保证新闻的公信力与准确性。

2006年6月20日晚,工商银行湖北省汉川市支行中心营业所副主任陆云平携带100万元入库现金逃跑。警方跟踪追击,终于在广西柳州街头抓获陆云平并于7月3日押解回汉川。各媒体纷纷对此事做了报道,但其作案动机为何,更为人们关注。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先后采访了嫌犯、其亲友及同事、办案民警等十余人,写出了一个调查式通讯《升职才4个月 工行主任为何“拎”走180万?》。且看文中表述: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到底是什么呢?民警介绍,陆云平嗜好赌博,并因此欠下巨额赌债。 记者在汉川工行采访时,大部分员工对陆云平一案避之唯恐不及。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私下称,陆因工作原因曾数次口出怨言,并曾开玩笑说要‘做件大事’,没想到他真做出了这样的‘大事’。”

可见,记者行文很慎密,没有随意下结论,而是引用第三方的评论,巧妙地解说了此案的背景。

4.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突发社会新闻报道往往在时效性上要求出手快,给记者用于深挖事发原因与背景的时间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行文的严谨,在写法上可采用“模糊表述法”,对一些需进一步查证核实或拿捏不准的事因信息,表述上可运用“初步”、“可能”、“据分析”、“有待进一步调查”、“仍在调查中”等“模糊”用语,留有余地。也可为下一步跟踪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2006年7月26日,洪山区九峰王家店镇4岁男孩张某在吃了半袋方便面(用口干嚼)后感到腹痛,接着喝下半瓶粒粒橙后,腹痛加剧,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后死亡。发稿前此事仍没有查清真实原因,记者在做标题时就用了《一男童蹊跷死亡》(见2006年7月27日《武汉晚报》),用“蹊跷”两字点明了疑点所在。

对于暂时无法确证的事因来源与说辞,可采用引用自述的方法,而非采用结论式报道法,从而避免报道陷入被动。

2006年6月16日深夜,武汉市武昌徐东大街突发枪案: 一辆轿车在武昌岳家嘴等红绿灯时,一名歹徒突然上车,持枪威逼司机去湖南岳阳。司机打开车门逃跑时,歹徒开枪击中其右肩后下车逃跑。记者到场后首先找到了当事的受伤司机,了解了案发的整个过程,并从受伤司机口中获知疑犯还声称自己随身带有炸弹。由于记者当日无法摸清作案的真正动机与案发原因,次日又联络警方进行了进一步探访,了解到经警方排查,发现车内并无炸弹。并再访了司机。文中引述了司机自述的原文:“他说,当时该男子拉开车门,坐上后座,并递给他一颗步枪子弹,说身上有枪、有炸弹,威逼他去湖南岳阳。途中,他将手伸进口袋里给单位领导打电话,拨通后不说话,希望对方能听到他与歹徒的对话,但不久便被发现,歹徒警告他不要耍滑头。当车行至徐东红绿灯路口时,他才决定跳车。”如此,保留了当事人的口述原貌,记者没有做“结论式”断言,也为下一步跟进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

综上所述,记者只要能在突发社会新闻报道中重视事因探访,把握原则,掌握技巧,细致用心,完全可以凭借采访的深入、准确、全面而在新闻比拼中“胜出”。

(编辑:肖曜)#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