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9月>>本页       
[聚焦《沟通》]谈话节目的文化品质………………陈志义 胡 韬 葛 亮


(2006-09-26 09:02:12)

陈志义 胡 韬 葛 亮(湖北电视台 430071)

《沟通》节目在释疑解惑解决问题的同时需要吸收更多百姓观点,其内容相对来说是“通俗的”,那么,在通俗中如何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使传播更有文化价值呢?

在创办初始,《沟通》就提出了“3+1”谈话结构(官员、百姓、专家+主持人),让专家直接参与节目对话题进行解读。由于参加节目的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都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对每期节目所要讨论的话题有着深入的洞见,他们说理透彻,论据丰富,语言流畅,在传播前卫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同时,的确使话题更有深度和广度,折射出媒体的社会道德取向和社会人文追求。

此外,在内容上栏目非常重视引入本土的大众文化元素。例如:《让武昌江滩热起来》,以江滩为切入点并引入了武昌首义文化和盘龙文化内容,还邀请武昌三位民间表演艺术家,结合江滩演唱《武汉慢板》“汉口江滩,玩的人满多咧,武昌的江滩也有回头客……”,话江滩、讲历史还能听原汁原味字正腔圆的汉腔,引来观众叫好声。为了展示本地文化,《沟通》在创办两年多的时间里,适时举办文化纪念活动,推出系列文化节目,如,讲述流年往事:《走近大东湖》(东湖风景区建立55周年),《回望烽火岁月——抗战特别节目》(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早期组织在武汉》、《二七大罢工在武汉》、《八七会议在武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 在屏幕上,用谈话的方式开创性地展示历史画卷、传播先进文化。

这样,在电视这个平台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搭乘着大众文化的快车进行广泛传播,在大众文化的疆界内,熔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娱乐文化于一炉,呈现出全能文化姿态。同时,通过《沟通》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湖北,“看见”了武汉的本地文化和历史。

《沟通》吸收境内外媒体的前卫表现手法,坚持用谈话的方式“讲”文化,这样一是让内容更有文化品质,二是不会改变栏目的定位和表达方式。在创造性地推出重大纪念日文化系列节目的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的“可视”与谈话节目“可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直接聚焦本地具有文化内涵的选题,挖掘具有全国传播价值的文化内容。比如,在春节特别节目中,连续策划推出《新春文化之旅》——《知音琴台》、《踏青晴川》、《梦回楚国》,在节目中尽力展示这些武汉的山川风物富于历史人文的去处,从镜头的细节上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荆楚文化韵味。在《知音琴台》中,节目延续着“知音故事的主角是谁?”“他们的真名是叫俞伯牙、钟子期吗?”这条主线,层层剥笋。

这些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要求得到系列节目的光盘,称赞节目有收藏价值。通过大胆实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闻栏目直接聚焦丰厚的文化选题,能够使节目更加丰富好看,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栏目的文化韵味也就在其中了。另外,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是能够提高栏目的影响力的,是能够直接提升栏目的文化品质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这个东方伟大民族发展的见证,又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根底。在湖北省楚文化馆开馆之际,《沟通》推出特别节目《梦回楚国》,当大家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楚国工艺品,看到规模宏大的楚国军阵时,人们深深感受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仅此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之时,又策划推出《沟通讲述历史——中共党史篇》,其中那些可歌可泣、出生入死的共产党人,让我们感受到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辉煌。

电视新闻栏目需要文化,其实这种文化就是节目中反映出的社会人文精神、意志和追求。从节目构成上看,电视文化是以影像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媒介文化,具有多元的属性,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聚合体。实践让我们知道,除了请专家学者加盟栏目,直接聚焦本土文化精华内容以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播与展示,还需要有更多的手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记者编辑要加强学习,熟悉并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学会并研究如何利用电视特有的手段,以有深度有底蕴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展现给观众。

用电视再现传统,用谈话张扬伟大,我们的文化实践不会停止,这是媒体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要求,也是栏目开拓创新的力量所在。

(编辑:陈永和)#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