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9月>>本页       
[域外传媒]国外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操作……………………赵 静


(2006-09-26 09:02:12)

--以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为例

赵 静(武汉晚报 430010)

近年来,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如:非典、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这些突发事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今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部《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交人大讨论,首次将突发事件列入法律运行程序。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有责任报道真实准确的信息。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去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时,笔者正在美国维吉尼亚洲的海边城市诺福克学习,亲身感受了处在风灾中的美国人的各种反映。由于职业关系,也更加关注美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对风灾的报道。笔者认为,虽然在国情、体制以及新闻理念上,美国与我国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是,这些媒体的报道及他们报道突发事件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新闻思路,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一、 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报道卡特里娜飓风

1.美国各大电视台对风灾的报道。

从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起,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你都将被铺天盖地的“卡特里娜”报道团团包裹住。电视上所有主要新闻频道几乎是24小时滚动报道风灾。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国家广播网(NBC)、美国广播网(ABC)和 美国有线电视(CNN)、福克斯新闻,在8月30日到9月17日这段时间里,都投入了“重兵”报道风灾。

国难当头,一方面是政府救灾不力,引起公众愤怒,一方面是电视上记者们顶狂风冒暴雨,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报道,与公众一起共赴时难。每天,我们的美国老师、朋友、同学跟我们谈论的话题,无不关于风灾、关于政府对灾民的救助。美国国民对于平时并不十分信任的新闻媒体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依赖。可以说,风灾使美国媒体和记者重树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据收视率调查显示,三大电视网让“卡特里娜”紧紧抓住了观众们的眼球,一改之前收视状况不佳的市场窘境。8月29日至9月上旬,美国共有2900万电视观众,超过之前的收视人数近千万。NBC、ABC 和哥伦比亚广播网(CBS)晚间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都上升2成多。有线电视也随着这股热潮收视一飞冲天。

电视报道的内容和侧重点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每天不同。电视画面:飓风狂扫,海水滔天,大树断裂,建筑没顶,灾民苦难无助的眼神,高速公路上数十万灾民驾车逃离,救援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总统布什电视讲话……福克斯晚间新闻,专门开设了一个寻找失踪亲人的节目,母亲泪流满面呼唤孩子,丈夫寻找被洪水冲散的妻子……

2.美国各大报纸对风灾的报道。

卡特里娜飓风发生那段时间,有关风灾的图片和新闻牢牢占据了各大主流报纸的突出位置。从飓风登陆预报开始,到数十万居民大撤离,从无法逃离的贫民受困挨饿,到暴徒烧杀抢掠,从政府平暴到实施救援,从洪水滔天到渐渐退去,从亲人失散到异地重逢,从灾后居民生活复原服务到城市重建……传媒尤其是报纸见证和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以说,传媒在这场世纪事件中,发挥了非凡的作用。正如普利策奖评委会在颁奖理由中说,《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另一个因卡特里娜飓风获奖的《比洛克西太阳先驱报》的获奖理由是:“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而“突发新闻照片奖”也与卡特里娜飓风有关。《达拉斯晨报》摄影记者因为“描述了(飓风中的)混乱和痛苦”而获奖。传媒在公众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功不可没。

二、 突发事件报道操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1. 基调稳定,脉络清晰。

传媒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就迅速确定报道主题和基调,理清报道脉络,并且在整个事件发展延续的报道过程中坚持实施、一以贯之,是取得报道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对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检验。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把握稳定的基调和脉络并向公众传达出与此相一致的信息?首先,报道“反复传出某类新闻信息,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从而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传播内容,期望达到既定的信息传播效果。其次,媒体对感兴趣的新闻有意识、有策略地集中报道,对非“重点”的内容或弱化或忽略,并且通过版面语言传递给读者。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传播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策划、谋划以及设计和包装。新闻基调确立的过程其实是对新闻价值再认识的过程。

纵观美国媒体半个多月对卡特里娜飓风的集中报道,各家媒体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几大主流媒体从始至终都把握了清晰的脉络和统一的基调,都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承担起关怀者的责任,一切从尊重生命、关爱弱势群体出发,一切报道都围绕关注灾民生活和救助、灾后重建、打击丑恶、张扬良善,安抚悲痛、振奋颓丧、减少恐慌、反省缺失,从而在整个事件中发挥媒体积极和良性的作用。

突发事件中,国外媒体报道的基调一般都以人为主,所有报道的焦点都在一个“人”字上,体现对生命的极端重视。在新闻报道中绝不事先报播经济损失有多少千万,多少亿元,第一是受伤人数,第二是医院的名字和抢救方法,第三是是不是已经吸取了教训,采取了补救措施。

突发事件报道的另一个重要基调就是弘扬正义、善良、自救、互助。比如,在卡特里娜风灾报道中,我们很少看到电视和报纸上刊发尸体和暴乱的场景,而是一直以灾民的生活和自救、消防队奋勇救灾、向灾民分发救助物资、亲人重逢等为图片或画面的主题,体现“正义、善良、自救、互助、英雄”的感情倾向。尽管美国媒体一向以追求刺激和轰动效应为目标,但是在这样的灾难报道中却以尊重生命关爱人性为己任,可见他们对突发性灾难事件基调的把握。

2.多点位报道,多层次策划,全方位联动。

在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无论电视还是报纸,所有的报道都体现了信息的多样性、采访的多层次性、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全方位联动、多点位报道。

突发事件虽然一般来说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在媒体内部应该有一整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随时召开“飞行集会”,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这样的操作模式在卡特里娜飓风中几乎被所有媒体使用。

3.冲破雷同,比别人多一点,以个性化故事取胜。

追求独家,避免雷同,是所有新闻媒体的理想,但是,重大的突发事件新闻,往往又是公共信息,新闻源越来越难以独家占据,资源共享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突发事件又是各传媒不遗余力、穷追猛打的热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独到特点?

首先要从思维上创新,媒体应该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机制,使报道水平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保持独特的个性。如报道视角的独到,新闻观点的独到,报道结构和方法的独到,新闻表现形式的独到,等等,都可以使新闻报道打破雷同,实现独家。

其次,力求在报道中将所有信息一网打尽,做得比别人更多一点。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可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突发事件的受害者、突发事件引发的政府和社会行为。多方面进行立体式、多点位报道,将所有资讯一网打尽,使报道既有时间的深度又有空间的深度,既有事件本身的报道,又有与此相关的、由此引发的延伸报道。在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既有关于风灾事件本身的报道,也有风灾引起的环境、水资源、政府救灾等问题的报道。美国的媒体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在危机事件中释惑解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卡特里娜风灾中,政府事先制定的撤离预案,主要是针对有车人的方案,但是,在新奥尔良市的近50万人中,有1/4人口处于美国贫困线之下,有10多万穷人和老年人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或支付不起租车费用而无法撤离,美国媒体详细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政府迅即调整撤离方案,使一大批贫困线以下的市民得到撤离。

再次,以个性化故事取胜。突发事件中受害者的个性化故事成为媒体竞争的致胜法宝。在卡特里娜风灾报道中,一家电视台开设了“寻找失踪亲人”的栏目,播放失踪者照片,或者由他们的亲人拿着照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全社会帮助寻找灾难中失踪的亲人。这些鲜活的、充满人性化魅力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或读者,激起人们在灾难中互救互助的美好情感。比如,密西西比州有一幸存者当时和他太太及一条宠物狗躲在家中,后来发现他们的房子整个漂了起来并向前移动,窗外都是水和飘浮物,已无法逃生,只好随波逐流。最后房子在几百米外被一棵大数挡住,他们就大着胆子用放在车库的一只小船逃了出来。在划向岸边时他们听到远处有呼救声,划过去一看,树上蜷缩着三个人,于是就把他们也救了,一起划向岸边。此人在当地成了英雄。

4. 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

图片、资料、背景和图表,是“立体式”突发事件报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突发事件现场图片和介绍突发事件进展态势的图表之外,还应该不断编发其他有关图片和图表。比如,卡特里娜飓风中,媒体应用电脑软件技术,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美术编辑透过互动在平面上对新闻主体(“卡特里娜”)进行地图、图片、图表、图形及相关数据的合成处理,设计出一个个直观、逼真和一目了然的版面。有的报纸以地图做主要构图元素,透过大、中、小图和图标分别展示飓风的登陆位置、覆盖范围、破坏程度及相关数据,整个新闻读来直观明了。有的报纸把航拍照片和图表融于一体,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主体--飓风就发生在这里。有的报纸利用卫星图片与局部放大截图及图表合成一张精致逼真的大图,再用红线勾勒出受淹范围,使信息和图形强烈地到达受众的记忆中。

三、 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原则

1.国家利益至上,生命至上。

作为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媒体,与国家政策及公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媒体对于政府的政策主要是配合合作的关系,对于公众主要体现的是知情权的问题。

尽管西方媒体强调新闻自由,强调对权利的监督,但是,一旦遇到重大国难时,媒体依然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一切报道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此原则下,美国媒体与政府一起,为救灾、重建而不遗余力,为政府做了大量官方力不能及的工作。比如渲染美国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具有极浓人情味的新闻故事及叙述,刻画至情至信的人间真爱,勾勒出在重大的灾难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与恶势力不懈斗争的精神风貌,营造出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永不言输的美国精神,减轻美国人民对政府的谴责与压力。

2.向公众传达真实有益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不向公众传达恐怖。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向公民通报信息,让公民了解公共事务和与个人利益有关信息的权利,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政府和媒体的共同使命。

提供有关事件的信息,不是为了传达恐怖,而是要告诉人们如何做才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从防灾救灾的角度报道和处理问题。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无论是电视画面还是报纸图片,很少出现尸体。很多报纸的选图侧重点放在救援上。这些图片有的是预警和逃离,有的是居民受困,有的是灾后的混乱,有的是平暴与施援、弃城与转移、重逢与新生,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很有章法地逐一展开,犹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幅惊心动魄的全景式画卷。这些图片和画面都尽力突出所想体现的新闻主题,通过这些悲伤但并不恐怖的照片,让人们从悲剧中感到震撼,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弘扬人们的善举,从而思索如何防止悲剧发生。

3. 掌握报道平衡的技巧。

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掌握平衡技巧,既要符合受众的知情权,又要配合政府政策,在公众和政策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样,媒体才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取胜,创造出既受公众信任又受政府认可的媒体新形象。

所谓平衡的技巧就是控制传播内容,达到预期效果。要控制传播内容,就要有明确的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这就要求记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现场的新闻调查,要求编辑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要本着全面反映事实全貌的原则,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报道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而不是以偏概全,甚至“一面倒”。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媒介“平衡报道”的做法,学会以客观、平衡的报道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

4. 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感情倾向。

突发事件报道尤其是灾难性事件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在悲剧和灾难中人是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从而帮助受害者获得新的希望,重树生活的信心。突发事件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关注老人妇女儿童等,展示他们的悲苦和恐惧,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打动读者;二是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丑恶残酷和冷漠;三是社会和政府的行动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尽量避免概念化、简单化,要关注灾民和受众的所急、所求、所思、所想,让受众能够从媒体上获得他们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受灾群众的情况、真实的灾难场景、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追寻、社会各方对事件的反映和评价、灾难的预防以及如何降低灾害损失等,真正把受害者、普通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样的报道才能深入人心。

在报道灾难新闻中,媒体既要坚持客观真实,同时也要处理好客观真实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对突发事件原原本本地实录与直播,追求现场感、真实性是我们的责任,但追求客观真实并不是忽视人的价值、生命与尊严,追求“热点”、“焦点”更不应忽视广大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对于一些表现极端、情形惨烈的突发性事件,以及犯罪手法残忍、情节极其恶劣的犯罪案件,在报道时还应注意有所报有所不报。要隐去那些可能在受众心理上产生恐惧、血腥感受的细节,避免暴力与色情。也不能详细描述犯罪方法,报道作案的具体过程,以免为他人仿效,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不良影响。

灾难带给人悲痛、焦虑和恐慌,媒体恰当使用灾难图片、画面,可以转变受众的情感和情绪。媒体理应自觉地承担起关怀者的任务,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理念以富有人性的表现方式,贯穿在灾难报道整个过程之中。

(编辑:徐蟾桂)#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