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6新闻前哨>>9月>>本页       
[舆论监督艺术]医药行业舆论监督的实践 ……………………………卢水平


(2006-09-26 09:02:08)

卢水平(楚天都市报 武汉 430071)

当今社会,医疗、教育和住房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相并列的三件头等大事。在老百姓眼里,看病难、看病贵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览习傩斩越饩隹床∧选⒖床」蟮暮羯找娓哒牵院构成了媒体对医药行业进行舆论监督的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医药行业的不正之风衍生了诸多与舆论监督相关的问题和话题,成为媒体不可回避的报道题材。因此,做好医疗行业舆论监督报道,成为楚天都市报体现“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局在胸,“小切口”报道促进社会“大手术”

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药行业,有无数白衣包裹下的罪恶,局外的人不了解,内里的人又不说。其“文明的黑洞”总会以一个时期的特殊形态表现出来,尽管是个体的、阶段性、相互独立的,但深究其本质,就能发现所有医药行业在事业发展、医药流通、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的医药事件,肯定是新闻。但这类新闻需要通过挖掘才能深化,成为有份量的新闻。媒体记者要从纷繁的事件中挖出含量高的矿石,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掌握医疗、药品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发展动态。大局在胸,才能用舆论监督报道的“小切口”报道去促进关系全局的“大手术”。

在这里,我想从“透视院中院”这组报道,剖析“小切口”报道促进社会“大手术”的操作技巧。

2004年4月,我在翻阅新闻热线的投诉记录时,发现一条“范女士在武汉劳动医院打一消炎针需要1000余元”的线索。我想,开大处方是医疗行业典型的不良现象,深为老百姓痛恨。如果患者在大医院的某些特殊科室,打一针1000余元,可能还不算什么新闻,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的武汉劳动医院,如此操作肯定不正常。初步采访后发现,该医院还不止存在打针用大处方的问题,还存在侵犯患者知情权、医生来路及身份不明(自称教授或并非教授)等多种问题。随着进一步深入,医院违规承包转让的事实露出水面。

但是,在舆论监督报道武汉劳动医院《治疗盆腔炎 十天一万八》于2004年4月6日在本报一版见报时,本人留下了一丝遗憾:我们已经揭开了医疗行业存在已久却被人长期忽视的“医院科室出租承包、开办院中院”的面纱,却没有进一步挖掘。原因在于我当时对医疗行业出租、承包科室这一现象的本质危害程度认识、把握尚不充分,失去了促进社会对“院中院”--寄生在医疗机构的“毒瘤”和“怪胎”动一次“大手术”的机会,只停留在“开了个小口”的微观报道的层面。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并等待下一个机会,在日常采访中留意、打听、静候着,同时学习相关政策,以方便日后派上用场。

2005年4月初,多名患者先后投诉湖北省中山医院(原武汉军工医院)“乙肝科突然失踪,人去楼空,医院没有做任何解释”一事。据我以往的接触了解,该“乙肝科”的主办者是福建人陈某,典型的家族式承包医院科室的人物之一。

乙肝科的撤销肯定有着隐密的原因。记者多方打探发现,该科的消失是因违规开办操作受到省卫生厅多次查处,最终被逼关门的。原来,福建人陈某与该医院以“合作办医”形式开办“院中院”4年之久。

随后,《楚天都市报》从4月6日起连续推出舆论监督报道。有的医院院长向记者反映,他们曾经在主动清理科室承包时,遇到重重阻力,税务部门的干预和福建人的恐吓,等。他们还告诉记者,谁是“院中院”的幕后主使、他们在武汉有多大的活动能量等秘密。

记者的深入调查,引起了武汉市卫生局局长和该市监察局纠正医药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查明了“院中院”的背后操纵者及其逃避查处的伎俩等。

《楚天都市报》率先捅开了势力庞大的“福建帮”在汉承包医院科室这一内幕。武汉市随后全面部署清理科室承包、出租科室等行为。“小切口”的批评报道促进社会做了一次“大手术”。

精心组织策划,促进行业进步、规范和完善

医药行业与老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患者永远都是带领记者了解医药行业的“引路人”。但是,患者的感受往往是个体的、独立的,最多只是给记者提供报道“切口”,而这些“切口”,如果把握不好、挖掘不深,很可能只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批评报道上,无法上升为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一个好的线索做丢了、做浪费了”,既没有解决患者所反映的问题,又不会使媒体的报道深入人心,更不能促进行业进步、规范和完善。

因此,媒体要通过患者的个体遭遇诉求,来完成对医药行业舆论监督的报道,就要进行精心的组织策划,从这些个体的遭遇中,寻找共性、挖掘主题。媒体在采访报道之前的组织策划显得尤其重要。它可以通过斟酌选题、充分讨论、确立立意、部署采访等几个程序完成,将集体智慧转化为有震撼力的新闻作品,帮助记者找准切口,形成对医药行业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2006年4月初,楚天都市报的一组关于医疗机构“分解住院”的系列报道,就是经过精心组织策划而完成的一次较为成功的舆论监督。

按照武汉市医保政策规定,患者每次到医院住院的医疗费用都有一个总额限制,在总额以内的费用可报销,之外的不能报销,这就是“定额”给付。比如,三级医院的定额是3100元,就意味着患者在三级医院住院,每次最多只能报销3100多元。制定定额给付标准的目的在于促使医院合理用药,不乱开“大处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医院很快想出了多吃定额的法子:见患者的定额快满了,便动员患者先出院,过一阵再来住院,享受新定额。这样,一个病本来只能报销3100多元的,就变成了可报销6200多元,甚至更多。医院的利益是最大化了,可最终受害者却是患者,他们不得不多掏一些线,去为分解住院买单。患者的医疗负担更重了。

这就是典型的“分解住院”。这类既让患者不满又让主管部门头疼的“骗保”行为,在一个时期内表现得比较突出。早在2002年3月,楚天都市报就推出过连续报道,最终没有促动主管部门对这个老问题进行整改,象其他报道过此现象的媒体一样,报道做完了,事情却不了了之。

2006年4月份,患者的投诉又一次不期而至。面对同一类投诉,都市报编委会高度重视,经过精心组织策划,在4月3日推出首篇报道《出院,住进别的医院;再出院,住进第三家医院患者“转着圈”住院为哪般》。报道用患者的亲身遭遇和切身体会说话,客观反映分解住院给患者造成的损失和“无耐”。紧接着,记者多方采访求证,揭露出被政策明令禁止,医院暗中实行的“分解住院”已成行业潜规则,找出问题普遍性,为这组舆论监督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报道主管部门给医院分解住院的行为“定性”,客观反映医院的态度,给医院说话的机会,同时抛出“医院又为何屡屡违规?其症结何在?如何解决?”等话题,公开热线电话,征集读者意见,让患者、读者参与媒体互动,透析“分解住院”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报纸“健康新闻”版辅以整版篇幅探讨“如何破解分解住院”,刊登了主管部门、专家和读者提供的破解“分解住院”的“招数”和对策。

这组舆论监督报道,从揭示现象、分析原因,到制定对策,对破解“分解住院”难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武汉市政府已责成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编辑:王新)#13#10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每天第一时间获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
突 发 娱 乐 高考热线
热 点 国 际 欧锦赛况
国 内 科 技 体育赛场
 手机号:
>>> 小灵通用户订阅更多短信由此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