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蔡华东 赵洪松 李济东
记者 周芳

充满希望的广袤田野。

农技资料送到田间地头。
改革的浪潮,在荆楚的广袤田野涌动。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我省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旨在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伴随综合改革的步伐,荆楚农村踏上新的起跑线。一场深刻的革命“机关‘瘦’了,运转灵了,乡镇的家好当多了。”连续两年的春节,监利县柘木乡党委书记吴爱清过得很轻松。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柘木乡发齐了干部工资,不仅没有新增负债,还挤出近200万元偿还部分债务。
越来越多的乡镇“一把手”和吴爱清一样,感觉到了轻松。
据悉,2003年11月至今,全省已有1078个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分流财政供养人员36568人,“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难题在改革中破题。
2005年4月15日,远安县在县委党校集中举办了全县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项目招标洽谈会,全县7个乡镇111个村的所有公益性事业服务项目全部招标,20多个服务中心和180多名服务人员进场竞标。
“过去乡镇的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事项,都由‘七站八所’承担,但这些站所因为技术力量薄弱,或经常忙于乡镇的其他工作,农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远安县河口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曾德林说,“乡镇机构改革后,把政府的这些服务职能剥离出来,推向市场,实行政府采购,把过去‘养人’的钱拿出来‘养事’,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以钱养事”显示出巨大活力。咸安区横沟桥镇农民技术员余文伟介绍,他今年带领3名农技员中标承包镇里的4万亩水田技术指导服务,现已按合同要求印发了病虫害防治技术简报15期,还举办了3期培训班,不仅农民满意,政府满意,他们自己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今年省级财政按农业人口人均5元的标准,新增2亿多元对“以钱养事”的公益性服务实行“以奖代补”。明年,全省用于“以钱养事”的资金将增到农业人口人均10元的标准。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9月,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小学生李小静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课了,该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已全部免交杂费、书本费。
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全省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在旧的农村教育体制下,教育负担好重,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农民自己尽‘义务’,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荆州农民谢长英说。
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全省正在建立5项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
教职工工资发放的有效机制。2004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4.7亿元解决农村教师工资问题,基本实现按时足额发放。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2004年,我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试行收费标准,省政府安排1000万元,对部分财政困难的县市农村中小学给予公用经费补助。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机制。2003年至2005年,全省筹资2.5亿元改造危房。
健全贫困生就学机制,去年全省共有84万贫困生享受国家免费教材、免缴杂费;建立化解“普九”债务工作机制。
据悉,我省将用5年时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明年,将投入21亿元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用于免费教科书资金和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补助。釜底抽薪的改革
人多债重、支出管理混乱,吃喝招待、公款消费等曾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
省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省从2004年开始实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2005年底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方式的意见》,科学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
专家评价,乡财县管通过“集中收付”,在一定程度上卡死了“人头费”,是对乡镇“膨胀病”的釜底抽薪。
所谓“集中收付”就是将乡镇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纳入县国库,在支出中优先“保工资”。对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乡镇各类人员,不再供给经费,从财政上一举扎死了“乱进人”的口子。
为从源头上制止乡镇“乱收费”,还设置了“账户统设”、“票据统管”两道卡。改革后,乡镇只剩下结算户、支出户和村级资金专户,每个账户都在县财政局监控之下,乡镇无法再乱收费,一是没有票据,二是没了私设的账户,即使收了钱,也没地方存放。
农村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拉动荆楚农村踏上新的起跑线,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和谐基石。
[新闻会客厅]
农村和谐的制度保障
嘉宾: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继权
主持人:记者李先宏时间:11日下午5时地点: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办公室
新闻背景自2003年底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以乡镇行政机关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经过近3年的全力攻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此次改革“涉水”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被外界称为“湖北新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省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何在?记者就此采访了项继权教授。
专家观点“湖北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项教授开宗明义,“其创新和探索反映了我国乡镇体制改革及乡村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项继权认为,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构建新型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在项继权看来,和谐的对立面是不和谐。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因素是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利益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调整重大的利益关系。从农村来讲,要调整农民与集体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农民与市民(城乡之间)三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更多地关注农村的重大民生问题,促进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这都需要体制、机制和制度作保证。
湖北农村综合改革正是在这点上进行了突破。着眼于“政、企、事”分开,还权于社会,明确了乡镇党政职能,精简了乡镇机构,压缩了人员编制,重新构建了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推行“以钱养事”、“养事不养人”、“购买服务”的公共服务方式,重新构建了以县域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
湖北农村综合改革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在此,其意义也在此。它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时空连线]
三人话“乡改”
连线时间:2006年10月13日
主持人:记者 李先宏
连线对象: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农民 曾祥华
监利县柘木乡石桥中学校长 刘和平
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处长 章新国
曾祥华的喜悦
人物经历曾祥华,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农民。两年前,温家宝总理到他家做客时,他因向总理反映“对虫下药难”、“配方施肥难”、“看电视难”等农村农家“三难”而成为新闻人物。
连线实录“嘟、嘟……”铃声响起没几声,电话那头就传来曾祥华喜悦的声音。“今年发生了严重的稻飞虱虫害,我家的水稻产量还有1.6万斤,基本与去年持平,要是在以前,损失可能就大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作出了准确的预报,并把防治的资料发给我们。技术人员隔三差五地主动上门,教我们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如何打药。”“我是全省第一个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农户。现在,适合本地土壤条件的配方肥在家门口就买得到,方便得很。”
从曾祥华喜悦的声音中,记者读出了“乡改”后,农村公共服务的变化。
刘和平的期待
人物经历刘和平,监利县柘木乡石桥中学校长。2002年12月,省委书记俞正声微服私访时,查出该校乱收费现象严重,原校长及县乡相关责任人被撤职,刘和平在风口浪尖上就任校长。
连线实录“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减轻了负担。”刘和平的声音平实稳重。“‘一费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学杂费减少了一半,全校400多贫困学生免交学杂费。”“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使学校、教师受惠。学校经费基本得到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而在以前,拖欠教师工资是常事。”“明年,国家将全部免掉所有学生的杂费,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到那时,农家子弟再也不用担心上不起学了,校长也不会再愁公用经费的缺口了。”
刘和平充满期待。
章新国的感叹
人物经历章新国,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处长。从2003年起,全程参与了湖北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个过程。
连线实录“我省的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是率先之举,由于各方面认识不一致,情况复杂,改革推进得异常艰难。如果不是省委领导的坚定决心,大力推动改革,改革可能就会流产。”电话里,章新国的声音充满感叹。“省委关于改革的县市委书记培训班就办了2次,俞书记3次找县市委书记们开会,要求他们把改革亲自拿在手上。”“坚定的决心,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稳妥的操作办法,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引起广泛关注。”“全国20多个省市前来考察学习,3次在全国性的大会上交流经验。”章新国欣慰的声音从电话里传出,感染着记者。“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巩固和深化改革,明年,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将达到4个亿。”